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众多国家开始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学排名。在中国,作为"舶来品"的大学排名,虽然不足30年,发展却非常迅速。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原因使得民间机构成为大学排名的主要力量,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教育评价理论的不成熟以及民间机构参与大学排名的盈利动机,使得各种各样的民间大学排行榜对社会,包括对高校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本文尝试对在以盈利为目的的"轨道"上发展的民间大学排名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学排名自产生以来一直以来备受诟病,备受争议的背后实质上反映出社会公众在对待大学排名方面所体现出的一元、片面的认识,并没有进行充分且辩证的思考。实际上大学排名无论是对社会还是高校的发展,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文章采用二维象限分析法,建构新的研究模型,将大学排名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整理与归类,归纳出大学排名对两大主体:大学与社会所带来的积极、消极作用,如大学排名能够促进大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大学排名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选择大学就读具有差异性等。因此,使用二维象限分析法对大学排名的影响进行逐一的分析,有利于从大学与社会的角度打破社会公众对大学排名原有的刻板印象,从而全面地认识大学排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排名从诞生之日起就对高校和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大学排名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影响大学排名结果的因素很多,本文在肯定大学排名作用的前提下,对影响大学排名结果的国家财政投入、高校的地理位置、评估数据来源这三个隐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排名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题为《高等教育排名与问责:善用与滥用》的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大学排名的产生与发展。此外,报告对现有大学排名方法逻辑进行解读,分析其优缺点和社会效应。最后,报告通过对大学排名的善用与滥用反思评价标准,强调大学排名要回归大学本质。此份高等教育排名研究报告的出台对世界学术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排名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题为《高等教育排名与问责:善用与滥用》的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大学排名的产生与发展。此外,报告对现有大学排名方法逻辑进行解读,分析其优缺点和社会效应。最后,报告通过对大学排名的善用与滥用反思评价标准,强调大学排名要回归大学本质。此份高等教育排名研究报告的出台对世界学术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学排名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都存在局限;学术论文指标是大学排名中使用最多的指标;大学排名与大学规模密切相关、利弊共存、对某些类型的大学更友好;大学排名主要采用“雄鹰俯瞰”模式而非“青蛙凝视”模式,主要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大学排名能够盛行是因为其满足了当前社会的某些需要,存在自有其必然性。大学排名需要进一步体现分类评价的原则;增值评价是未来大学评价重要改进方向之一;未来的大学评价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诊断服务功能;大学排名要有利于大学美好目标的实现;大学评价报告要保证内容和过程的完整性。大学要正视大学排名的存在;政府部门要谨慎理性地对待大学的排名;媒体要更加重视在大学排名传播中的责任担当。理论派和实践派的交锋有利于大学排名的改进完善,大学排名改善路阻且长。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社会导向、政策导向、资金导向、竞争导向、监督导向以及理论导向等方面论述了大学排名价值,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大学排名目前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同质化理念长期根植于德国高等教育系统,导致德国在大学排名方面起步较晚。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HE)于1998年发布了CHE大学排名,因其在服务对象、指标选择、数据来源、结果呈现形式等方面的独特性,而获得了各方学者及同行的盛赞,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CHE大学排名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大学排名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我国大学排名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张旺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1):19-26,76,117,118
随着大学排名的不断流行和多样化,关于对大学排名的影响的关注也不断增加。围绕大学排名对学生、高校和政府的影响的争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和主流新闻媒体的一个普遍话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排名对高等院校的决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人事招聘及组织结构、资源分配和资金募集、学生择校和高校招生、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避免大学排名的消极影响,提高大学排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是全球大学排名活动中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排名出现以来,社会质疑就一直没有停歇过,诋毁多于赞誉。可以说,大学排名是“在骂声中成长的”。为什么诋毁者多呢?概因人们对大学排名的曲解误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社会危害。可是,无论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大学排名已经是难以消灭的客观存在,并且越来越成为人们认识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讨论大学排名的生存还是死亡,已经没有什么 意义。我们能做的是,认识大学排名存在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大学排名方案、规则与制度,让大学排名依据排名目的更好地服务社会。中国“双一流”建设遴选在即,我们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宗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performance of Double First-Class (DFC) universities in China.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method for a novel evaluation model is proposed. The model is performed on a sample of 41 participant DFC universities in China.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these universitie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is no consistency between performance ranking, input ranking, and output ranking, with the best ranked universities far from the most efficient. These findings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of DFC universities’ research performance situation and suggest strategies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use to propel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斯坦福大学成功之路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仅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斯坦福大学就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具备良好社会大环境的“天时”;二是充分利用区域发展位势的“地利”;三是一流校长、一流师资的“人和”。斯坦福大学的发展经验对历史不长的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理想的大学排名目的和意义在于,作为服务于公共问责的有益工具,为排名使用者提供关于大学教育质量的可靠信息,同时激励大学提升质量。然而,当前大学排名所采用的大部分指标与院校选择性程度高度相关,为学生提供的大学教育质量信息不充分;且由于大学排名主要是大学教育作为准商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产物,指标设计偏重于高等教育对训练人力和发展科研的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教育公平等这些隐蔽但影响深远的社会价值,导致高等教育生态恶化,社会不公加剧。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增值"评价的发展是一个可能的改进途径,但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归根结底,大学排名只是众多评价方式之一,不应也不可能承担质量评价的全部责任。
Abstract:
The idealistic purpose of university ranking is to encourage the self-improvement of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providing reliable information to users o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for public accountability.Nevertheless,most current rankings advocate indices related highly to the academic selectivity of institutions,while having nothing to do with quality of their performances.At the same time,since the rankings are mostly pushed by competition among universities as quasi-merchandise,it was inevitable that some social values of higher education as labor training and research were emphasized more than others such as student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justice,which are more invisible but influential from a long term.The rankings therefore ruined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competition and made social injustice more serious.Value-added evaluation might bring some light to the darkness of rankings but not the primary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since it is functioned as one of the many measures in quality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4.
University rankings widely affect the behaviours of prospective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university executive leaders, academic faculty, governments and inves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Yet the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s of global rankings receive little scrutiny. Rankings that simply recycle reputation without any necessary connection to real outputs are of no common value. It is necessary that rankings be soundly based in scientific terms if a virtu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ranking is to be established, the worst potentials of rankings are to be constrained, and rankings are optimised as a source of comparative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evaluates six ranking systems, Shanghai ARWU, Leiden University, QS, Scopu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and U-Multirank, according to six social science criteria and two behavioural criteria. The social science criteria are materiality (rankings must be grounded in the observable higher education world), objectivity (opinion surveys should not be used), externality (ranke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be a source of data about themselves), comprehensiveness (rankings should cover the broadest possible range of functions), particularity (ranking systems should eschew multi-indicators with weights, or proxy measures) and ordinal proportionality (vertical distinctions between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be exaggerated). The behavioural criteria are the alignment of the ranking with tendencies to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all institutions and countries, and transparency, meaning accessibility to strategy making designed to maximize institutional position. The pure research rankings rate well overall but lack comprehensiveness. U-Multirank is also strong under most criteria but stymied by its 100 per cent reliance on subjective data collected via survey.  相似文献   

