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未来社会是终生学习的社会 ,终生学习的一个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 ,在中学各科教学中都应培养和发展这种能力。学生学习历史 ,仅限于历史教科书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教科书限于篇幅 ,提供学生构建历史表像的资料是非常有限的。只靠教科书的内容 ,学生很难对某一时代 ,某一事实或某一人物的特点有清晰的了解 ,并留下鲜明的印象。而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补充史料 ,加强史料的阅读训练 ,正是为了弥补教科书的这一缺憾。史料的应用既是教科书知识内容的延伸、加固和补充 ,同时也为理解和…  相似文献   

2.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将学生带入某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或在某一切合点上来展示历史与现实的融通,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期待,投入积极的思维,进而碰撞出火花,感悟历史。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五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的结构主义的课程论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学科的知识结构。用这一观点指导历史教学,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结构系统。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觉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搭建考试内容的知识结构,更便于中考复习。把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所处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4.
项目式学习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重视探究过程,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逐一解决教师预先设定好的学习项目。有研究者认为,"在历史常规课堂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就是以某一贴近学生生活、可操作性强的历史问题为项目或任务,将项目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根据课标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并展示问题解决的成果"[1]。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华夏文苑里一束艳丽的奇葩。优秀的对联往往能够深刻评价、精辟概括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或某一阶段的历史特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从浩如烟海的名联、佳联中撷取几枝亮丽的花朵,恰当引入课堂,就能有效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必定会执著地追求和探索,一旦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则必将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巨大动力。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对趣味历史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所谓历史“角色体验”教学,就是将学生置于某一具体历史情境之中,让其站在某一或某类历史人物立场上去观察历史,与历史进行对话,设身处地地体验某一或某类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理解历史事件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像客体,并加以模仿和再现,  相似文献   

8.
学习兴趣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具有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特点。学生对某科发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通过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情景设置等几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实施历史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阅读课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训练的必要环节。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教材的编排结构,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并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浏览式快速化整体阅读,从宏观上把握一册历史教材的整体内容框架,了解这一章节所讲内容的概要,把握这一章节主要问题的回答方向。此外,细节式精细化重点阅读也是不可缺少的。即要求学生阅读历史教材时,对课本中关于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总结和评价的结论性语言进行精细化的重点阅读。最后,阅读教材时要做到读书、思考、笔记三管齐下。  相似文献   

10.
跨学科主题教学主要是指以某一学科为主,设置某一主题开展教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也能够推动学生综合学习和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意义进行了研究,找到了科学、多元的开展策略,以期能够为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提供真实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付占桃 《甘肃教育》2014,(20):114-114
正高效的课堂,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心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利用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但是过去在教学中我们只是重视教师怎样教,极少考虑学生如何学,以致不少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或某一原理及其正确性告诉学  相似文献   

13.
实施历史学科创新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的创新精神。就中学生而言,他们一方面已经具有了学科联结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又容易忽视这种联结,往往还会把学科之间彼此隔绝甚至对立起来。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其他学科知识,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一、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相联结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或在导言中、或在讲述时、或在小结里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相联结,采用…  相似文献   

14.
中学历史情趣教学模式,就是中学历史教师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思维指引下,根据既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系列的方法、技能或技巧,借助一定的媒介,使历史情景再现。同时以情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思考历史,在愉悦中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历史课堂教学程序或阶段。那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情趣教学模式呢?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对某科目产生了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去学习,才能够真正学好知识。因此,历史教师不应为了任务而教学,而是在全面了解初中历史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特征,让历史课变得有趣起来,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  相似文献   

16.
刘秀 《学子》2013,(10):32-33
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不断的推敲和探讨,这个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最后是反思,就是针对之前的学习进行反思,通过回忆和练习的方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这就是自主互动教学,自主是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和学习过程,互动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所以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了自我进步,同时也让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以特定的、具体的某一主题或专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以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首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梗概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所谓历史的梗概,是指整个历史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全貌;基本历史线索是指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如果学生能把握历史的整体,又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就可以把浩繁的史实放在历史的总体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加以考察,就不会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去死记硬背。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学过中国的《原始社会》一编,却分不清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  相似文献   

19.
张爱平 《考试周刊》2013,(94):152-152
<正>兴趣又称兴致,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是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的喜好或关注的情绪。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师应注重对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下面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谈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所谓比较思维,就历史学科而言,就是将某一历史现象的不同阶段,或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历史结论、历史人物、历史图画等知识点综合在一起,最后得到某种认识、启示或结论的一种方式。马克思说:“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它历史时期比较。”毛泽东曾指出:“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比较,可以使学生明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异同,归纳其本质区别,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