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研究,这样一个极富热度的词语,已经渗透到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学科教学在研究儿童学习的有效性,德育在研究儿童道德的成长性,学校文化在研究儿童的独特性……儿童成了林林总总的说法,概念不一的名词。可是,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环境却是被污染过的。学科在研究儿童学习有效性时,潜意识中仍然指向分数;  相似文献   

2.
智障儿童的道德发展对其个性形成、社会化的良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作为儿童道德的策源地,深刻影响其道德认知及行为的习得,故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每个智障家庭不可忽视的责任。文章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武汉市某培智学校的33篇家长德育日记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家庭德育体现出以“生活为导向”的德育内容,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方法,以及以“个别化为取向”的德育支持等特征,据此提出智障儿童家庭德育应在立足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升对完整应然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智障儿童的道德发展对其个性形成、社会化的良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作为儿童道德的策源地,深刻影响其道德认知及行为的习得,故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每个智障家庭不可忽视的责任。文章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武汉市某培智学校的33篇家长德育日记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家庭德育体现出以“生活为导向”的德育内容,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方法,以及以“个别化为取向”的德育支持等特征,据此提出智障儿童家庭德育应在立足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升对完整应然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智障儿童的道德发展对其个性形成、社会化的良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作为儿童道德的策源地,深刻影响其道德认知及行为的习得,故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每个智障家庭不可忽视的责任。文章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武汉市某培智学校的33篇家长德育日记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家庭德育体现出以“生活为导向”的德育内容,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方法,以及以“个别化为取向”的德育支持等特征,据此提出智障儿童家庭德育应在立足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升对完整应然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杜威反对狭隘的和说教式的道德观,提出了“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主张通过学校生活、教材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道德教育。由此,中职学校需要克服单一说教式或训话式德育,通过丰富校园生活,建设学生精神家园;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重视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彰显职业学习特点,关注职业精神培养;从而构建多维立体开放的德育,使中职德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巨大挑战。学校作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担负着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课堂教学又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语文课教学具有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在渗透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通过创设良好情境,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道德教育;协调智力发展与道德成长两大目标.实现教育效果“双赢”;创设互动平台,达到教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互促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德育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现代技术与传统德育目标的“对接”。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话语是社会文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学习必备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初中德育教科书的话语变迁呈现出从“精英”到“平民”、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人本”、从“规训”到“体验”、从“教本”到“学本”的演进逻辑,始终将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其价值目标,坚持学科逻辑、生活逻辑与成长逻辑的统一。构建未来德育教科书话语体系,需要从价值性、成长性、经典性和生活性入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守正创新精神,尊重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在注重教科书恒久价值的基础上,倡导重视学生个体的体验性,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生命成长,以实现将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但在课堂中完成德育目标时很容易使德育变成道德的说教。为大家所熟知的“学科德育”理念.在教学中到底该怎么做.往往如镜花水月.看得见却摸不着。不少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学科教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本期刊此专题.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时.(?)望更多的学科教师关注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让道德教育“真正像盐溶化到汤里一样溶化到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徐妍  徐增玉 《江苏教育》2022,(71):21-23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传承民族“根脉”,继承学校文化“血脉”,紧握时代发展“动脉”,以儿童品格锤炼为目标,以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儿童道德学习新样态为取向,立足于德育、美育协同统一的实践逻辑,引导儿童过纯真、和谐、有秩序的道德生活,涵养有根基、有行动、有气质的新时代好少年。  相似文献   

10.
李敏 《中国德育》2007,2(10):65-68
一种有生命力的德育,必定植根于儿童生活、校本实践和地方文化传统。开辟“乡土德育”栏目,就是为了发现、宣传和培育更多新鲜的、有生命力的德育样式。土生土长的东西,或许粗糙,但其中包含的田园诗般的教育梦想和奋力前行的实践冲动,会让德育变得更有魅力,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道德的力量。本期推出的北京育才学校的德育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1.
“儿童成人化”是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究其缘由在于儿童社会化的需要,以及无处不在的电子媒介影响。为此,学校道德教育要应对“儿童成人化”,使孩子“返真”,必须尊重儿童社会化的需要。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树立“媒介意识”,建立“道德学习共同体”,与儿童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带有德育价值的学科,该门学科和现阶段“依法治国”的思想相统一,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十四节气属于我国传统的文化范畴。本课题研究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情况,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德育素养。  相似文献   

13.
对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充市1246名初中生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初中“留守儿童”的整体学习习惯状况堪忧,学习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有146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22.12%,学习习惯一般及以下的454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的68.79%;仅有31.21%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好;2、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从平均数来看,“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得分要低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建议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改善初中“留守儿童”的堂习习惯现状承担起必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目前,许多学校采用道德的“养成教育”模式。高职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应以中国民族化心理为基础,进行“建构式”教育,因为以儒道互补为内容的中国民族道德心理结构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张力”。在进行道德养成教育时,这种道德心理结构会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各种价值意识的“包容性”和“建构性”:道德“他律”到“自律”交替的高度“伸曲度”;德育的“强化”、“内化”到“外化”转换的“有效性”:社会“角色”转换的“能力性”。  相似文献   

17.
德育的本质是精神性,当前俄罗斯德育正面临人文危机。 1.儿童世界的不顺遂导致儿童身心及道德精神、健康状况恶化;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对立导致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育不信任; 3.传统社会教育机构被破坏导致德育实施保障不足;  相似文献   

18.
李屹 《江苏教育》2023,(30):7-10
“学科德育”是对中小学“德育学科”育德的“超越”,是对所有学科教师提出的育人要求。从操作层面而言,学科德育实质是教师基于学科特质,引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进行价值体认,和学生一起过有道德的生活,从而实现学科教学方式和学科育人要素的有机融合。新的历史时代,学科德育如何创新发展、深入实施,成为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课题。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理应肩负起探索学科德育的新使命,在学科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9.
当代我国弱势儿童德育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弱势儿童道德情感淡漠、道德判断标准模糊、道德意志淡薄等问题。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我国弱势儿童德育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迪,在实践中应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互动的关怀式道德教育体系和道德情感作用机制,建设弱势儿童德育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多样化促进弱势儿童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20.
一.《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 传统思品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代替整个德育过程。现代品德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学习实现的。《品德与生活》作为小学低段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整体塑造儿童健康人格,为儿童的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它以儿童的生活原型为视角,整合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劳动教育等学科目标,构建主题单元,使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学习情景融为一体,随机进入道德情境,在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体悟式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