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开放大学(电大)建设运行的学分银行有着其他学分银行不具备的时代特质,应是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抓手,然而它当前也正面临着如何认证非正式学习成果和如何建构转换标准体系这两个痛点。我国实施学分银行制度的时间较短,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可借鉴国际继续教育领域学分银行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功能设置。未来继续教育学分银行长期深耕于对工作和生活中获得的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以及履行畅通不同类型教育之间转换通道的基础职责,从而为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贡献改革经验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学分银行制度的研究和探索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本文首先结合国际经验对学分银行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阐述,接着重点分析了自学考试制度在学习成果国家认证方面的本土实践探索,最后对建设我国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中提出的近10年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改革试点的方向,依据一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透明性原则,结合国内各种教育类型情况,提出了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理想模型。通过对国内建设学分银行的准备基础情况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分析,进一步确定未来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该文提出了基于"国家统筹"和基于"校际自发"的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两条路径,以期为有效有序地开展学分银行建设实践及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的继续教育也面临着改革。"学分银行"的构建是推动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文章从构建高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必要性入手,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构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陈涛  赵枝琳 《成人教育》2011,31(9):118-1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将在“继续教育”领域逐步构建并完善“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学分银行制度)”,文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韩国学分银行体系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运作过程及实施效果,通过学习他国的先进经验,从而为我国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及构建成人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提出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而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是实现全民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终身教育发展目标有力的支撑点。本文针对目前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调研了国外和国内学分银行的建设情况,并提出了建设辽宁省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分银行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成人与继续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对其概念与做法的来源问题一直很少有人深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初步考证和分析,提出学分银行的概念和做法起源于美国高校,而非通常人们认为的是韩国的发明。学分银行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到国内,经历了一个逐步消化、含义不断扩展和丰富的过程。根据美国、加拿大和韩国的学分银行制度特点,提出将学分银行划分为校本模式和国家/区域模式两种。我国各地区和各机构进行学分银行建设探索时,要充分考虑国情和现实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实质,选择适当模式,而不应囫囵照搬国外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8.
构建“学分银行”是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出了国家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学分银行"实现了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资源共享,为终身教育思想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学分银行"的建立能实现继续教育的学分累计与转换,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是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要求,作者认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应在整体上加快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论文对当前继续教育不同类型和层次间建立“立交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自学考试在建立学分银行中的地位、作用和优势进行了概括,对我国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的进程和步骤以及必要的保障条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蔡巍 《文教资料》2011,(26):126-128
本文从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领域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入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引入"学分银行"理论体系,分析其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初步建立起"学分银行"体系的基本构架,并深入分析了在该构架下未来继续教育活动的具体实践方法和操作可能。最后,从制度层面和主体层面具体说明了该"学分银行"体系将对我国继续教育发展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以及对于这些影响应该采取哪些基本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立40年来,在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造就培养专门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回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经验,分析其不足及短板,深入思考其改革发展方向和路径,提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加强法规制度体系、培养标准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教育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在自学考试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建立起了由高等学校和国家考试机构共同运作的机制。其中的主考学校制度,是自学考试制度中最具核心意义的独创,也是自学考试制度正常实施的重要保证。本文从主考学校制度的起源含义入手,探讨了主考学校制度的作用,并分析了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该制度面临的问题,并指出了解决的途径。同时阐述了对主考学校制度独特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其国家合法权威地位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和《高等教育法》得以正式确立,并且得到了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自考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可。自学考试制度以开放灵活的办学形式完善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扩大了公众的教育机会,有效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为国家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自学考试不仅构建了终身教育所倡导的开放型教育制度,而且实践着终身教育的学习理念,为终身教育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搭建了立交桥,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最佳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开放式高等教育模式,它以其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自学考试自身的发展,社会对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自学考试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新的目标定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自学考试制度属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本质属性一直是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众学者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认识。本文以此类研究为对象,根据各观点的相似程度将自学考试制度属性研究划分为三大类别。笔者认为,对自学考试本质属性的探讨,有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一制度,也有利于自学考试的制度改革、决策与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在中国过去三十年里创造了不朽的业绩,成为我国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自主选择继续教育、有效实现终身学习的制度保障。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自学考试要以《纲要》为指导,努力使其成为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成为各类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纽带。为此,须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发展定位;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服务功能;制订学业标准,促进教育融通;扩充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能力;壮大文化影响,铸就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17.
从高教自考看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是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的教育 ,这一目标实现的如何可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状窥见一斑 ,本文通过数学学科的现状对这一问题作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一种开放、灵活、投资少、效益高的教育制度。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教育多元化的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明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以更好的发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优势,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军队律师专业自学考试办考规模的逐步扩大,传统的手工业务办理方式已明显滞后。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军队律师专业考办对自考管理信息化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本文主要介绍军队律师专业自学考试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功能和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高度开放化特征,以提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质量为导向,以现代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从强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咨询服务网络化功能;创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资源服务中心;创建网上远程开放教学辅导中心,促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网络化整合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全国考委指导下创建网络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服务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