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一本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约百年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鼎力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周瑜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本文通过多角度对这一艺术形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基于误读正史的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史《三国志》(西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为历史框架的名小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创造性地利用了正史所提供的一部分史料,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虚构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令人百读不厌。正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实实虚虚、虚实结合的历史小说,所以清代学章学诚说它是“七实三虚”,现代学又有“六真四虚”、“半实半虚”等说法,总之,《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几分史实、几分虚构,历来是小说研究关心的课题之一。本所关注的,不是《三国演义》史实与虚构成分的比例问题,而是小说作因误读正史而虚构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历史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历史事实。《三国演义》作者据以创作《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史料,是《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裴松之的一条注释。小说依凭的主要史实是:史有蒋干其人,史载劝降其事,史录婉拒其辞——周瑜回复蒋干的三段话,差不多原封不动被搬入小说之中。然而,仅仅叙述史实或对史实略作加工,还称不上成功的历史小说。《群英会蒋干中计》的魅力在于:依托史料,再行创造,用虚构的方法艺术地再现历史的真实。作者运用匠心独具的想象,设计出起伏曲折的情节,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渲染出波谲云诡的气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一部影响巨大的历史演义。关于它的真实性问题,聚讼纷纭,其中关羽这个艺术形象,虽妇孺皆知却争论不少。如近人蔡东藩在《后汉演义》中就讥“温酒斩华雄”是牵强附会;蒋瑞藻的《小说考证拾遗》也笑“古城会斩蔡阳”是无稽试断;清代张学成《雨辰札记》甚至指责:“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考往往为所惑乱。”这些非议的共同点就是指责《三国演义》歪曲了历史。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明清学者多以史学眼光进行考证、研究它的虚实关系。自从章学诚提出“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论断以后,围绕它的虚实关系,也经常发生争论。有的同志肯定“七实三虚”的论点,并把它当做历史小说成功的经验;有的同志否定这个论断,认为《三国演义》基本上是虚构的。如何认识《三国演义》的虚实关系,不仅涉及到对《三国演义》的评价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评价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因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周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周瑜杨绍华有论者早就指出,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类型小说的光辉范本”,作者并不着意揭示人物性格生成的典型环境,而是努力让人物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通过个体行为展现自己的性命。因而,它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某一性格就是某种...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最著名的四大长篇巨著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取材于历史,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是三国演义创作的一个特点。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忠勇双全的关公、神机妙算的孔明、乱世奸雄曹操以及刘备、张飞、赵云、周瑜、司马懿、孙权等等,艺术成就是出色的。在情节方面,"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过五关斩六将"以及"空城计""单刀会"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部《三国》,智者从中取功利,仁者从中看因果。何谓因果呢?在智者看来,就是管理和管理的绩效。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最著名的四大长篇巨著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取材于历史,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是三国演义创作的一个特点。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忠勇双全的关公、神机妙算的孔明、乱世奸雄曹操以及刘备、张飞、赵云、周瑜、司马懿、孙权等等,艺术成就是出色的。在情节方面,"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过五关斩六将"以及"空城计""单刀会"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部《三国》,智者从中取功利,仁者从中看因果。何谓因果呢?在智者看来,就是管理和管理的绩效。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的成书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以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二是魏晋以来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等说唱文学:三是作者自己的发挥创造。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说:“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七分实事”不难做到,而“三分虚构”却有一定难度,它需要作者有较强的文学功底,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通观整部小说,作者在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法。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最著名的四大长篇巨著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取材于历史,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是三国演义创作的一个特点。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忠勇双全的关公、神机妙算的孔明、乱世奸雄曹操以及刘备、张飞、赵云、周瑜、司马懿、孙权等等,艺术成就是出色的。在情节方面,“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过五关斩六将”以及“空城计”“单刀会”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部《三国》,智者从中取功利,仁者从中看因果。何谓因果呢?在智者看来,就是管理和管理的绩效。  相似文献   

11.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不容否定的。在“四大奇书”之中,《三国演义》总的成就虽然远不及《红楼梦》,但它仍不失为我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杰出代表。这部小说不仅集中了古代“讲史”小说的优长,而且把虚(虚构)实(历史)相兼的历史小说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正说周瑜     
清代学章学诚曾经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这当然是就小说的整体而言,具体到周瑜身上,这个比例可就严重失调了。罗贯中不仅使周瑜变得才拙智短,还剥夺了他赤壁之战的首功,并且将周瑜描写成了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小人。历史上的周瑜是什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小说塑造了三个典型: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他们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其余写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窄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褚、典韦,下至贻笑千占的蒋干,无不各极其态。《赤壁之战》一课更是借历史上这一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  相似文献   

14.
周瑜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也是我国历史上实有的三国鼎立之时吴国的重要辅臣 ,对后汉三国之势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无论是作为艺术形象、还是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周瑜 ,都是值得研究的。在周瑜的身上存在着非凡的“才气” ;周瑜因才气而成为吴国的重要辅臣。在对曹操的战与降的选择和赤壁大战等情节中充分显示出了周瑜的“才气”。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描述的一次重大的战役———“赤壁之战” ,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虚构的手法 ,塑造了鲜明、完美的诸葛亮的形象。文学作品离不开艺术虚构 ,没有虚构亦不会有伟大的作品 ,只有高超的艺术虚构才能塑造出不朽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6.
评价学的标准是艺术的感染力与其感染人的程度。《三国演义》的大量情感描写表明,作有意以情感人,以多方面的情感因素渗透弥漫于全书,使这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历史小说,又从哥德《浮士德》、司汤达《红与黑》等成书情况看,《三国演义》是根据于前代资料而由罗贯中个人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出现表明: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其中许多情节起着强化人物性格、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但为人们耳熟能详,乃至被当作历史进行识记和传播。作为文学创作,难免要对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的艺术虚构和再创造,况且有些事件本身在历史上就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因素。如小说中凸显曹操凶残暴虐的"衣带诏"事件,就是一个虽见之于《三国志》《后汉书》的转述、却没有历史实证的"闻而不见"的矫诏,经小说家的选择与艺术处理后,便造成了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隋唐志传》是中国小说史上较早产生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的基本创作模式是“按鉴演义”,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当时的历史小说创作观念。但由于受《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影响,《隋唐志传》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小说中加入了较多民间色彩较浓的材料,同时也抄袭、移植了一些《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从而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为生动,文学色彩也有所增强。这种探索虽然还比较粗糙,但体现出了作者对历史小说文体特点的一些思考,因而有一定的小说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在不违背历史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虚构,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但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人物描写不免失真,想象夸张亦显过分,致使作品中也有虚构得不够成功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编辑导语 一部《三国演义》,罗贯中塑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英雄豪杰,据毛宗岗整理的《三国演义》中有姓氏的人物,就有980多人.如此众多的人物,作品如何安排人物出场,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名著,透过历史的烟云,品味文字的墨香,欣赏那些栩栩如生、叱咤风云的英豪. 刻画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不仅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鲜明的形象,更在塑造技法上影响着后来人.具体而言,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常采用以下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