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今,不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越大,尤其是进入中学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一些学生在校常一言不发,你不找他谈话,他一年都不和你说一句话,有时教师偶尔问一句,他甚至会冒出一句失礼的话:“烦死了!”。学生为何越大越“不懂事”了?学生越大,教师就越不了解他了?是他们人长大了,见多识广了,不屑于与教师交流,还是两代人之间真的有了“代沟”?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先看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天都和学生说了些什么。据我所知,教师或班主任和学生谈话,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许多教师和班主任谈话的“必…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教师威信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这样抱怨:“我们班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他一句,他项你两句,好像觉得他有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大没小,我有时管教他,他还说这个你不懂,有时真的很生气。”诸如此类反映出来的缺失教育效果问题,仔细推敲起来,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缺失威信,这样教师的教育效果一定不会好。由此可见,教师具有威信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条件。马卡连柯指出:“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他的力量和价值。”教师的威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日,兄弟学校一教师在课堂上扇了学生一耳光,家长以老师体罚学生为由到学校大吵大闹.同行们在议论该事时,一中年教师向青年教师们传授“经验”:现在的学生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骂不得、打不得,当教师的要“想得开”.他上课要睡觉,你就帮他盖被子;他要爬桌子,你就帮他搬凳子……总之,他要干啥,你就让他干啥,顺着他,别跟他对着干.那些年轻教师听后如获至宝,纷纷点头称是.  相似文献   

4.
一位教师进行公开课教学,执教的内容是散文《生命》,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一个人在深山里砍伐坐下来休息时,一只蜜蜂飞过来围着他飞行,第一次他生气地赶走了这蜜蜂,第二次他将蜜蜂打在地上,第三次他将蜜蜂踩在沙地里。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时,一学生问道“:文中的蜜蜂可不可以换成苍蝇呢?”教室内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一学生说“:可以。”有的学生坚决反对“:苍蝇是害虫,怎么可以呢?”教师一下子也愣住了,这个学生看到此情景后,好像觉得对不起教师,难过得低下了头。但教师面对这一发现,没有草率从事,他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大巴山中的恩阳中学,有一位全国优秀教师,名叫喻英华。跟不少年轻人一样,老喻开始并没当教师,也不想当教师。可一旦做了教师,就像出嫁的姑娘当了妈妈,对学生很快就有了“母子深情”,而终生恋着学生了。其实,他一生改行的机会并不少,有的还是名利双收的“肥缺”,但他总舍不得学生,总不忍心背弃同苦苦挽留他的县区领导订下的“君子协定”,总感到当教师苦中有甜,崇高而任重。他调动工作的次数很多,他总是服从需要,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说:“我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是我的天职。”  相似文献   

6.
教育惩戒立法让教师惩戒从模糊走向了清晰,为育人创设了良好条件。在个体层面,教师惩戒在实施环节中有较大的“为我”风险,急需明确教师惩戒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为他”的教育立场。在“他者性”视角下,教师惩戒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教师惩戒的合目的性先于合规范性,惩戒情景的个人解读重于共同认识。为实现“为他”的教育立场,教师惩戒应当在非对称师生关系中展开,以“言说—倾听”为基本手段,以师生的自我超越为宗旨。  相似文献   

7.
一位外国教育家有句名言:“一个学生在忘却了老师教给他的所有知识之后仍然保有的东西,才是老师真正教给他的.”这是极而言之.意思是,即使学生忘掉教师教给他的所有知识,他也应该保有教师教给他的忘不掉、丢不了的东西.那么,这“真正教给他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被认定的“差生”是很少的,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如被他提到的一位叫费加的学生“最大的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是对乘法表的迅速遗忘,因此被定位为“差生”。但正是这位“差生”后来成为一名物理专家。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曾被判定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学生,直到他的生物老师发现了他具有植物学方面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描述教师的反应:“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尖上’。”后来巴甫里克进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天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通过这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可以洞悉,教师的成长与专业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在教学…  相似文献   

10.
1.“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将“已知”转化为“他知”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已知”和学生的“未知”的矛盾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教师的“已知”。所谓教师的“已知”,就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在课堂上听到的掌声越来越多了,“同学们,为他(她)鼓掌”仿佛成了教师的口头禅,有时一堂课中会响起十几次掌声,但却很少见到教师也在鼓掌。有一次听课,我听到一个学生嘀咕了一句:“唉,又要鼓掌了。”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课堂需要掌声,因为学生是需要鼓励的。但“同学们,为他(她)鼓掌”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多的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教任何课,讲都是为了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相似文献   

13.
文摘月汇     
波利亚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乔冶·波利亚(1887——1955)是当代深孚众望的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波利亚特别注重“思想应该在学生脑袋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起一个“产婆”的作用,教师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这个任务很不简单,它需要时间、实践、热忱以及健全合理的原则。他指出:“学生应当有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经验。但是如果让他独自面对问题而得不到任何帮助或帮助不够,那么他很可能没有进步;但如果教师对他帮助过多,那么学生又无事可干。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帮助不多不  相似文献   

14.
王克芝 《成才之路》2012,(20):92-92
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可见教师要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爱心是具有“舔犊情深”的高尚情感。在生活、学习上将爱化作春风细雨。吹拂与滋润学生的心田,为师生的沟通架设一座“心灵之桥”。  相似文献   

15.
葛优在其主演的电影《上一当》中,塑造了一位颇具个性的中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形象——这位教师居然坐着上课;称呼学生不是“同学们”,而是“孩儿们”;除作文以外,他几乎从不布置语文课外作业:对作文也不精批细改,而是指导学生评判并给分;他教育学生“做人第一”,要求他们考试不得像其他班学生那样作弊,虽然他的班的考试分数因此名列年级最后;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竟然利用班会课给十六七岁的学生大谈“青春期心理”乃至“性知识”……这样的教师当然大受学生欢迎,但最后却被学校领导“请走”了。  相似文献   

16.
和部分学生“怕作文”一样,部分教师也“怕作文”。学生是怕写,教师是怕教、怕批。美国课堂教学心理学家林格伦说:“教师通常对他所教的学科和教学的积极热情可能更加强了他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态度。与此相反的情况也是真的。”因此,为了改善和消除师生双方在作文教学中的畏难心理,推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和研究,我们必须重视探析教师畏难心理产生的原因。这是一项具有心理学意义的工  相似文献   

17.
“必须”和“可以”在实际教育措辞中所蕴涵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教师一旦规定“必须”,那就是向学生发出了指令,意味着学生对此没有其 他选择,惟有服从;而教师规定学生“可以”,那就变成了授权,意味着允 许学生有选择(甚至放弃)的自由。因此,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好两者的 含义,绝对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8.
李智慧 《宁夏教育》2009,(11):77-77
有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他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是谁?他就是美国最佳教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也是《教育的55个细节》这本书的作者。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师在讲解蔷薇的知识后问学生:“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一学生答道:“是可怕的刺。”另一学生答道:“是美丽的花。”老师表示赞许。第三个学生答道:“我想,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不带刺的蔷薇。”“你胡思乱想些什么!”教师怒斥道。其实,这位教师没有意识到,他错过了一次发挥  相似文献   

20.
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娟娟 《中学教育》2003,(1):35-36,34
在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曾有过“教学主体论”的讨论 ,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主张“教师主体论” ,也有些主张“学生主体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 ,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 ,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 ,实现既定的目标。一、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1.教师的爱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起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的爱可以成为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