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1902-1911年),中国中、小学的修身科课程宗旨充分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民初(1912-1919年),修身科忠孝道德观教育宗旨虽然发生了根本转变,但这一时期修身科课程中的忠孝道德观教育依然是中国学校德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清末(1902-1911年),我国中、小学的修身科课程宗旨充分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民初(1912-1919年),修身科忠孝教育课程宗旨虽然发生了根本转变,但这一时期修身科课程中的忠孝教育依然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忠孝道德观,主要调节家庭父子关系和国家君臣关系;清末(1902-1911年)中国训育课程中的忠孝道德观,深受赫尔巴特的训育思想影响,民初(1912-1919年)中国训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学校忠孝道德教育成为向学校公民教育转轨的前夜。  相似文献   

4.
一 1902年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颁发全国,1903年修订后称《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04年实行。《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小学堂和中学堂均开设修身和读经二科,其中修身为第一科,并以管理条例的形式对各级学堂的仪节、堂规、舍规予以规范;这是中国用法令形式规定德育课程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中国文字(学)、历史、地理诸科中作出德育方面的要求;1904-1911年间,这些规定一直深刻影响着实际学校德育活动;清末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也大多参照《奏定学堂章程》进行。这个学制中,女子教育毫无地位,课程设置上,按照中学为本,保存国粹的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5.
日本战后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小学德育课程的开设 日本战前小学中的德育课名为“修身科”,开设于1881年,是以我国儒家思想为理念、以“仁义忠孝”为行动指南,根据1879年明治天皇发布的《教学圣旨》的旨意、1880年修改的《教育令》和1881年《小学教学纲领》的规定而开设的。  相似文献   

6.
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它是一门包容了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领域特有教育资源的综合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强调社会主体观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实验稿)》指出:"对学生而言,人文素质实际上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其核心是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2009年11月,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史家小学基地)落成,本着"重参与、实践;重合作、互动;重应用、创新"的宗旨,以"大课程观"为思路,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存课程与隐蔽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模仿教学与陶冶教学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三级课程的整合与规划,形成了史家胡同小学"区域共享的优质课程"体系,包括学科拓展、创新体验、人文素养、健康教育四大类课程。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随着政体的改变,文化教育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学科由民国时期的"学美"转向了建国初期的"仿苏"。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构成,还是在教研组(室)的推广等方面,高等师范教育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课程改革一轮紧接着一轮,教材从改编、引进到自编,师资队伍结构呈现多元化,应用并推广新的教学组织——教研组(室)。建国初期高等师范教育学科这些发展变化为当代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师道》2009,(11):8-8
中华少年(教学世界)杂志是国家级教育期刊,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管、中国和平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学会成长研究会指导,以"关注教师成长、促进教学研究"为办刊宗旨。国内统一刊号:CN11-5674/C;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2377;邮发代号82-630。  相似文献   

10.
香港学校的政治教育,大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民教育(重点放在个人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二是品德教育(着眼点在个人品德修养),三是政公科(政府与公共事务科)教育(其宗旨是加强青年一代的政洽意识,培养思考能力)。香港教育署1981年颁布《学校德育指引》,1985年又以课程发展委员会名义出版《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器,要求各级学校通过正规课程、课外活动和隐蔽课程(校风建设等)三个途径去贯彻推行。“指引”,强调指出:“公民教育是一种既将个人培养成为品德高尚而又能促进个人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教育”,学校的责任则在于”进青年人所需的…  相似文献   

11.
2012年3月30日上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课程教材中心")与潍坊市教育局正式签署了合作共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实验区"的协议。课程教材中心的全体员工和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的主要领导参加了签字仪式,共同见证了这个有意义的时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潍坊市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探索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途径,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区域教育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按说九旬老人早已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但作为中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我们最敬爱的南国农先生,毕生从事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教理论体系持续耕耘,不断探索,笔耕不缀,每年都有新的论著诞生。为了系统总结我国百年电教史,先生不避年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经过六年系统研究先后发表了大量论著,去年出版了课题研究最终成果——《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实现了电教人编写电教史的梦想,也实现了先生生命不息,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事业奋斗不止的愿望!这是一部对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学科发展课程完善有重要作用的著作(教材),必将在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茹 《上海教育》2014,(32):48-50
IBDP每7年进行一次课程评审(Curriculum Review),以确保整个课程体系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并将新近教育研究的成果和对现有课程体系的评估成果整合到其中。在此次课程修订中,理化生三门学科均提出一个共同的主旨,即"科学的本质"(Nature of Science)。新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将科学的本质充分整合到课程中。下文以化学为例,来对学科教师如何将"科学的本质"融入教学之中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教育导刊》2014,(7):F0002-F0002
环境古朴典雅的东山培正小学创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这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不但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也保持着意气勃发的教育生态。 该校秉承"培后进兮其素质,正轨道兮树风声"的办学宗旨,其源于校训"至善至正"的"善正教育"融汇德、智、体、美、心五育,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统整的"善正品格培育"特色课程,塑造着传统美德与现代人格兼具的走向世界的一代新人。该校是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1997年被评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在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的讲授中突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教育;在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讲授中突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教育;在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 949—2009)"的讲授中突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第四,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6.
韩静 《考试周刊》2011,(24):17-17
自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新课程"、"新基础教育"、"新教育实验"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过程中众所周知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热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把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列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现代学校正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施《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创新育人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目标,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研究制订了"高中创新教育实验班"的课程规划。  相似文献   

19.
《机械职业教育》2011,(9):63-63
为推进落实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职与中专教育分会七届一次会议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决定委托高职与中专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开展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立项课题(高职与中专教育)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忠孝文化中一直存在"忠孝古难全"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进行哲学伦理建构外,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家也积极投身于这个问题之中,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实实在在地经历、演绎和回答着"忠孝两难"的问题,或显孝、或扬忠、或以忠统孝、或以孝统忠、或以忠统义,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忠孝文化婀娜多姿、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