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组织场域的逻辑变迁带来中国大学组织结构的变化,去行政化正是这种变化的结果。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规制性力量下的同构逻辑使大学组织逐渐形成行政化体系;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积淀逻辑与同构逻辑整合,使大学组织行政关系泛化;深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后,文化-认知逻辑逐渐侵蚀积淀逻辑,人们试图用去行政化改变大学组织的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2.
人们总是倾向于从变革过程的复杂性谈论学校变革的复杂和困难,却极少从其他角度考虑学校变革的复杂和困难。文章试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学校变革困难的组织和行为原因。正确认识学校组织内部的自身行为是导致变革困难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使学校组织各成员尽力减少或者避免影响变革困难的行为。积极推进学校变革。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5,(9):73-78
《教育纲要(2010-2020年)》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均提出取消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通过对高校外部与内部由动力与阻力构成的力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尽早地、顺利地将改革付诸实施。为打破高校当前的体制僵持和应对复杂多样的强大阻力,需要重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四类动力系统:强制变迁型压力、权益驱动型动力、精神驱动型动力、危机驱动型压力。强调要以权力结构调整为核心重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动力系统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有助于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中存在着较明显的行政化倾向,路径依赖理论可以对此作出解释.高校教师评价机制行政化的成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路径依赖,主要表现在评价组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尽管从路径依赖的原理来看,短时间内完全更新原有的制度是不切实际的,但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和合理的力度之内,尝试对高校教师评价机制行政化的倾向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5.
高校行政化的资源依赖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行政化是一种教育病,包括外部行政化疾病和内部行政化疾病两个方面。前者的病因在于高校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资源依赖,使高校成了政府机构的下属组织,丧失了应有的办学自主权和大学精神。后者的病因在于校内学术人员对行政人员的资源依赖,使学术事务由行政人员以行政方式主导,偏离了自身应有的发展轨道。仅仅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不能治疗高校的行政化疾病,真正的救治之道还在于高校外部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和内部资源配置的学术化。其中,外部资源配置的社会化是指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打破单纯由行政系统决定的封闭模式,将相关权力移交给社会第三部门和大学自身,从而使大学摆脱对行政部门的资源依赖,这要通过经费分配的中介化、校长遴选的民主化和高校评估的专业化来实现。内部资源配置的学术化是指要在高校的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之间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和权力分割,提高学术人员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这要通过高校决策过程的分权化、学术事务管理的学术化和人员职权划分的明确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高校非行政化改革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校自治化、法治化改革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去官僚化、民主化与柔性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高校非行政化改革,既是高校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高校遵循科学规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校外部环境的推动力和内部自身发展的拉动力共同构成了我国高校非行政化改革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描述了当前高校管理模式和行政化管理的后果,分析了行政化的原因,讨论了目前去行政化的一些困惑,针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去行政化建议,希望有助于大家正确理解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学行政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大学行政化的困境突出表现为大学管理的行政科层化、大学行政权威的绝对化和学术在大学被边缘化.造成如此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现代大学与生俱来的行政化色彩、新中国建立后大学的政治化改造、学者的双重所有制和大学的高度复杂化.我国大学行政化改革可以从制定并落实大学法人制度、健全大学教师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大学全员聘任制和培育崇尚学术的大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着手,探索现代大学管理之道.  相似文献   

9.
大学中的行政化已成为了社会的诟病,一方面是因为大学行政化违背了大学自身组织的根本属性——学术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行政化伤害了社会对大学的期望——社会的轴心力量。大学行政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管理的科层制,科层制安置于大学这个学术性组织中缺乏历史前提,同时科层制自身存在的缺陷严重违背大学的学术性。因此,中国大学需要去行政化,构建学科(性)组织回归大学组织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行政伦理既是高校和谐与使命实现的保证,又是证实高校行政价值的需要。在官僚制及行政化轨迹中,高校行政陷入官僚政治、民主沦陷等多重困境,致使价值观扭曲,伦理自主无法实现,责任无法履行。为此,必须深刻反思传统行政伦理假设,实现向高校非行政化的伦理管理转型。这需要在信仰、价值观方面重塑高校行政精神,在伦理制度上予以保障,并落实到行政道德、民主和服务行动上。高校行政伦理转型具有两个前提与两种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的“行政化”与“去行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青云 《天中学刊》2011,26(1):65-67
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且进一步升温。高校"行政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高校"行政化"的产生既有大学内部的原因又有大学外部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高校"去行政化"需要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抓住铲除"行政化"的牛鼻子;消除把取消行政化等于取消行政管理的误区;要渐进式推进,不能一轰而起。  相似文献   

12.
行政化已成为阻碍我国高校全面发展的毒瘤,必须在教育领域全面去除行政化.高校行政化产生的根源有以下三个:党政合一,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官本位”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被折断的文人风骨.高校去行政化要标本兼治,先从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和建立校长遴选制入手,最后从思想上、制度上彻底去除行政化.  相似文献   

13.
学术权力体系重构是高校去行政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改革思路包括:以学术管理民主、学术自由为出发点;以确立学术委员会的权威和学术决策权为改革方向;以法制形式健全学术权责体系为基本途径;以健全的学术权力组织和规范的学术运行机制为突破口;以明确学术权力体系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式为直接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作用,在学术领域坚持去行政化。最后从职权、机构、制度、程序等方面提出学术权力体系重构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推行高校非行政化改革,首先要实现高校的自治化和法治化;其次,要打破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泛行政化,实现部分职能和事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再次,要实行内部管理体制和方式的去官僚化、民主化和柔性化、人本化改革,从而保证高校中作为核心职能的学术事务能够实现自由、民主.最后总结了这些内容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高校行政化的弊端昭然若揭,追根究底,官僚制文化是高校行政体制和行政化的起源,官僚制的利益规则推动着高校行政化的循环.因此,以高校自治化、法治化改革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去官僚化、民主化与柔性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非行政化改革,是我国高校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从组织文化的视角来剖析,高校非行政化改革实质是由传统行政型的官本文化向高校自治与法治型、学术独立与自由型以及管理民主与柔性化的人本文化转变.因此,高校需要发动一场秉承大学理念、崇尚大学精神的精神革命,以及相关的制度文化变革与物质文化变革.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等教育预算体制、高校预算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从多个操作层面和多个操作变量入手进行预算体制和收入分配改革,有助于从根本上扭转高校行政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性质、内容、方法与过程都体现其政治属性。剖析、理解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政治属性,有助于理性认识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为改革进路的设计增添政治可行性。政治属性决定了高校去行政化的制度变迁特色,因此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必须拓展改革的政治空间,实行思想解放先行、法律制度跟进、政治领导挂帅和渐进强制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教师组织中的个体,教师组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母体,教师要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就必需融入到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教师组织中,拥有清晰的组织目标、明确的组织行为、严格的组织边界与广泛的社会网络的教师组织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依据教师组织的成员身份、价值取向等特征可以将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维度划分为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的行政化源于建国初期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高等学校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与政府构成内部行政法律关系。高等学校去行政化不能依靠政府权力下放实现,只能通过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构,取得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和学术权利之间的平衡。其主要措施是通过构建新型董事会,为政治权力找到正确归属地,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  相似文献   

20.
高校去行政化成为近年来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高校去行政化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而应有张有弛、循序渐进;也绝非仅靠教育部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具体的"瓶颈"问题,也关乎制度的顶层设计,以及整个教育生态各种因素的互相促进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