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区域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从地域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受益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两个角度分析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分析江西省"受益型高等教育"低下的原因,重点探讨了促进"地域型高等教育"向"受益型高等教育"转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一定差异,与该地区经济水平、地域差异、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的分析与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及实力,从而得出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1998-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1998-2007年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和布局结构发展变化的历程、趋势及特点的分析表明,高等教育各层次规模大幅扩张,各层次比例关系、各科类层次结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类层次结构上表现出理论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人才培养的重心出现上移,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的人才培养重心出现下移的特点.形式结构上,普通高等教育机构数与在校生数、高等网络教育的在校生教、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公办高校的机构数与在校生数、民办高校的机构数与在校生数均呈现增长趋势.科类结构上,各学科规模均呈现增长趋势;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的发展速度较快,而理论性强的基础性学科的发展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布局结构上,全国各地区普通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每万人口在校生人数总体上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各地区的普通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每10万人口在校生人数绝对差距不同程度增大.但相对差距总体呈现缩小趋势.基数较大地区在数量上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基数较小地区在数量上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全国各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总体上持续增长,梯队层次明显.从1998-2007年这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政府通过制定高等教育制度与政策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大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从人口和经济两种视角对扩招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变化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基于人口的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侧重点有所不同,研究生教育呈现显著的差异化格局。相关分析进一步发现,高等教育布局与人口数量的相关性在加强,与经济水平的相关性在减弱,这表明了政府和个体对待高等教育态度的变化,在基于人力资本的工具理性基础上增加了基于民生福祉的价值理性;但追求公平不应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测算发现我国有诸多省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不协调。增强协调性以更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应作为我国今后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关键目标。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1998年-2007年10年间,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从340.87万人增长到1,884.9万人,跃居世界首位;平均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也由273人提高到1,427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23%,迅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6.
针对农村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研究表明,2002-201 1年间我国农村高等教育滞后区域对领先区域存在追赶效应,东中西三区域内部农村高等教育不均衡程度在考察年度内均出现拐点,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全国不均衡的主要根源。八地区的分解则显示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距较为显著。农民经济收入、城镇化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农均耕地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等都是影响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距的因素。其中,农民经济收入贡献率最大但呈弱化趋势,城镇化水平和农均耕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教育经费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对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异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因此可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教育经费投入和新农村建设等缩小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差距。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作为一个饱经三百多年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其战后及独立(1946)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普及率之高,令人瞩目。1986——1987学年度,全国共有各类普通公、私立高等院校1,211所,在校大学生超过150万。在一个只有5千多万人口的国度里,如按人口平均计算,每4万人就拥有一所高等院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菲律宾每10万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出了目标。在具体实施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既应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要考虑到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现阶段实行双轨制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与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属地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对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水平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 ,我国各地区间高等教育的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正相关 ,学费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正相关 ,学费水平与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成正相关 ,学费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正相关。实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属地化是我国现阶段不可避免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规模的区域分布应与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才能最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区域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笔者使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差异的标准,分别测量了在校生规模在省级区域之间和在省级区域内部相对于区域经济(GDP)和人口分布的差异程度.结论认为:省级区域之间高校在校生规模分布差异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相对较小,而相对于人口水平而言相对较大;省级区域之间研究生规模分布的差异程度远大于本专科生;在校生规模分布在省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省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的在校生规模差异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衡量教育公平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因学生个体间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省区间教育经费配置的差异、中央政府对不同高校经费投入的差异而呈现出学生个体间入学机会不均、高校招生名额省区间分配差别较大与地区间招生录取分数线不一致等问题。从国家财政促进政策的角度看,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基础教育质量差距;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发展资金;优化高等教育投入模式;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日趋公平。  相似文献   

12.
进入经济转型后的初期,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而实行扩招政策以后,地区经济差异变化对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的影响程度减弱,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程度随着国家招生总数的大幅度增长逐渐降低。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机会仍然存在着较大绝对差异,尤其是西部地区与直辖市之间两极分化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经济转型后的初期,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而实行扩招政策以后,地区经济差异变化对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的影响程度减弱,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程度随着国家招生总数的大幅度增长逐渐降低。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机会仍然存在着较大绝对差异,尤其是西部地区与直辖市之间两极分化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已跨过"温饱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平均每年1.39%的速度提升,普通本专科招生保持平均每年44万人的增长规模,研究生招生按平均每年3.95万人的速度递增;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已达到"合格水平",优质高等学校数所占比例上升到11.8%,高水平大学覆盖全国范围内所有省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公平迈向"中满意度",专科生就业率逐渐超过研究生,"211工程"院校与非"211工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正在拉平。我国26.9%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不能与发达国家媲美,每10万人口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仅为8.93%,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只覆盖4.65%的考生,学历、户籍、性别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需要通过落实经费投入、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平权运动"、重视立法建设提高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水平。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建构了包含7个维度的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对2010年我国各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东部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同时在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在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全国31个省份按其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可以分为5个类型,东部地区的省份在高等教育发展类型上较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样态。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高等教育-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和2010年的截面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有序度、协调度模型测算等方法,着重从发展水平、单个系统有序度及系统间协调度三个维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显著,高等教育、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相对高于人口系统;各系统的整体有序度略有提升,经济系统有序度最高,高等教育次之,人口系统最低;区域三系统间的协调度差距悬殊,高等教育-经济系统的协调度明显高于高等教育-人口系统的协调度。建议从高等教育与经济、高等教育与人口及高等教育-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演化三方面考虑消除不协调因素,促进高等教育与人口、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BP算法,选取高校数量、中央部委所属普通高校数量和每百万人口普通高校数量等7个指标,对我国31个省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获得各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情况,了解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同区域的地方高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通过GDP和人口加权的泰尔指数,对全国东、中、西、东北地区和各省区1999-2009年地方高校政府投入的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地方高校政府投入的差异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较小,相对于人口分布而言较大;省际间差异均大于区域间差异,此状况以GDP加权的泰尔指数更为显著;东部地区的差异对全国的影响最大,西部次之,中部和东北地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小;我国地方高校的政府投入差异处于起伏变化状态,具有缓慢的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9.
南南高等教育合作是一种带有反依附意涵的新型高等教育合作,因不同南方国家或地区之间开展高等教育合作的内涵不同,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利用国家间发展水平差距和国家间地理距离两个维度可构建南南高等教育合作的四种类型:以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为代表的发展援助型合作带有援助性且以单向流动为主;以金砖国家高等教育合作为代表的共同愿景型合作源于且基于国家间的共同身份和愿景;以非洲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为代表的区域交流型合作其目的是促进区域交流和协调发展;以东盟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为代表的交流援助型合作兼具区域交流与发展援助的特点。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南南高等教育合作也分别面临不同的挑战,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赫斯特指数的计算方法,采用变异系数测量指标分析了我国1990年至2009年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法预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动态趋势.结论如下:(1)1990年至2009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总体上在缩小.(2)R/S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在未来20年内将逐渐缩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均衡指数逐渐上升;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均衡指数的上升速度将会放慢,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缩小的速度将会变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