15.
近四十多年来,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广泛的社会变革中保持世界一 流,牛津深入反思了大学的宗旨和原则——“学术卓越”和“民主自治”,并 对治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2004-2006年的牛津治理改革大讨论是 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在学术与行政权力之间的一场激烈冲突。牛津的改革努力激 励着世界的其他大学反思自身的办学之道,反思大学的本质和未来。本文系统 分析了这场改革的背景、过程、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学排名备受关注,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应该如何评价大学的思考。世界大学排名到底有多少? 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大学排名需要遵循什么基本原则?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各大排行榜的相关信息,对各大排行榜进行评价,使大家能理性看待各大排行榜。  相似文献   

17.
大学排行榜,在国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在中国虽然是一个新兴的事物,但大学排行榜体现的是社会对高校各方面的评价,也是我国大学走向自立的一个契机,必须予以充分的关注。通过分析国内外大学排行榜的相关情况,采用“院校研究”方法,主要以中国网大2004年大学排行榜中汕头大学的排名为分析基准,从中解析出一所新办大学的优势、弱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为大学的超常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或借鉴。  相似文献   

18.
符号资本在大学社会评价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社会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满足政府之外社会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认知需要.目前,由于诸多的大学排行榜(大学社会评价的主要表现形式)无视大学的符号资本,陷入了纯粹"数字游戏"的误区.然而,符号资本却在大学社会评价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是大学社会评价与大学学科评估界分的基础,更是大学社会评价合法性、公信力的保障;它能更好地解决不同类型大学之间的比较,更能公允地评价特色大学和不同规模的大学.理解符号资本在大学社会评价中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大学排名走出误区,促进大学社会评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调查了五所美国一流公立研究型大学专职科研队伍的概况、相关政策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文献分析,本文认为:发展专职科研队伍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应对近年来科研任务增加、国内外竞争加剧等挑战的必然选择;美国研究型大学建立了一套有利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职科研人员的稳定与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美国研究型大学中专职科研岗位相比传统的终身制系列岗位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美国研究型大学采取了诸多举措提高专职科研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排名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世界上几乎所有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国家都有大学排名存在。由于排名从宏观上提供了大学问可比的、有时甚至是关键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外界和大学自身了解大学的需求,因此能够长期存在并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案例,分析了大学排名活动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