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那段日子,现在回忆起来,真叫人惊心动魄,但是坦率而言,我走进这日子却是一种纯粹的偶然。那是七月的一天,水漫南昌,街头汪洋,上苍在都市的一番动作,倒被都市行人视为一道风景。对于急匆匆赶往九江探望七旬老母的我来说,除此之外也似乎没有更多的警示和震动。我刚回到九江家里,就接到领导从南昌单位打来的电话,要我中断休假,留守九江,投入九江抗洪抢险采访。我第一个反应是一大堆的家务琐事与之相冲突,老母的反应却是一脸的不安甚至是惊慌。我是家中的独子,上有老,下有小,我从老母的脸上读懂了她为此担心的全部内涵。一个小…  相似文献   

2.
我是在长江九江城防堤决口的第二天晚上闻讯赶赴九江的。当时九江军分区招待所里已住满了各路的记者和新闻干事,大家都在忙着写自己的稿子,我被安排在三人间的房子住下。当晚8时许,我向九江军分区的同志提出到决口处采访,这位同志告诉我,洪水已封死了去路,只能乘船,而当晚的值班驳轮已经不开了,他让我先休息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去,我认真地说,必须今晚先去看看,九江军分区的领导看到我的心情十分迫切,便设法帮我弄来了一条冲锋舟,并让我穿上了救生衣。当时,长江第四次洪峰正从这里通过,江涛一浪高过一浪,长江已没有行船,只…  相似文献   

3.
吴怿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5(1):65-65,77
探讨了宋朝九江刻书业兴盛的原因,通过九江刊刻的图书,阐述了九江刻书的特点,论证了九江宋朝时出现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关于长江九江张南水道,在枯水期首次出现的断航情况,到目前为止,许多媒体都相继作了及时、深入的报道,但江西卫视却是最先详细、连续发此消息的电视台,作为参与采访的记者之一,我把自己参与采访的经历写出来告诉读者。一、紧急赶赴九江2月26日下午,江西卫视新闻部《正午时刻》栏目记者获得九江长江航运受阻,两万旅客受阻九江的新闻线索,栏目制片人黄剑在与九江港务局取得联系,得到证实后,立即决定派出由我和肖淑琴两位记者、摄像曾敏三人组成采访小组以最快的速度赶赴九江,并要求我们每天中午11:00之前发回一条追踪报道…  相似文献   

5.
9月4日雨今天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江泽民总书记在九江长江大堤堵口处,接见了参加抗洪抢险的部队官兵,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的抗洪抢险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也就在这一天,省电台召开了全台中层干部大会,按省委要求,发出了进一步加强抗洪精神宣传报道的动员令,并且当场调兵遣将,组成四个采访组,分赴南昌、九江、波阳和余干灾区一线采访。我们采访组三个人都与九江有不解之缘,我十年前曾在九江记者站工作,九江十一个县市都留下过我的足迹;家住九江记者站的柯斌,90年从华中理工学院毕业到九江记者站一干就…  相似文献   

6.
与洪水打个“遭遇战”我第一次去九江采访抗洪战况是在7月下旬。长江首次洪峰已对九江大堤构成威胁。面对这场洪灾报什么,怎么报,尚没有明确的思路。当我到达九江时,立刻有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市民生活表面虽然很平静,但却透出一  相似文献   

7.
最近,《光明日报》总编辑苟天林在江西九江市参加《百城赋》研讨会时,看了《九江日报》后,称赞说:“《九江日报》办得好,品位高,具有大报风范。”这是《九江日报》继2004年中纪委副书记刘峰岩在九江参加全国纪检监察宣传工作会时赞扬“《九江日报》办得好,有大报风范”后,又一次受到高层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8.
1998年8月底,我随杭州电视台《西湖─—九江血肉情》晚会编创小组到达江西,展开了一个多星期的晚会前期工作,在此期间,受到了在九江抗洪前线的驻杭部队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这是一台以慰问抗洪子弟兵为主题的晚会,采取杭州、九江两地卫星双向传输的方式进行,8月29日下午,通过卫星,杭州、九江两地晚会现场成功地进行了互传连排,有的老百姓听说晚会筹办之事后,亲自送来了慰问品,甚至踊跃提供抗洪中的感人事迹和自编自演的节目。晚会播出后,获得了很大的反响,我作为《西湖──九江血肉情》晚会的助理寻演,完整地参与了整台晚会…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图书馆外借部门采用学生上课我上班、学生下课我下班的行政班制的弊端,提出图书馆外借部门应采用弹性工作时间,结合九江师专图书馆外借部门采用弹性工作时间的实际,认为采用弹性工作时间较之“行政班”工作时间具有诸多好处。  相似文献   

10.
九江电视台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1):I0009-I0009
九江电视台始建于1984年5月1日,所设部门有:一套新闻中心,总编室,广告部,节目传送部,节目交流部,资料室,制作部,电视学会,办公室,视通公司,都市频道,科教频道等。开办的主要栏目:一套有《九江新闻》,《市民议事厅》、《白鹿论坛》、二套有《都市快报》、《车行天下》、《品位九江》、《家在浔阳》、《九江房地产》,三套有《天下》、《地图》、《山海经》、《第三演播室》等。电视节目覆盖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覆盖人口1000多万。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第一读者(我是当月总编室夜班值班主任),我认为,《烈火真情——武警九江支队官兵扑救庐山大火纪实》一文(刊《解放军报》2004年4月16日一版).是本报近一段时间来一篇为数不多的好通讯。  相似文献   

