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继肥皂剧、历史剧、情境喜剧、综艺晚会等节目相继盛极而衰,智能竞赛类节目又成为电视台的“新宠”。以中央电视台“幸运52”、“开心词典”两档强势节目的火爆成功为龙头,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竞赛类节目,“满汉全席”、“超级挑战”、“十万个为什么”、“挑战主持人”等竞相涌现。放眼看去,无论是游戏类节目还是智力竞赛类节目,似乎不与“竞  相似文献   

2.
直播"排演"     
中央电视台近年来的直播节目越来越多,这无疑是中央电视台实力的体现——人才实力与经济实力的体现.不少的直播节目给人以深刻印象,如飞越黄河、钱江大潮、珠海航展等,这些直播节目,使新闻节目的可视性和群众性得到增强。当然,直播节目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也给人以深刻印象。 也许正是直播节目的新效应的影响,“东方时空”改版后,专门在周日加上一个“直播中国”的新板块,由敬一丹担当主持。节目的名字响亮:“直播”的是“中国”,主持人也知名度不小,引引我的兴趣,特意看了几期这个节目。实话实说,看后十分失望。 想…  相似文献   

3.
“两克拉八心八箭要20多万,而我们的八心八箭只需要998块,998块人民币!只有39颗哎。”主持这档“水晶钻石电视购物”节目的侯总因生动的“主持风格”迅速成为网民讨论的热点,而且还在短时间内集聚了大批“粉丝”。人们之所以会将购物节目“主持人”和传统主持人划为一体,是因为二者都是在荧屏上用语言来表达有效信息的信息传播者。但购物节目“主持人”不能与传统节目主持人划为一体,因为节目要求他们成为购物专家。  相似文献   

4.
根据电视节目的多重属性特征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节目分类标准和方法———“多维组合”分类法 ,并对其进行了规范化的编码设计 ,形成“多维码”。本文还通过具体案例说明了“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多维码”的实际应用。这种新的分类标准及其编码方式能够比较好地解决电视传播实践中的节目分类难题 ,为规范节目管理、方便节目市场交易、提高电视节目分析研究的水平等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方 《青年记者》2007,(8):64-64
读报类节目“遍地开花” 早在1950年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首都报纸要”节目(也就是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要”),可视为广播电视读报节目形态的雏形。在21世纪曾经一枝独秀的凤凰卫视2003年1月6日开播的“有报天天读”,将解读全球重要报刊头条新闻及主要社论作为节目重点,短短半年时间收视率飙升凤凰卫视节目前三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电视节目与节目之间互有关联这一特征,应用“互文性”理论来探讨电视节目无缝连接的创作表现形式,希图对节目与节目之间的连接做深入研究,从而创新电视节目的连接方式、构建频道“节目流”,以此增强节目之间的耦合力,固化受众的收视意识和提升节目传播效果。一、电视节目无缝连接的理论基础--媒介文本的“互文性”“电视节目无缝连接”最初是电视制作、播出技术的专门术语。它是指使用专门的电视播出软件,将模拟电视节目实时地采集到全数字播出系统,并将数字电视节目按已编排好的节目表定时全自动播出,在每个节目之间实现平滑切换、…  相似文献   

7.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继“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之后推出的一个以记者的调查采访为主要形式,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深层次剖析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经过7年发展,“新闻调查”已经成为倍受观众欢迎的名牌栏目。在央视新闻频道开播,新闻节目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新闻调查”的节目形态成了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发展的一个重要借鉴。 运用调查方式推进深度报道 “新闻调查”的成功,就是在关注“正在发生的历史”和“新闻背后  相似文献   

8.
岁末年初,回忆和梳理过去的一年,总有一些场景让我们挥之不去,总有一些人物让我们牵挂感动, 如是盘点新闻、评点人物的“年度评选”应运而生,这种“资源再生型”栏目,在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无疑成为岁末年初的媒体大餐,烹饪出精彩的“年度评选”的盛宴是媒体的一次机遇和挑战。“年度评选”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李薇 《新闻记者》2006,(3):35-36
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我国的受众研究正体现出从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趋势,以“受众为中心”传播观念的也被媒体大力倡导。但在具体的传播实践中,受众所真正享有的中心地位却有待质疑。由于业界把“受众参与式”节目作为体现“受众为中心”传播观念的主要方式,故笔者从“受众参与式”节目人手,对受众在节目中享有的实际地位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一段时期里的娱乐节目在各地方上星节目中的竞相播出,全国电视屏幕一时间娱乐性节目充斥黄金时间,热热闹闹,喧喧嚷嚷,成为各台的强档节目,成为电视的潮流.相比之下,服务类专题节目则多少显得有些“暗淡”,至少不是那么受观众瞩目,被媒体推崇了。作为从事这类节目的编导、主持人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如何坐得住“冷板凳”,如何耐得住寂寞,是到了需要冷静观察、勤于思考的时候了。正像有许多同志强调电视业需要“热运行中冷思考”一样,我想要阐述的是作为电视业中相对冷门的服务类专题节目如何在“冷运行中进行热思考”,在冷静…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视讲坛"节目的生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电视讲坛”节目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该节目类型目前的生存状态。文章认为,此类节目顺应了当前中国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其“热”则是几个因素导致的综合结果。文章特别指出,不应给此类节目过高的文化期许与责任负担。  相似文献   

