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经历了单一内涵教育高质量发展、多元内涵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三个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特征表现在,一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议题更加丰富和细化;二是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三是教育创新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四是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协同,实现以效率为导向的教育规模和以均衡发展为导向的教育公平的联动发展;五是教育结构的持续优化不断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与完善。政府和学校应进一步落实学生全面发展观,提升学生素养、注重教育创新模式和理念的培养、深化教育改革措施,优化教育结构,不断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教育改革为背景,对理念特别是教育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并对这一新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这一新理念与教育教学 辨证关系进行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改革理念的问题 新的高中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最重要的变革是教育观念的变革,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深刻诠释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我认为,只有真正树立了科学的理念,全面掌握了新课程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才能让新课程实验的道路更加通畅、步伐更加稳健、质量更加优异。  相似文献   

4.
张岚 《考试周刊》2015,(27):151-152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开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研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对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搞清楚“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非常必要,因为它既是研究“以学生为本”相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一理念的前提条件。“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1.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2.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质上的规定。3.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4.让学生主动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谛。5.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特征。6.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学生…  相似文献   

6.
余江敏 《文教资料》2010,(8):201-203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的地位,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高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追求目标.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7.
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本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  相似文献   

8.
陈琰 《西北职教》2008,(4):26-27
随着以校为本、校本发展教育理念的确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在多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切身体会是:我们不仅要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要  相似文献   

9.
牛佳 《成才之路》2024,(11):61-64
基于包容性发展理念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更加凸显受助者的主体地位,资助过程更加具有实践性,资助内容更加丰富完善,育人效果更加全面长效,能够为高校贫困生解困提供新思路,解决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难题,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文章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为核心,围绕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展开研究,首先阐述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特征,然后分析现阶段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暴露出的问题,最后提出在包容性发展理念下构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解困的有效路径,旨在发挥包容性发展理念的育人价值,促进资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他助—自助—助他”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核心思想在学校工作中的具体化.大学生是高校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对象,高校教育者必须理解“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内涵和重要性,在El常工作中切实进行落实,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加强思想引导,改进教育改学,完善常规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服务.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从各地实际出发,不断进行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机制与教学创新。近年来,宁波市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上作了探索,这方面的经验值得研究。为此,我们采访了宁波市教育局华长慧局长。记者:华局长,您好。最近,宁波市正采取措施着力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请您谈谈对教育内涵发展的理解。华长慧:谢谢您对宁波教育的关注。我们认为教育的内涵发展,概言之,就是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教育文化的充分发展,更加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一,从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看,现在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但是,我感…  相似文献   

13.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日益显现,教学如何为人的发展服务已成为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大课题,哲学教学要实现教育的价值,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深化哲学教学改革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陈杰 《地理教育》2005,(1):62-63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据此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确定了三方面的教育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并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全新的科学课程观和整体学力观。由此,在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上“备课要备知识,更要备学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提了出来。怎样备学生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根据新的课程目标,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笔者认为备学生应着重考虑以下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工作坚持以发展学生作为第一工作要务,贯彻以学生为根本的工作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民主与法制管理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深化学生工作机制改革和内涵建设,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发挥学生工作“教育、管理、咨询、服务”的职能,全面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服务于学生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建设自己的品牌形象对其能否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同,能否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意义十分重大。品牌形象一定要有丰富的内涵,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高职院品牌形象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西方人本教育理念,并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探讨如何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建设高职院品牌形象,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品牌形象建设研究提供一种重要的参考方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激趣、激情、激励学生创造性、研究性学习的生本教育课题实验,已成为中小学教师探索教改的一大亮点。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理念的教育体系,是以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生命为根本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  相似文献   

19.
论“三生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生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研究是深化“三生教育”内涵、完善其理论体系的重要课题。从人的发展的视角来看,“三生教育”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核,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时代特征。“三生教育”的内容与全面发展教育在内容构成上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在基本理念上是一致的。“三生教育”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对受教育者进行贯穿一生的全面教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相似文献   

20.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与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