12.
没有人会忘记1998年夏秋之交,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战洪魔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然而,对于九江人民和《中国青年报》的同仁,更难忘的是这年8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这天下午,正在长江九江段采访的《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准备去灾民安置点拍照,忽闻决口的消息,于是立即调转车头直奔决口处的四号闸。他在冲锋舟上,一面抢拍决口现场,一面用手机向远在北京的编辑部报告现场实况:“今天13时左右,长江九江段4号闸和5号闸之间决堤30米。洪水滔滔,局面一时无法控制。现在,洪水正向市区蔓延。市区内满街都是人。靠近决堤口的市民被迫向楼房转移。“ 是时,《中国青年报》在九江采访的记者只有贺延光一人。他深深地感到,出现如此重大险情,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最起码的要求,是及时发稿!于是他嘱咐报社接电话记录的同志:“立即报告新闻中心和社领导。我将半小时通报一次情况。我建议见报的电头要标明时间。“ 编辑部决定就采用这种实况“播报“的形式,用简讯作滚动式报道这一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新闻。于是从8月7日16时5分第一条简讯发出,到次日零点45分,共集纳8条标有报道几时几分的短讯,最短的只有40个字,长的有200余字,并冠以《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  相似文献   

13.
去年11月26日8时,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5.7级地震,余震波及南昌、宜春等县市地区,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区有震感。至27日11时致13人死亡,其中九江死亡5人;瑞昌死亡7人;湖北1人死亡。此事发生后,引起各级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许多媒体纷纷派出记前往现场进行报道。本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九江地震报道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剖析,反观这一理论的新闻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去年的抗洪抢险战斗中,我有幸在江西、湖北、湖南抗洪一线,参加了抗洪战斗,为我的摄影创作带来了良机,使我深受锻炼和鼓舞。入夏以来,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相继发生特大洪水。8月7日,汹涌的长江水冲破了江西九江防洪大堤,在危急关头,中央军委急调我所在部队堵口技术分队于8月8日赶赴九江,投入封堵决口的战斗。因登机人员有限,我奉命留在家中待命。虽然人在家中,但汹涌的洪水时时刻刻都牵动着我的心,战士们在前线拼命奋战,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理应设法宣扬他们的英雄壮举,否则就是失职。于是我主动请缨,获准后于8…  相似文献   

15.
九门口长城     
杨倩 《兰台世界》2004,(4):48-48
九门口长城座落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乡境内,始建于齐(479—502年)。现有的九门口长城扩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长1704米,城桥长97.4米,横跨百余米的九江河享有“水上长城”之美称。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号召,辽宁省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捐款活动集资修复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13,(9):50-51
战事结束,一九四六年春,我时年二十五,在八三师六十三炮兵营任中尉观测员。部队驻守在江苏泰州。夏天,炮兵营移驻泰兴。这时,父亲来了一封信,大意是弟弟兆掄近期将要结婚,望我能回家参加庆贺,同时也希望借此次回家机会,把我的婚事谈好。我依计划去镇江乘船,赴江西九江。到达镇江时近晚上八九点,码头强烈的灯光映亮夜空。我顺着石级一路下行,登上一艘开赴九江的大轮船。七月里天气燠热,大多数乘客不愿进舱,或  相似文献   

17.
在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当中,江西交通广播采写选送的广播消息:《九江发生5.7级地震,震区主干道交通安全畅通》一稿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此稿是全国媒体中最早准确、权威发布九江地震消息的报道,稿件充分发挥了广播优势、体现了广播专业频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击     
江西地震 10岁的江西女孩刘慧在地震 中失去了妈妈。11月26日8 时,江西九江、瑞昌发生5.7 级地震。九江、南昌、湖北武 汉、黄冈、黄石及安徽宿松县 有明显震感。截至27日,地 震造成13人死亡,8000余人 不同程度受伤,60余万人被 转移安置。(左)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作为球迷,我当然希望易建联去公牛队,雄鹿确实太平庸了,我几乎没看过他们的比赛。但被选中哪有不去的道理,事关职业素质。江西九江韩遇  相似文献   

20.
“来到九江城,必游烟水亭”.这是不少游客对楼阁典雅的烟水亭所发出的赞美之辞.它以其“山头水色薄笼烟”的绰约风姿,获得了不少游人的赞美.而《九江日报》周末副刊“烟水亭”,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留下了同样迷人的印象. 我是“烟水亭”副刊的热情读者.1986年1月1日《九江日报》复刊,“烟水亭”第一期就以它丰富的內容,活泼的版面吸引了我.从此,每到周末,我就和千万读者一样,怀着极大的兴趣,在“烟水亭”中“游览”了。1987年8月15日,“烟水亭”刊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