12.
语言创意力求赏心悦耳。版头语起着“推销”节目、引导听众的作用,必须做到:内容上要追求精致。一是准确贴切。版头语应与该节目内容、节目风格相匹配。如,抚州电台《欢乐点歌台》节目的版头语“:一首首好歌,一声声问候,送上温馨的祝福,传递至真的情谊,美好心愿尽在歌声中.”这样的版头充分体现了对节目宗旨的全面把握和明确定位。二是简明扼要。在几十秒内要求制作人在选词、组句方面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报告》版头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报告”,短短12个字传递出该节目的传播理念。三是通俗易懂。避免使…  相似文献   

13.
“三贴近”为广播电视工作者指明方向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目主持人要实现“三贴近”,就要做到心入、情入、身体力行投入,没有这个前提条件,要使节目“三贴近”只能是空话、套话。  相似文献   

14.
去年北京晚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为《值得品味的十个电视栏目》其中说到北京电视台的“证券无限周刊”:“由胡紫微主持的这一节目,是经济节目大众化的典范。引入了娱乐化元素及片花的时尚化处理,让股市点评多了趣味少了枯燥。让许多不炒股的人也愿意看这个节目。”我们知道,大凡财经、证券类节目是不追求收视率的,固定的收视群及节目的权威性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北京电视台“证券无限周刊”却将证券信息整合与预测做得像故事片,使得人人都爱看,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制片人兼主持人的胡紫微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跃和转变,还将《…  相似文献   

15.
假如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再会”与“再见”都不是句子,也不是词组,而仅仅是个无多大差别的同义词。但它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在不同人那里,却可用有声语言的不同艺术技巧,表现出细微而丰富的不同思想感情。 若单就这两个词的有声语言的语调和停顿而言,也有其多种表现形式。中央电视台张悦主持的《为您服务》节目,她的“再会”一词就说的颇有诗意,耐人寻味。“这次节目就到这儿了”,“下次节目再会”。它的读音听来好象都是轻声,甜甜的。特别是“了”字,轻轻一带。因此,作为听众的我们,心中不由的产生一种浓浓的依依不舍的…  相似文献   

16.
情感节目也是一种谈话节目,谈什么,怎么谈,本身就是说的艺术,那么,在主持人的“收”“放”之间,如何实现节目内容所应有的语言美和心灵美呢?  相似文献   

17.
"百家讲坛"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10月推出的一档学术讲坛类节目。节目开办以来,一直未引起太大关注。然而在不经意间,这档只有午间和深夜才出现在屏幕上的讲课式栏目竟然火了起来,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乃至成了一种众说纷纭的文化现象。作为一档科教节目竟能取得如此的成绩,自有其独到创新之处。但是在“百家讲坛”取得成功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影响到节目未来的发展。学者明星化与学者自主性的丧失“百家讲坛”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打“名家牌”,推出了一批“学术…  相似文献   

18.
李莎莎 《青年记者》2007,(14):112-113
2005年,是由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最为红火的一年。随后,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门类繁多的电视选秀节目,围绕娱乐这一主题,“海选”、“PK”成为大多数选秀节目的行走路线。伴随着数量的增多,受众的关注视点被分散,选秀节目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慢慢冷淡,并引发了来自各界的质疑之声。于是,面对这个尚可开发的市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解读湖北卫视"往事"栏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谈话节日,是继娱乐节目、益智类节目后各电视台竞相发掘的“宠儿”。但目前大多数谈话节目形式雷同,缺乏内涵与特色。湖北电视台世纪之交推出的一档纯叙事谈话节目——“往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与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同获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奖社教类栏目一等奖。“往事”的成功,对电视栏目的策划与创新不乏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石长顺  李欣 《青年记者》2006,(10):20-21
2004年9月,国家正式启动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村村通”为对农广播电视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外在保障,让广大的农民朋友能够及时了解变化的世界,随时倾听党和政府的声音。但同时笔发现,“村村通”工程在对农(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方面尚不完善,还存在一些不符合农村实际的地方对农广播电视节目亮点不多,数量较少,质量较低,目前上马的一些节目存在“入户不入心”的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