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新体育》相识于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体育老师那的《新体育》杂志深深吸引了。借回去看了好几遍还觉得看不够,因为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丰富的体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许多催人奋进的故事,从此我与《新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忘不了高考受挫的“苦难岁月”,是《新体育》伴我熬过了那段日子。我至今记得世界冠军王秀丽在《饱尝痛苦的成功者》文章中说的话:“有追求就会有痛苦,假如我不去追求纪录、金牌,我想,我百分之百不会痛苦。也许人生就是在这种努力拼搏中,在成功与失败,欢乐与  相似文献   

2.
生活态度     
体育是一种生活态度。《中国体育》是一本体育杂志?还是一本"生活态度"杂志?比较准确的表达也许是:《中国体育》是一本用体育来展现生活态度的杂志。体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就印在他戴的棒球帽上。米卢火的时候,这句话也火。大家都说,是啊是啊。他走了,大家的态度又变得含糊起来.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位体育工作者,二十年来,我一直注重收集体育资料。最近,参加由《新体育》杂志社和江苏省南通通美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1988年“通美杯”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以满分荣获一等奖,答案都是自己在平时积累的体育资料中找到的。如何积累体育资料?我的作法可归纳为六个字:购、读、抄、贴、分、存,其具体做法是: 一购。即订购各种体育报刊书籍。数年来,我紧缩其他开支,自费订阅了《体育教学与训练》、《新体育》、《田径》等二十来种体育专  相似文献   

4.
时间过得真快。距离1998年我在《新体育》杂志第5期上连载《乒乓年华》第一部已过去了整整4年。不久前,《新体育》的编辑再次找到我,要我接着把上次的文章做下去。我无法拒绝,因为与《新体育》有着多年的缘分和良好的合作。记得上次写《乒乓年华》时,我曾说过这段我的路是以“逗号”结尾的。如今,我要说尽管我已经是运动场上的一员老将,但我希望这一回的故事仍然以“逗号”作结。因为我是那么地热爱乒乓球。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我在研读元代杂剧作品时,发现元代流行过一种名叫“打髀殖”的游戏,而且至今仍在一些地区可以见到。笔者孤陋寡闻,不曾在报刊杂志上见到过介绍这种游戏的专文。为此,试图对“打髀殖”略作解说,以飨读者,并就教于高明。 关汉卿《哭存孝》杂剧第一折“后庭  相似文献   

6.
《新体育》杂志约我写写自己的经历,一下把我难住了。有一次在上海比赛时,有记者拿了一张表格让我填写,其中有一栏是“你最怕什么”,我马上写到:“写文章”,这确实不是我的长项。另外,我今年才22岁,可以说真正的棋手生涯才刚刚开始,总不至于就开始回忆往事了吧? 但《新体育》确实是我敬重的杂  相似文献   

7.
再谈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拙文《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在《学校体育》1987年第1期上刊发后,感到言犹未尽。根据教改实践的体会与思索,再就“快乐体育”及其有关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得到批评指正。一、“快乐体育”辩析早在1983年我们就有了“快乐体育,的断想。1985年在总结重庆市点上体育教改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正式提出了“快乐体育”的主张,并把它作为小学体育教改实验的主题加以倡导。后来见到了关于日本“快乐体育”的报道,我们借鉴了其中的个别观点,并于1986年写成《让体育课成为主动体育、快乐体育》一文,同年在厦门市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  相似文献   

8.
四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认识了《新体育》,从此,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缘将我与《新体育》紧紧相连。每月我都省出钱买一本《新体育》,可是,在1995年里,我突然发现买不到《新体育》了,一问邮局才知道,他们今年根本未订售。看不到《新体育》我感到生活无味,便把苦恼讲给远方的朋友,谁知这位朋友很有心,而且理解我的心情,她托人给我带来了  相似文献   

9.
编辑在线     
《新体育》2001,(2)
豆豆小姐:我是《新体育》的新读者,当我第一次看到《新体育》时,便被“她”深深吸引住了。此后,便成为“她”的忠实读者。由于是新读者,所以我想知道:贵刊有几个部门,怎样联系,怎样参加刊物活动?朱伟康  相似文献   

10.
本刊发表张立《集邮献之连环画的收藏》一(参见060254),对所列的连环画冠以“集邮献之连环画”,本人不敢苟同。又,中开头所述“无论在有关集邮献的述中,还是在集邮献的目录中,几乎难见到连环画这一门类”的说法欠妥。笔专心收集集邮连环画已有3年余,更因撰写有关章而收到许多邮友来信,有交流集邮连环画的,也有赠我集邮连环画的,可以说带动了集邮连环画的收藏;此后,我又比较深入地阐述与介绍了集邮连环画,  相似文献   

