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世纪末高校扩招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不符合国情民情的超前举措,十多年来屡遭诟病。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超前大众化,既不是应运而生的救世主,也并非是瓜熟蒂落的好果子;它把经济负担转嫁给了没有过上小康生活的家庭,使大学教育质量出现了严重下滑的趋势,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也没有起到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邬大光 《教育研究》2004,25(9):20-24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其实质就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论,其理论根基和研究范畴属于教育民主化的理论体系之中。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有其自己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概念表述的形式和内涵不同,彰显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中外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许多问题需用市场的方式解决。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国际化愈来愈成为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概念和组织框架,以便更好地认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性质和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途径和动机进行了讨论。然后,以两个维度、四种类型即边缘化/特别处置、系统性/边缘化、中心化/特别处置、系统性/中心化为框架,分析和讨论了大学国际化的策略——途径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模式选择研究:一个分析的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罗理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否达到15%来衡量其是否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针对其可能带来的“理论误导”,根据“实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形式高等教育大众化”两个概念和目标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模式选择研究提出一个分析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在引领社会、深入改革、服务地方上体现出“文化和科技”的要求。因此,高校与地方同时产生学术分化与社会分化,产生了面向全体大众的高等教育。这种教育应当在教育服务类型和教育服务形态以及教育服务制度取径上体现高等教育的学策水平。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与结构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并非仅仅意味着简单的规模扩张 ,其中还包括一系列深刻的理念变革和结构变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 ,除了市场调节外 ,政府也应当进行积极干预和宏观调控 ,特别是制定总体发展规划 ,避免高等教育资源重复配置和局部过度配置造成的浪费 ,保障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各方面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过分一律是中国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大障碍。这“过分一律”表现在高等教育机构、专业口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评价标准和管理体制与机制等方面 ,并以精英教育为样板。作者认为 ,我国国情决定高等教育大众化应以多样化为前提。多样化既包括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层次、形式、办学主体和服务面向的不同 ,也包括因需求和个性差异而带来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管理制度的不同。前者称为“机构多样化” ,后者称为“管理多样化”。作者叙述了多样化的途径 ,讨论了多样化与统一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年连续扩招,2005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已达到2300万人,毛入学率为21%,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5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取得了明显成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  相似文献   

9.
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随着大众化的不断推进,许多矛盾不断凸显并有激化的可能.多样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积极稳妥地实行诸如多阶层享受的公平教育,高等教育功能的多样化,多样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大学课程的多样化等措施,恰当处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及统筹不同层次高校的定位及分工,将会顺利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产物,缓解了政府经济增长和就业紧张的压力;满足了教育市场中社会资金投资高等教育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经费紧张和人员分流的问题。它充分调动了政府、市场和大学三方面的积极性,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要受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制约 ,提出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建立农村社区高等教育网络是江苏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出路 ,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文本对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策略作了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性的一个后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长期以来存在着误读。本文在厘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的基础上提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刚刚开始,正在由输入状态走向双向流动的鼎立状态。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大众化对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 ,以及高等教育体制如何进一步改革以促进大众化。全文共分 4章。第一章理论分析 ,从体制的主体自主性、公平、效率和整合性四个维度分析了现阶段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体制的先进性 ,并指出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造成的体制不均衡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制度性根源。第二章研究办学体制改革 ,主要对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校办学自主权、办学主体多元化、产权制度与民办高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三章研究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研究发现 ,在公立高等教育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我国高等教育大…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大众化:一种理论误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近年高教改革中呼声最高的音符.本人也不全然反对大众化,但联系中国实际,感到似乎应作更深的思考.因此本人从反面展开阐述,以便为决策者提供更广阔的视界.其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实际国情是一个有着12亿多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且人多资源少,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农业大国,它还有7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由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不够强大,以1995年为例,政府财政预算内高教拨款为213.5亿人民币,约合25.9亿美元,以普通高校学生(318万人)计算,生均808美元,并不能保证正常教育教学所需的充足经费来源.即使这样紧缺的高教经费,亦已占财政预算内教育总支出的20.6%,如果继续增加高教经费,势将影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难以实现大众化.尤其在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都难以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他们无疑是一种误导.有人说我们是否可以倡导区域高等教  相似文献   

15.
探讨和总结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跨越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要性、实现途径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整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正是既有量的指标,也同时有其质的规定性的一个理论.本文首先界定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其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及模式类型做了梳理和分析,最后指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途径,以期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马丁·特罗(Martin Trow,1926—2007),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70年代,马丁·特罗创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论和模式论的主要观点,他的教育思想为西方多数学者与政府在探讨、制定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上,提供了重要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大众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到 2 0 10年 ,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 9%提高到 15%左右。在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 :到 2 0 10年 ,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 15%。河北省《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见》中提出 :到 2 0 0 5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5%。显然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及步伐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今后我国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大众化理论也会影响到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60年代末,美国著名高等教育理论家马丁·特罗(MartinA.Trow)提出了有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主要是从入学率的数量上把高等教育划分为“英才”(即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这一理论流行于世界,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经典理论...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大众化:困境中孕育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数量标准和历史形成过程,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如教学质量、学生管理、生源竞争、贫困学生和知识失业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并从加大教育投资,深化高教改革,开拓国际教育市场,贫困生资助和构建新的学生管理及评价理念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