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老子本人就慨叹“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慨叹自己“独泊”、“独若遗”,因此,对老子思想理解千人千面也是正常的。本人长期对老子思想进行研究,觉得老子思想的精神是“同一”之道。  相似文献   

2.
陈式太极拳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优秀拳种,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术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陈式太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阴阳相济、相反相成的朴素辩证核心,贵柔守雌、欲取先予的思想精髓和传统兵学的战略战术思想,对弘扬太极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与海德格尔的精神实质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向本源的溯求、让成其所是以及对“自然”和“神圣”的敬畏三个方面,这是基于两者相反相成、一体两面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求真理想而产生的对话。但面对生存的困境,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对于生命,老子主张“贵身不贵生”,海氏主张“向死而生”;对于技巧,老子主张“绝巧弃利”,海氏主张“泰然任之”;对于时代的困乏,老子主张“复归婴儿”,海氏主张“置身深渊”。从中可以看出,老子与海氏的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互释。  相似文献   

4.
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结合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界定,指出老子“道”的深刻含义是关于宇宙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分析老子对“道”的“本体论(ontology)的设定,指出“道”的理解对于把握老子哲学方向、哲学立场以及《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和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形而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静为躁君”是《老子》二十六章提出的一个命题。尽管二十六章论述的具体内容,是说统治者应该守静持重,不要轻举妄动;但综观《老子》全书,“静为躁君”确是老子辩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运动、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命题。《老子》四十五章云:“躁胜寒,静胜热。”蒋锡昌《老子校诂》认为应作“静胜躁,寒胜热。”蒋氏提出的佐证是相当有力的。六十一章王弼注云:“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  相似文献   

6.
孙莉莉 《现代语文》2006,(8):107-108
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要点 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子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关系、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关于“味”和“妙”的理论等等,它们的思想发源地,都是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相似文献   

7.
老子创立了以“道”、“无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由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悟“道”、弘“道”的“圣人”,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老子还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师道观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为此,可以从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进行解读,以分离出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思想中存在着入世的精神,通过老子对于现实的关注以及为人生的宇宙论和治国理论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但是,由于老子哲学体系建构的独创性,尤其是他的独特的“逆向”的入世方式。使得人们忽视了其学说中的入世思想和治世之学。  相似文献   

9.
老子思想长期以来被看做消极悲观的思想。所谓“消极避世”论、“绝圣弃智”论等对老子思想的概括,一直左右着人们对老子思想的认识。虽然老子思想不乏偏激之论,有脱离现实之嫌,但仔细探究,其中蕴含的精妙智慧及浓厚的人文精神对当今社会,尤其是对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论证老子“无为”思想与西周之.“德”在内向追求上的一致性,以及老子“无为”思想对西周之“德”的继承,深刻揭示了老子“无为”思想在观念领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道”,究竟什么是老子的“道”呢?据我的领会老子的“道”是:  相似文献   

12.
试论老子“无名”论中的逻辑思想张彬,时明德目前我国学者对老子“无名”论中的逻辑思想的挖掘与研究依然不够充分与全面,而且褒贬不一,分歧甚大。本文试图联系老子的哲学本体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思想,并着意从《老子》一书的真实把握中分析和探讨老子“无名”论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代表作《老子》流传于世。据有关国际机构的统计,《老子》属当今世界以各种文字刊行量最大的书,其思想不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可以说,世界各个文明大国。无不从《老子》中吸取了许多的治国思想。《老子》综合了哲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的科学,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柔弱胜强”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而且对现代学校管理来说极具借鉴作用。我们要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从老子的管理思想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得意时都是孔子门徒,失意时都是老子门生,意在表明孔子与老子在对待社会现实上截然对立的态度——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标志着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消极出世,以无为消解不平。但实际上老子的“无为”思想本义是什么,老子提出“无为”的动因及社会意义如何,恐怕还得认真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客观分析,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本文拟从“无为”本义,老子提出“无为”的社会动因等方面略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15.
西汉“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是汉文帝,汉文帝能够当上皇帝,是老子“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生动例证。他善用老子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日慈、日俭、日不敢为天下先(不要主动去生事)。”汉文帝终其一生深信黄老哲学,推崇“无为而治”,践行了老子这三件法宝。  相似文献   

16.
从李白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索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的政治思想、生活原则充分体现了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李白诗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的层面。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体验。道家思想本质上就是由“守静”的功夫,通过主体的修炼和自我的“反观”,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心灵的整体和谐,从而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庄哲学中的“无为”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有为”。李白“进”与“退”的不同态度与表现,正体现了老子哲学密切结合的两个方面。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深得老子哲学之体要,他是对老子哲学理解得较为准确、运用得较为有效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并进而证明它的作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首开排斥异己之风,给中国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道”,“孔德”、“常德”,玄德”,是老子的最高道德标准;“朴”、“婴儿”,是老子的最高道德理想;“无为”,是老子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无知”、“无欲”、“无争”,“知足”、“守柔”、“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的道德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家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传统的根基。道法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基础,老子强调要“知常”、“知和”、“知足”、“知止”,倡导“天人合一”,这对于我们今天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战国末期,“道术为天下裂”的局面行将结束,百家思想开始渗透沟通乃至融合。韩非子顺应统一形势,从实用政治的策略出发,多方吸取并整合和解释了老子思想中包含的“治世”理路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历史观上,在受老子对周代主流史观中天命观、道德论的理性否定和激烈抨击的精神启发基础上,韩非子进一步提出历史的进化观点和朴素的物质决定论历史观。政治观上,韩非子吸收老子“无为而治”、“不争善胜”等智慧谋略,将之物化为可操作的统治权术,凸显了老子这方面思想的实际效验性。哲学观上,通过对老子“道”的超越性理解和普遍性解释,韩非子为自己的世界观找到了哲学的依据。在认识论和实践观上,韩非子对老子思想也是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