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语中关系代词是用来引导起名词修饰语作用的关系分句(亦称定语从句)的,被其修饰的词叫先行词,这种分词可分为限制性分句和非限制性分句.关系代词在主从复合句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一方面代表关系分向所修饰的那个名词或代词、甚至整个主句,另一方面又在分句中担任一个成份.关系代词的使用要受到语法和句子意义的限制.关系代词的选择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它所引导的关系分句是限制性的还是非限制性的;  相似文献   

2.
在复合句中,作为定语修饰某一名词或代词的句子叫作定语从句,被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作先行词。定语从句必须放在先行词之后,对先行词起限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代词是代替名词或起名词作用的短语或句子的词。高考《考试说明》对代词考点的要求是:①了解代词的分类;②掌握人称代词的格极其语法功能;③掌握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和区分;④掌握反身代词的用法及其语法功能;⑤掌握指示代词、不定代词和疑问代词的用法,特别是不定代词的用法比较。  相似文献   

4.
一、定语从句的概念和其先行词及关系词 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作定语从句。被定语从句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作先行词。定语从句一般放在先行词的后面起限定作用。例如:  相似文献   

5.
焦点一、定语从句的概念在复合句中,修饰某一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作定语从句。被定语从句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作先行词。定语从句必须放在先行词之后,对先行词起限定作用。引导定语从句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定语从句 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定语从句。被定语从句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先行词。定语从句必须放在先行词之后,对先行词起限定作用。请看下面例句分析: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限定词能作替代词;或本身是限定词但有相应的替代词;或作限定词时只有单数形式,而作替代词时有单复数两种形式。上述替代词既可替代名词短语中的名词,也可替代整个名词短语。  相似文献   

8.
在复合句中.修饰某一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作定语从句。被定语从句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作先行词。定语从句必须放在先行词之后,对先行词起限定作用。引导定语从句的词叫作关系词,它包括关系代词(who,whom,whose,that,which等)和关系副词(where,when,why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定语从句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定语从句。被定语从句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先行词。定语从句必须放在先行词之后,对其先行词起限定作用。请看下面例句分析: This is Mr wang.这是王先生。Mr Wang gave us a talk yesterday.  相似文献   

10.
1.关系代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在主从复合句中,修饰主句中的某一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作定语从句。它的结构形式为“先行词 关系代词(副词) 从句”。定语从句所修饰的词(名词或代词)叫作先行词。引导定语从句的词有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常见的关系代词有who,whom,that,which,whose,as等,关系副词有where,when,why等。关系代词(副词)的语法功能有三:①连接作用:连接主句和定语从句;②指代作用:即关系代词(副词)在从句中替代了先行词,避免了与前面名词的重复;③句法作用:关系代(副)词在定语从句中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它们充当的句子成分主要有主…  相似文献   

11.
"爰"产生于甲骨文时期,西周时假借为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在此基础上复合使用,成为兼词,并进而虚化为承接连词."焉"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与"爰"音同,假借为"爰"的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和兼词(于/於+此/何)用法,并虚化为语气词、词尾.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假借为介词(于/於),并发展为人称代词、承接连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虚指用法,它出现在动词后,但既无指代作用,又不是动词的宾语,同常见的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旁指代词“他”的用法很不相同。通过对“他”的主要用法的历时考察,我们看到,虚指的“他”在唐代产生,它与第三人称代词“他”都是由旁指代词“他”演变而来。“他”的虚化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他”原本是旁指代词,就词汇意义而言,旁指代词本身有淡化作用;二是由于唐代“他+N”结构的影响,因为后面N的存在,使“他”在表意上成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成分,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重要典籍《战国纵横家书》中"其"字的穷尽式量化性分析,认为"其"作为代词使用频率最高,其中人称代词占绝大多数,主要做定语,功能是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甚至成为名词性结构的标志;作为副词使用频率不高,可表推度、反诘、时间等语气。"其"还以语气助词和无意义形式出现。"其"字的连词用法仅是萌芽。  相似文献   

14.
对于比较分句中than的功能的界定,语法界争论颇多。Than往往被当作连词或关系代词,或兼具两者的功能。对than功能的错误界定是因为比较分句中主语位置空缺,强拉than作关系代词的结果,是与as的功能进行错误类比的结果。Than不具备作关系代词的条件,than在比较分句中只起连词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彼其"是个双音词结构,"其"是"衬字",语助词。但"彼"不应该理解为常见的代词(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使用,在《诗经》中"彼"应是通假字,通"被"(攀糜切),有"翩翩貌"义。  相似文献   

16.
以人称代词为核心的DP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称代词 名词短语”与“名词短语 人称代词”都是以人称代词为核心的DP结构。作为核心D的人称代词具有“限定”义,限定其补足语NP的指示对象,如果其补足语有有定特征,则可移位到其指示语位置,并因此成为局域话题。  相似文献   

17.
黎锦熙语法体系中所用的一些曾经沉寂的术语,近年来又重现于学术著作,并具有其他术语难以替代的作用。"补足语"在当代语言学中作为一个重要术语指包括宾语在内的一类重要句法成分,与黎氏语法中的补足语有相通之处。而汉语语法现有的"补语"虽然英译相同,却不是一个通用的语法概念,无法代替补足语的作用。名词的"位"是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中间层次,近于"论元"这类当代语言学的中间层次术语,对刻画语法规则富有作用,不是所谓的多余层次。"代名词"、"指示形容词"等术语带有明确词类属性,比含义笼统的代词更便于用来阐述语法规则。这些黎氏术语比一些汉语特色的后起术语更适合进行跨语言对比和语言共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单、复数在有"数"范畴的语言中是一种语法范畴。在无"数"的语言中至多是一种语义范畴。然而,复数单用或单数复用可能会收到特殊的语用效果,如:复数单用具有谦敬功能;单数复用具有贬抑功能。而这些语用功能中,最常见的是复数单用的谦敬功能。从此角度可以解释诸如第二人称单数代词向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语法化、能指与所指非对应式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现象、阜宁话中的"侬家"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对别人的尊敬等很多语言现象,也可以预测语言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Former Secretary of Labor Robert Reich (Reich, 1993) proposed that the pronouns employees use to describe their organization reveal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levels of engagement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at work. In particular, he predicted that employees who describe their organization using the pronoun “we” are more engaged and committed than those who use the pronoun “they” in describing their organization. Reich's proposal has intuitive appeal and has been repeated in popular press accounts, but the accuracy of his prediction has not been empirically evaluated. In this article, we systematically examine the “Reich test” and find that the gender of the respondent is an important boundary condition to Reich's prediction. That i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use of the pronoun “we” may serve as a predictor of work engagement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for men, but not for women.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nd the promise of exploring employees' linguistic indicators to understand social,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