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晋南北朝324年间,合肥位于南北分裂的前沿,长期经受战争的苦难。梳理这一时期合肥的战事与规模,累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47次;分析其战争的类型、特点和原因,揭示合肥地区的社会矛盾,也揭示了合肥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大发展,促使各民族杂居通婚及汉化,其血缘关系相互渗透,极大地改善了中华民族的遗传素质;通过民族大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认同、相互吸纳,从而促进了人们的文化与科技知识素质的提高;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互动所产生的社会回应,使"独尊儒术"的文化防线全面崩溃,儒家纲常名教失控,促成了儒、佛、道并存的局面。儒、佛、道文化相互融通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推动力,使人们的文化交流和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在范围、内容上得到扩展与更新。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背离,价值观的自觉调整,表现了内在人格的普遍觉醒,形成了重家族、"不唯上"和重利欲、轻世俗的风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素质内涵,形成了鲜明的国民素质特征,在我国国民素质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开宗立派,领异标新。无论是南方书风的秀丽典雅,还是北方作品的雄浑刚健,在其孕育、生成过程中无不与当时独特的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王羲之更以其风流蕴藉、雄逸遒劲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绝唱,并为中国书法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蝗灾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较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蝗灾虽然稍弱,但仍是此期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总体气候偏凉,尤其是冬季偏冷,连续性蝗灾发生率较低。但蝗灾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扩大。幽、冀及江南的蝗灾发生年显著增加。因《春秋》灾异观的影响,此期对蝗灾的治理仍依靠人力捕杀。但也出现了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新方法。魏晋南北朝是一乱世,战争与包括蝗灾在内的灾害链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修或开凿了一大批漕渠,按照其主要功用可分为用于军队与辎重的输送、农业区的租赋运输和商业运输三类。对于漕运的管理形成了皇帝——权臣决策,地方郡守和军事将领负责执行的机制。在管理机构上,形成了以度支尚书为中心的中央管理机构和以专门职官与地方郡守组成的地方管理机构。此外,还有以大司农为代表的关涉机构协调漕运的管理。因此该时期的漕运事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机的管理体系。由于该时期军事斗争的频繁,使得军事将领对漕运从决策到执行到管理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在一方面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漕运管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文凡 《教育教学论坛》2014,(48):271-272,222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局面最混乱的时期莫过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然而,这一时期提倡自由运用智慧和发挥灵感使文学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由于儒家思想和统治者的影响,使该时期文学批评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主要介绍文学批评的成就、局限性和具体方式,希望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斗争激烈,民族融合又一次达到高峰的时期,此时的民族关系纷繁复杂。统治者羁縻、怀柔的民族政策会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带有歧视色彩、狭隘的民族政策会激化民族间的矛盾,加剧民族间的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但道路是曲折的。统治者倡导汉化与胡化的民族政策相伴生,其结果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8.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争不断、政权变换频繁动荡时期 ,这一时期法律取得了长足发展。各封建政权极为重视立法 ,在继承秦汉法律传统文化的同时 ,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 ,推动了法律儒家化的进一步发展 ,法律形式规范 ,法典体制科学合理 ,法令明审简要 ,为隋唐法制的成熟和完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南、北方同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但南、北民族融合存在着明显差异:一是民族融合的母体汉族地位不同;二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矛盾程度不同;三是民族融合的途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着南、北民族融合的规模与速度,也决定着民族融合后所形成的新汉族的不同面貌,这是决定南人与北人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天文星占对政治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历代统治者对天文星占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经常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统治手段在政治生活中运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天文星占不仅为改朝换代制造社会舆论,而且参议朝政、约束皇权,在君臣斗争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1.
立意统摄下的选材与设问,是“双新”背景下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和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为例,对立意统摄下的选材与设问作了初步探索与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课标和教材、关注初高中衔接、化用学术界成果等方式,确定教学立意;基于教学立意进行选材和设问,让学生在围绕核心问题思考和突破的过程中生成对于历史内涵的认识,进而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大连大学学报》2019,(2):28-33
魏晋南北朝时期辽东海事活动频繁,海洋成为连接辽东与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和邻近地区各个政权的纽带。这一时期,既有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在辽东传播,也有因各个政权争夺辽东的战争造成的生产力破坏,给辽东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此时名士归隐现象普遍盛行,这种现象一直贯穿此时期.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灾害频仍,民众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生计更为艰难。当时统治者受儒家天人感应的天谴灾异学说等思想影响,同时秉承我国扶弱济贫的优良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采取赈恤灾民、养老恤孤、收养贫病、医治病患、抚慰残疾、社会优抚等福利保障措施,照顾幼、老、穷、贫、疾、残等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相对减轻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困难程度,调和了统治者和底层民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平原由于人工运渠的修治及海河水系的形成,且受政治因素影响,内河航运有较大的发展。邺城作为当时北方政治中心.其与黄河的水运连接非常便利.地位重要。曹魏时期一系列运河的开挖将河北平原的水运南北贯通,以漳河为主体的海河水系有着颇具规模的航运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佛教律部经籍被系统地翻译到中国,促进了中国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发展。虽然比丘尼具足戒严格规定和限制了比丘尼与世俗社会的联系,但是,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原因,两晋南北朝的比丘尼们并不能做到超然世外,她们与世俗社会的联系和受世俗社会的影响是很深的。可以说,主动或被动地纠葛于佛教戒律与世俗社会之中,是两晋南北朝比丘尼信仰与生活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临终诗的创作始于先秦,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已趋于成熟。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临终诗作品是在黑暗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和多元交汇的思想文化环境影响下创作的,表现出以舍生取义、焦虑怅惘、坦荡洒脱、顺随自然为代表的四种死亡观。深刻反映出了此时期士人所面临的生存焦虑和无法摆脱的心灵困境。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诗歌,流派众多,各呈异彩。这一时期诗作写实、咏物、即景、抒怀、描写田园、刻镂山水蔚为壮观。诗体由五言的全盛、七言的成熟到格律近体的萌芽,完成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和谐统一,在文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作为中国五言诗的第一座高峰,为后代作家所钟情,并不断地被模仿学习,自西晋至南北朝,不乏名家之作。本文对这一阶段现存的《古诗十九首》的拟作进行整理评析,试图梳理出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成果。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中央集权相对削弱,对思想界的控制较为松弛,往往易萌发新的观点和带有总结性的著作,特别是沧海横流的历史剧变和颠沛坎坷的经历,常激发起人们对历史和各种人生现实问题的思索,从而推动了史学的发展。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官制度的完善,也为史学的修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