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汉根 《海外求学》2004,(20):60-61
持续了几年的盲目留学德国热潮之后,如今到德国来留学的“小留学生”少多了。首先,原来比较混乱的留学中介机构得到整顿;其次,学生和家长对到德国留学的态度更加理性;最主要的是德国于2001年特别对中国留学生设立的“留德审核部”,对规范中国学生赴德留学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创新,“中国之制”不仅具有民族特殊性,而且具有世界性的一般意义。在理论维度,“中国之制”内嵌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推进全球治理上具有明确的方向旨归和强大定力;在文化维度上,“中国之制”批判性地汲取了人类制度文明成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实践维度上,“中国之制”以其显著优势支撑了“中国之治”,有利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在发展维度上,随着“中国之制”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广泛传播,国际社会日益认同和借鉴“中国之制”,这必将为推进全球治理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变化观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变化观加以比较,从而透视出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注重变化,皆主张物之无固定子实在、正反相生、无往不复;同时也阐述了二者的不同之点:“有”、“无”之间转化的顺序不同;在“有”“无”之间何者为主之不同;“有”“无”变化之归宿不同;对“绝对”的认识与对“道”的认识方法不同;二者的变化观之归宿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学史,论定孙犁为“荷花淀派”盟主,其实这一流派根本不能成立,其一,从未形成过具有“荷派”风格的作家群体;其二,追溯孙犁个人创作的历程,虽曾写过《荷花淀》及其同类短篇小说,但自中篇《村歌》始,荷派风格渐次消失,作变征之唱,创作具有了折人风致,所谓“荷派”云,不符合史实。  相似文献   

5.
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师夷”思想,将“制夷”与“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他提出“去人心之积患”与“筹夷情”思想,促进观念的近代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主张,促进外交的近代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促进军事的近代化;主张创办新式工业企业,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向往西方民主制度,萌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魏源的“师夷”思想,在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天翼的名字现在已经很少再为人所提及了,但在30年代,他却是一个倍受瞩目并被坛寄予深切厚望的作家——“在两种意义上,他是新人,——在创造新的形式上,在他是新的作家上”;“张先生无疑的是近来新起作家中之杰出。他的作品的价值远在丁玲、穆时英等等之上”;“张天翼的作风虽说自成一体,但却不似穆时英之变化无穷,令人难学邯郸之步,所以当时一般青年作家,  相似文献   

7.
中国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闻名的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日前亮相某卫视谈话类节目,与《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共同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堪与不堪”。在这档节目中,顾彬口不择言,不但断言“中国当代文学存在很大的问题”,还一一评点了莫言、王安忆、阿城、安妮宝贝等国内知名作家。顾彬认为,著名作家莫言是个落后的小说家。“他现在还用章回小说——那种传统的创作方法来写作,说明他不是一个现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出通儒的国度,大凡有成就者,大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学识。明朝大思想家、作家李贽就是如此,他既是思想家、作家,又是教书授徒的教育家。在思想上。他以“异端”自居,被称为“异端之尤”;在文学上,他认为天下之至文皆出于童心,即赤子之心,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李贽的作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中国小说中的“病态青春”形象在不同作家笔下的表现形态各异,命名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运用主题学方法,重点对20世纪末80、9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病态青春”主题进行梳理研究。文章认为,“病态青春”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病态”在青年群体中的文化表现,比起那些无病呻吟的虚假之作,来自“病态青春”的呼唤倒显得真诚可贵;“病态青春”问题作为一个时代文化课题。作家和评论家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仅次于德国、美国、日本的第四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中国的制造业仅占全球制造业60%的份额,而德国是30%的份额;中国是进出口贸易大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虽未超美,但已“赶英”,可中国仍不是出口贸易强国。“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原因可以找出很多,但“三技一教”软肋是共通的。所谓“三技一教”软肋,是指技术软肋、技能软肋、技工软肋和职业教育软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袁瑜 《中学教育》2003,(1):39-43,50
以教育救国与教育独立为核心的“元培精神”是正大的;以兼容并包与网罗众家为核心的“元培思想”是博大的;以自省修己与荐事助人为核心的“元培人格”是伟大的。“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日,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日,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  相似文献   

