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Report 1 “全”式魅惑——绝代精彩,魅力无限智贤的名字: “全智贤”是智贤的艺名,而智贤本名姓“王”,从“王”到“全”的更改是因为选名时联想到了一个历史典故——高丽王国时代,“王”为皇姓。但后来高丽王朝被推翻,皇室遭到族灭。仅剩的王室后代为保留氏族以重新崛起,分别改姓为“全”,“田”,“玉”,于是,就想到了把智贤的姓由“王”改为“全”,“全智贤”由此得来。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泰斗朱智贤先生工作过的地方。近年来,我校以智贤作为学校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不断充实和丰富其内涵,将让每一位师生都成长为富有智贤精神的智贤人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智即智慧,是对学校全体师生在做学问上的要求,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贤即贤达,是对全体师生在做人上的要求,兢兢业业,见贤思齐,厚德载物。附小人认为,没有智慧的贤,不能震撼人的心灵;没有贤达的智,不知自己的未来在何  相似文献   

3.
集体生活,乐趣颇多,要懂得欣赏;智贤不肖,各有长短,要懂得辨别。本人既有较高品味又兼伯乐之能,每每能于宿舍杂事之中,窥人本貌,察其本心。今不敢独享,作一杂感,与诸君共品其中酸甜苦辣。宿舍中有八条好汉。阿井自称是爱情的绝缘体,从不“来电”,所以当“电灯泡”之事也与他从不沾边。井兄自封“光棍门”掌门,已看破红尘,不闻靡靡之音、不作非非之想。他有句名言:“学生恋爱,纯属变态。”所以常成为大家攻击的目标。阿奇、阿坚为此软硬兼施,或声色俱厉,严声讨,或热情启发,谆谆开导。无奈阿井不为所动,于是人皆作悲天悯…  相似文献   

4.
<正>多年来,学校坚持"均衡+特色,基础+特长"的发展策略,努力以"智贤文化"为特色,树立"育人为本、和谐发展、注重品德、张扬个性"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行为规范、基础扎实、志向高远、体魄健美"的智贤少年,着力构建"关注生命的生态校园、文化浓郁的书香校园、网络学习的数字校园、花香树茂的园林校园、师生和谐生活的精神家园"。形成了"书香蕴校园,乐学成良才"的品牌特色教育。一、以智贤文化为突破口,确立育人工作新思路创建于1903年的赣榆县赣马镇中心小学坐落在六朝县邑——赣马镇,历经百年沧桑,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面对现状,学校领导集思广益,多次召开领导班子及教师会议,还请来专家论  相似文献   

5.
《易经&;#183;系辞上传》有一段话:“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地(创造万物)都是用平易、简单显示它们的智慧和才能的。平易就容易知道,简单就容易遵从。容易知道就会有所亲近、依附;容易遵从就会产生功效。有所亲近就可以长久传下去,有功效就可以扩大作用。能长久传下去就成为贤人的道德,能扩大作用就成为贤人的事业。从这段话中,我们是否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智者易简,愚者繁难;智者有功,愚者无效;易简有功,智贤双馨。  相似文献   

6.
“女人”是“女”与“人”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是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作为“女”须被男人认可;作为“人”须被社会接受;作为“女人”则要被女人自身认同。女人的认同是“女”与“人”统一的关键,它与女人的文化素养和自主意识密切相关。自主了的女人,不仅作为社会存在的客体,自觉地有选择地接受着社会和男人给女人制定的标准,而且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塑造自身的同时,也塑造和改造着男人和社会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的“为期”可以是词组,也可以作为一个动词。如果作为一个词出现,是个动宾式动词,经历了由“为+期”到“为期”的语法化和词汇化过程。“为期”的词汇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限期”功能的弱化在主语上表现出来;带有[-animate]特征成分做主语或核心动词“以”主语的缺失又使“以”消失,同时促使“以…为”格式消解,使“为期”趋紧;最后时段成分由“为期”前向后移动做宾语,使“为期”完全词汇化。“为期1”作为述宾词组,构造“时段+为+期”形式;“为期2”作为动宾式动词,构造“为期+时段”形式。其中“时段+为+期”形式中的时段成分可以作为话题,而“为期+时段”形式中的时段成分不可以作为话题。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认为“露布”和“檄”是同一种军事文书,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察之处。“露布”在汉代尚未作为独立文体出现,直到后魏,才开始把“露布”作为一种报捷文书。“露布”和“檄”无论内容、风格还是写作目的,都是大不相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露布”逐渐成为一种有着固定规范的常用文体,甚至作为科举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目前,“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状况已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作为动词的“像”“好像”和作为副词的“好像”用作“象”的例子在印刷品里已很少见到。但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印刷品里,作为名词性词素的“象”和“像”字使用混乱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常常使得许多语文工作者感到困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0.
“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孔子先言“礼”后讲“仁”,反映了其思想的升华和演进,是他随着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认识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礼”作为社会规范,具有法的性质,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作为人的内心修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的品格。具备了“仁”的道德操守,才能自觉遵循“礼”的法度;“齐之以礼”,才能起到“礼”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育分”和“育人”相互对立,这种对立的形成主要源于对片面应试现象的普遍反感和批判。然而,从哲学的矛盾观看,作为一种事实判断的“育分”和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育人”,二者属性并不相同,无法构成对立;即便“育分”也有价值判断的成分,但其价值主体不同于“育人”的价值主体,二者也并非必然对立。因此,不能主张用“育人”取代“育分”,而是要通过“育分”实现“育人”,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则需要持续改进考试命题技术。  相似文献   

12.
谢晨  周红心 《现代语文》2005,(12):57-58
古人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界定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而易见,“交际工具”是就其手段功能属性而言,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工具作为载体,是表现方式和承传的基本途径;人文作为灵魂和内容,是工具的蕴涵物。工具作为“表”的成分,是基础和凭借;人文作为“里”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1.“静”与“虚静”之关系:中国古代典籍中“虚”“静”对举,多把“虚静”作为美学范畴来剖析,其实,在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两者有所区别;西方哲学强调“静”,但未达到中国美学深层的“静”之境界;2.静,作为一种创作心态,具有典型性和迫在性,并常表现为物我两忘,主客体合一,还涉及到美感;3.作为一种审美态度,静是自由无碍又自由无营的;4.静时内在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更关系到主体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生命美的体悟和发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学习胡锦涛同志5月2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希望当代青年大学生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努力按照“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开拓进取,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或“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是近来“中国哲学”界争论较多的热点话题。究其实质,探讨的是相对于“哲学”或“西方哲学”而言,“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是否成立,及成立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以作为概念的中国哲学的三个负面效应作为切入点,并采取一一对治的方式,试可对隐含在这一问题背后的深刻内涵,作一次比较全面的揭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治国思想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把治国的基点由“革命”转向“建设”革命必须为建设服务,否定“政治运动”,反对一切社会动乱,以“稳定”作为治国的大局;否定“阶级斗争为纲”,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治国的中心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否定“人海战术”,走科技兴国的道路,把知识分子作为治国的第一依靠力量;否定“平均主义”,用“致富”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用“允许先富”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统战思想资源。和而不同,就是一种具有现代价值的统战方法。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而不同”一直在指导着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作为统战方法,“和而不同”重在追求“和”,贵在能包容“不同”。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德政思想包括作为本体的“仁”、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礼”和作为最高境界的“和”。这一思想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而综合性学习最终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语文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朱瑛 《辽宁教育》2010,(11):28-29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而,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刻意回避“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