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创新始于问题,因此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要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的要求付诸实践,必须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树立现代高等教育的德育观、人才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报告特别强调,“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要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走教育创新之路。一是教育理念创新。深化对高等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的认识,自觉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人才素质观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面向21世纪,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这一科学论断是邓小平人才素质观的理论基础;重视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邓小平人才素质观的核心内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人才素质的目标要求和质量标准;教育“三个面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取向;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论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师教学不应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应注重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  相似文献   

6.
王常文 《湖北教育》2003,(12):38-39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担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要注重科技、人文融通。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观之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离不开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因此,探讨校园文化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营造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良好校园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观之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离不开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因此,探讨校园文化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仍然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因此,创新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在问题是如何将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付诸实施,进而引起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校真正成为赏识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是创新型经济。服务于“创新”使命并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的高校学生工作,必须从“创新”出发,确立具有时代性,超前性、整合性、针对性特点,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工作思路。宏观层面以正确的理论教育人、塑造人、奠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思想基础;中观层面通过学生工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微观层面通过具体的能够体现知识经济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方式方法,培养和造就现代化事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要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富有创造力的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素质。未来的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从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人才培养的途径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的现代人才培养观。深入了解邓小平的人才培养观,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思想,把握人才培养的科学途径,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指出:“应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创新情感为动力,如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激情、评价的激励功能、融洽的师生关系等非智力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15.
强化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大学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 ,“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 ,进而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乃至形成全民族的创新意识 ,理应成为师范教育的最高目标。”因此 ,创新应该成为一种理念 ,贯穿于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 ,并最终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得以体现和落实。强化问题意识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而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 ,并将其引向真正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总被引:157,自引:1,他引:156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所谓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性最重要的表征是创新,因创新是知识价值的核心,越是高创新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有创造性教育,才有人的创造力的成长和发挥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就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发展创新、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造就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大学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这种观念的落实则需要变革和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而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保持求异创新的个性并将其引向科学创新的行动则是变革现行教育模式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使我们深深认识到,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盛,其关键是科技创新。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个国家抢先占领科技创新这个制高点,其国家就会强大,国力就会增强。否则就会被辱侮,就要处于挨打的地位。科技创新需要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需要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来培养。所以,只有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一、具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 创新型教师应具备无私奉献的师…  相似文献   

20.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人才战略日渐受到各国的重视和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开拓向前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人才问题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求“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努力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促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形成广纳群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