13.
明清“格物”说着重发挥程朱“格物”说的科学理性精神,在内容上大力提倡“实测之学”,广泛地吸收“西学”的成分;在方法上,它吸取了近代西方“由数达理”的思维方式,使之成为由中国古典科学走向近代科学的中介和桥梁,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和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去年开始.坛上“骂”风劲吹。《十作家批判书》的热炒热卖、“二余(余杰、余秋雨)之争”的是是非非及“金(金庸)王(王朔)之战”的恩恩怨怨.使本来冷清的坛变得扑朔迷离、硝烟弥漫。有“骂”声称“逮谁灭谁”,“逮谁”自然大有“学问”——据说谁名气大逮谁。鲁迅名大,自然就成为某些人要“灭”的对象。去年年底,《芙蓉》杂志推出了一篇出自一位学博士之手的“奇”:《为20世纪中国学写一份悼词》(以下简称《悼词》)。这位学博士从作家和作品两个方面.对20世纪中国学进行了全  相似文献   

15.
“诗道”这一概念,见于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其具体内涵涉及五大问题:一是诗歌意境创造中的言意关系,即如何以简约之辞传达丰厚之意韵;二是强调了作家的想象力在营造作品意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将诗歌意境的创新跟作家对诗史的深刻认识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发扬言志抒情文学传统之根本精神的基础上,突出了诗艺的推陈出新;四是提出了“不试故艺”说,阐明了诗歌艺术之提升,与作家人生境遇的内在关系;五是从鉴赏批评的角度,指出了“知音”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于读者与作者在人生经历上的相似性。这些理论观点,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发展了唐代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论沈从文的“爱情·生命”系列小说安刚强爱情──这“人性中的至真至纯”,在中国现代作家的笔下,其实很少得到本体意义上的表现;在更多的情况下,它要么是作为反对封建主义、争取婚姻自主的“自由之声”(如“五四”婚恋小说),要么是作为“战地浪漫曲”(如“革命+...  相似文献   

17.
水在中国古代化中素来具有突出的地位。先秦已有“仁乐山,智乐水”之说,孔子曾“观于东流之水”,发出了“逝如斯乎”之叹。水在中国学艺术中的地位也同样显赫,“高山流水”的故事成为千古美淡;《庄子》“秋水”篇演绎出了名彪千古的哲学论;而《诗经》之淇水、溱洧,楚国之潇湘、沅水等等,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生命的泉流,莫不激发着古人情爱的浩歌。“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千里兮伤春心”,水的意象是情的河流,是美的烟波。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秋这一季节的表现,可以追寻其在表现现代作家生命情怀中所展示的多重意义,并且可寻究对于悲秋生命意识的表现之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点:其一,现代作家有着比古代文人更多、更丰富的对于秋天的感受;其二,现代作家超越了古人感秋悲己的个别性而忧国忧民;其三,现代作家从物我的类化联想到超越积习的多元思维;其四,现代作家由悲秋自然质的片面否定,转向对于其社会质的强调肯定。现代作家在悲秋传统主题的文学表现上,体现了反文化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以中国传统哲学、化背景为依托,对中国艺术中的“势”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作了概观性梳理,认为“势”在中国艺术中是通过蕴含性、趋向性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道”的运行状态;“势”的生成是一个“道之势--心之势--形之势”的同构机制:“势”的艺术创造在于“即体成势”。  相似文献   

20.
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创作理念与经验,对他人之小说的读后评议或审美感受,部分散落在他致亲友作家的书信中,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关于“客观性”的理解;关于题材、人物、事物、景物和细节等若干问题的述评;关于“简炼”的诠释;关于“大胆和独创”与“陈词滥调”之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