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尽如人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成语。根据成语规则,成语是不能随意增减字数的。但是我们常在一些公共场合乃至一些权威媒体里听到或看到,有人把“不尽如人意”改成了“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这样一来将会改变或误用“不尽如人意”的意义。“不尽如人意”如果把“如”字去掉,就变成“不尽人意”,似乎读起来较为顺口,但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尽如人意”的关键字是“如”,“如”字的主要义项有:①适合。如“如意”“如愿”等。②如同。如“如此”“如花似锦”“如临大敌”等。③及、比得上。如“…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倒喻”?比喻都是借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前者称为喻体,后者称为本体。通常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如“美女如花”;如果有意颠倒次序,把喻体移置在本体的前面,说成“花似美女”,那就是“倒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构成比喻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喻体和本体在本质上各不相同 ,二是喻体和本体存在一定的相似点。比喻的运用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寻找二者之间的相似点。这样的相似点 ,不仅存在于同一属性范畴的事物中 ,也存在于不同属性范畴的事物中 ,存在于无形和有形的事物中 ,并且存在于不同感官范畴的事物中。同一属性范畴事物间的相似点 即在与本体属性相同的事物中寻找相似点来构成比喻。“少小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李白 ) ,“轻舟南下如投梭”(苏轼 ) ,盘与月在形体(圆 )、颜色 (白 )上有相似点 ,梭与舟在形状上、动态上有相似点。“玉容寂寞泪…  相似文献   

4.
略式明喻     
明喻是最普通而又最显著的一种比喻。明喻的常见格式是: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同时并举,并且在两者之间,用一个比喻词来表示它们的比喻关系.如: ①车队象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例①里,“车队”是本体事物,“河”是喻体事物,“象”是比喻词. 这种明喻,结构完备,修辞上称之为详式明喻。除了详式明喻,还有一种明喻,不用比喻词,而把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排成对偶、排比等句式.如:  相似文献   

5.
“教学宛如调酒”“教学与旅行”“水到渠成话课堂朗读”“语文教学犹如诗歌”“教学如接枝”是五位教师的教学隐喻。隐喻就是我们俗称的“打比方”,由所喻和喻体构成。比如,教学如接枝,教学是所喻,接枝是喻体,陈嘉映在《语言哲学》一书中提到,隐喻是通过喻体来说明所喻,隐喻的英文是“metaphor”,“meta-”是表示“后”的前缀,这就不同于明喻在同一平面上谈论事物的相似处,喻体的“后”意味着借助喻体,补充、彰显、丰富、突出了所喻的含义,即通过形象、熟悉的经验来表达复杂、未成定型的经验,教学和接枝比起来更为宽泛和多义,作者就通过熟知的接枝经历来类比教学,获得对自己教学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6.
习语是语言的精髓。习语中的喻体保持了语言中具体意象和抽象概念的平衡。英汉习语中的喻体选择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其喻体的选择也各具文化特色。本文将就英汉习语中对事物设喻的异同作一比较 ,并就引起喻体选择的因素做一分析 ,以探讨其翻译的途径。一、喻体比较比喻通过“相似联想”对“本体”进行描述 ,借以构成比喻的相似事物即为“喻体”。英汉习语对同一物体设喻 ,喻体有同有异。1.喻体相同 ,喻义相同。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在翻译过程中 ,尽管会遇到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7.
我在中学任教时,有位学生拿着“有眼不识泰山”、“气涌如山”、“恩重如山”、“稳于泰山”、“铁证如山”、“寿比南山”和“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七个带“山”字的成语问我:“老师,你在讲比喻修辞格时,反复强调喻体和本体之间一定要有相似的地方,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否则就不贴切。而这七个成语中,都用“山”做喻体,这个喻体和七个本体是不是都有相似之处?比喻是不是都很贴切呢?”“都有相似之处,而且都很贴  相似文献   

8.
谈古书不能不懂修辞,懂修辞尤应弄懂比喻。本文想就古汉语的“三喻”、借喻和借代、比喻和比拟等三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明喻、隐喻、借喻 一般说,比喻是由被比喻事物(本体),比喻事物(喻体)和喻词(联结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成分构成的。按照这三个成分在句子中的隐现情况,古汉语的比喻主要有明喻、隐喻、借喻三个基本形式。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其一般格式(又叫详式)是“本体(甲)象喻体(  相似文献   