11.
《体育媒体的关系学》的英文名称直接翻译过来是《体育的 媒体关系》,而根据中国的习惯和书的内容,我觉得可以改为“体 育媒体的关系学”。该书2002年在美国出版。 我在2002年访学澳大利亚期间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时异常 兴奋,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为一本外文著作如此地激动。因为它 不仅在理论上告诉我们公共关系学在体育媒体领域的运用,提 供了一些体育媒体的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无数的 美国体育组织的媒体关系运作的经验,更有一些颇具价值的个 案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一、偶遇第一次见到《中国学校体育》是1981年,在学校的图书馆,当时刊名为《学校体育》。没想到就是那次的相遇,使我和《中国学校体育》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光阴荏苒,转眼间30年一晃而过,我也由一个朝气勃勃、意气风发的青年体育教师,成为了知天命的体育教研员。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更感谢《中国学校体育》给了我人生中学习与工作的莫大帮助。30年来阅读《中国学校体育》成了我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习惯,30年的杂志  相似文献   

13.
在与国内同行探讨近代体育在中国兴起的议论中,常常提及清末的一篇体育珍文──《国民体育学》。遗憾的是均未见到完整的原文。真巧,我们在参与撰写《中华大典·体育典》广搜体育史料时,在 1902年的《杭州白话报》第 24期至 31期上,见到了该著全文。   体育史界的学者曾说,《国民体育学》一文是研究清末体育的必读文献之一,它的历史价值是显著的。该文是我国近代体育发端时期,唤起民众,传播和实施西方近代体育,强国强种,健全国民素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的珍贵启蒙之作,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一朵报春花。 内容简介   《国…  相似文献   

14.
陈萍 《体育教学》2010,29(1):70-70
真正接触《体育教学》是我第一天到职教中心上班时,进入办公室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堆放在桌上的一叠报刊杂志,我便信手翻阅起来,翻着翻着,一本《体育教学》忽然映人我的眼帘。“《体育教学》?上高中时就发现体育老师的办公桌上少不了你,没想到时隔几年还能看到你,难道你真有那么大的魅力?”带着疑问和好奇,我便迫不及待翻阅起来,专家的文章恢弘大气、高屋建瓴,一线老师写的文章贴近教学实际、可借鉴性极强,每一篇文章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深陷其中”,越读越有味……接下来对《体育教学》的品读中,我更是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各位同行朋友、专家教授、各位领导,大家好!我兴奋,我激动,因为在明年九月我从教六十周年的前夕,还能与年轻的朋友同庆《体育教学》创刊三十年纪念日,深感荣幸。谢谢大家,谢谢杂志社给我的良机。50、60、70年代凡带“体”字的刊物、报纸:《新体育》《中国体育报》,体育教师都喜欢,能从中学到、了解到国内外各项赛事,但多么希望有一本学校体育教育的报刊啊!改革开放终于盼来了展现学校教师学习的刊物《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6.
一路走好     
1996年5月的一个雨天,我放学路过报刊亭,发现5月号的《新体育》到了,虽然家中也订了这份杂志,但想着“先睹为快”,我便翻开了书。突然,一个熟悉的标题闯入眼帘:《梦随风过》。 一阵巨大的狂喜攫住了我的心,我兴奋得几乎叫起来。真的吗?自己那篇稿子真的在最喜欢的《新体育》上发表了?揉揉眼睛,翻到23页读了起来。“没错,确实是我的文章。”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已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狂喜过后我迅速平静下来,自己也奇怪怎么恢复得这样快。把这事告诉了几位好友,他们也都替我高兴,并且捧场似的一人买了一本《新体育》。当然我也没亏待他们,稿费到手后请他们消费了一顿冰激淋。  相似文献   

17.
《新体育》2000,(3)
集刊花,幸运抽奖 天津读者崔玉兰问:很想知道2000年《新体育》杂志推出的集刊花及抽奖活动的具体方法。 春雪答:新千年我刊推出了“千禧手牵手”、“集攒刊花,幸运抽奖”新版推出活动,具体活动方案请参阅2000年第2期《新体育》杂志。千万莫失良机,幸运在期待着每一位真诚的朋友,祝大家龙年好运!  相似文献   

18.
<正>经同事推荐,2018年10月2日我加入了《中国学校体育》读者群。在体育同仁们交流讨论的言语中让我在《中国学校体育》官网的"一线话题专栏"中遇见了前届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获奖名单,并通过网络对部分获奖案例进行了深度学习,期待着自己也有机会能够成为获奖案例之一。盼着盼着,2019年9月初我终于见到了《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规程》,生怕漏看了每个信息点,仔细阅读与揣摩。带着期待在2019年10月最后一天投出了我人生  相似文献   

19.
存真是史料之本─—也谈史料学与中国古代体育研究杭州大学翁士勋记得前几年史学界曾刮起一阵风,用所谓“新三论”来研究历史,否定史料必要的考证。但后来并不见到有什么突出的文章。最近,拜读武江生、贺凤翔两先生的大作《史料学与中国古代体育研究》(载《体育文史》...  相似文献   

20.
在《新体育》短期实习的机会,我有缘见到了一些我平时想见也见不到的“朋友”…… 七月流火,北京闷热得仿佛能把空气挤出水来,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要去看望国家体操队的姑娘们。走在体育馆路上,绿荫浓浓却挡不住骄阳送来的炎热,汗水不一会儿就浸透了我的衣服。听说训练馆里有空调,我于是安慰自己,想着一会儿训练我能钻进去凉快凉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