9.
一般说来,比喻句常常用比喻词来表示,最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像……一样”等等,但是有时虽然用了“像”等词,也不能说是比喻句。那如何断定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构成比喻句所必需的几个条件:1.外表的对应性。比喻的本体、喻体应是相对应的两个事物。2.本质的相异性。本体、喻体应是类属不同、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3.比点的相似性。本体、喻体应有某一方面的相似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断定带有“像”字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1期上,《“本体和喻体必须不同类属”异议》一文(下称“异文”,笔者)举“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着坚毅的光芒”一句,对一般修辞学强调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属的事物”提出了异议,道是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其本体和喻体就并非“不同类属的事物”,可见“必须不同类属”之说并非  相似文献   

11.
比喻略说     
比喻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喻另一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格,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喻的构成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即被比喻事物,喻体即作比事物.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叫喻词。例如鲁迅先生《药》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里“丛冢”是被比喻的事物,就是本体;“馒头”是作比的事物,就是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连接词“宛然”就是喻词。  相似文献   

12.
关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的确是老生常谈。就是鲁迅的“然而圆规很不平,……”这句话也不知多少人谈了多少遍。既然是老生常谈、也就不能“长”谈,只好“短”谈了。 1.本无纠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与明喻和暗喻一样,都是用与本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其特点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得本体事物更加形象具体。借喻与其他比喻形式不同的是本体事物不出现,也没有比喻词。借代,是一类与比喻及其他辞格平行的独立的辞格,它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其特点是通过“换一个  相似文献   

13.
比喻,《辞海》是这样下定义的: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这里的“思想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本体”,“另外的事物”正是我们所说的“喻体”。这一定义清楚地表明了“比喻”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类似点”。既然如此,“借喻”所涉及的“本体”和“喻体”当然也存在着类似之点,  相似文献   

14.
借代用借体代替本体,借喻用喻体代替本体,两者都隐去了本来要说的事物,形式上极为相似。如:①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人马都气喘呼呼。①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但是,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其区别是:1.构成的基础不同借代的事物与本体密不可分,甚至是本体的一部分,它与本体没有相似关系;而借喻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是虚拟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似点,喻体决不是本体的一部分或相关事物。如:①“啊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④我们…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互喻”,就是互相比喻,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范围中,比喻的一对本体和喻体互易,也就是第一比喻分句的本体(喻体)是第二比喻分句的喻体(本体),两个事物互相做比,从而达到一种较深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16.
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就是“以此喻彼”,用具体的、熟知的、浅显的事物打比方,来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事物,让读者或听众容易理解、容易想像。被比的事物叫做“本体”,作比的事物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如“像、是、成为”等叫做“喻词”(有时不用)。根据这三种成分在句中的不同情况,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一、借代和借喻。修辞方法中,最难区分的是借代和借喻。如何区分二者有两种方法:①借代的本体与借代体之间必须是密切相连的,借代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财物,针线是群众财物的一部分。“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用箭头比喻雨,只是说雨像箭头。②借代的借代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比喻词,构成明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代革命部队,不能说成“革命部队像旌旗;阎罗则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说成“反动统治者像阎罗”。③借代是一种事物,借喻则必须是两  相似文献   

18.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中的“状元宰相”和“地底下”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有的答案是“比喻”。(见1989年《语文教学通讯》第一期48页)这个答案值得商榷。我认为“状元宰相”和“地底下”都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有人说它是“比喻”,这实际上是将借体误为喻体了。是相似还是相关,这是借喻和借代的本质区别。借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而不相关。大都是两类事物。一般都可化为本体象喻体的格式。借代的借体和本体相关而一般不相似。大都是同类事物,一般都不能化成本体  相似文献   

19.
比喻与比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构成比喻的因素有三个: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象”、“是”等词)。在比喻句中,本体和喻词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一定出现。构成比拟的因素,也有与比喻相应的三个:本体(拟被比的事物)、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拟词(体现拟体动作、性状特征的词语,移接在本体上,使本体获得拟体的特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倒喻"?比喻都是借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前者称为喻体,后者称为本体。通常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如"美女如花";如果有意颠倒次序,把喻体移置在本体的前面,说成"花似美女",那就是"倒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