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县新闻是市报版面中的组成部分。在重庆市不少地方,区县的工作重心是发展农业经济,富裕农民群众,稳定农村社会,推动新农村建设。从这点上说,区县新闻就是以"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为主要报道题材的新闻,它是重庆市报纸版面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市报刊发区县新闻,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搞好农村报道是地市报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更是当前新闻宣传的首要任务。地市报农村报道和体操比赛一样,也有"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之分。相对而言,地市报农村报道的"自选动作"比"规定动作"更能体现个性风格及其特色,在促进和推动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地市报在完成农村报道"规定动作"的同时,应当联系实际做好"自选动作"。一、围绕主题,选好角度。选择报道角度是突出新闻主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选准报道角度,  相似文献   

3.
基层有芳香的泥土、美丽的露珠,更有鲜活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心系群众,贴近生活,才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写出让人民群众爱看、想看、必看的报道。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就是最广阔的基层。农村,既是地市报新闻的宝地,同时也是地市报最大读者群的所在地。过去、现在和将来,农村都有着写不完的新闻。河北秦皇岛市有2265个村庄、200万农民,每天在他们身上发生着许许多多的新闻,这里就是一个新闻富矿,采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似文献   

4.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在农村中历来处于中心位置。但如何将植根于广阔天地里的大量特点鲜明、价值含量高、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挖掘出来,并写活写实写精,写得掷地有声,一直是从事农村报道的记者力图攻克的“难点”。《新华日报》“市县要闻”版虽然也立足于地市县区的报道,但许多稿件在强化接近性、可读性,改进“黑板报式的表扬报道”方面狠下了功夫,从中可以感受出编辑、记者们的良苦用心和探索精神。 农村新闻要见“人”见“事”才能“鲜活”。时下不少有关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构成新闻事实的主要成分不是人物、不是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地市报尤其是生活类地市报人面前: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新闻时,地市报如何报道?按照以往的惯例,“上面怎么报,下面就怎么报”。可是,这样的做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生活类报纸是走向市场的,其受众不满足于所获取的信息与其他媒体雷同,令人可喜的是,一些地市报特别是生活类地市报已在这方面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大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众多的农村人口,是新闻的主现场,走进农村,到农民中去,采写农业领域中的新鲜事,报道农村发生的新情况,是新闻记者任务和责任。农村的事物是新鲜的,也是生动的。  相似文献   

7.
杨彬 《新闻传播》2006,(7):61-61
文章认为,首先是从生产视角到生活视角转换。为体现新农村建设,全面反映农民生活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传媒报道的重点,新农村报道也就不可避免地采用生活视角。其主要体现在:一是报道农民的衣食住行;二是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三是探索农民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地市报要有所作为,必须在报道内容、形式以及理念上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从鹤壁日报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地市报只有不断增强贴近性,才能不断地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也才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赢得更多的读,争得更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9.
毕卫 《新闻前哨》2001,(8):27-27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进城打工和“农转非”的农民愈来愈多;城市市场、建设等信息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比如,城市无公害蔬菜准入制和大型连锁平价超市的兴起,即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蔬菜生产和销售方式。这种城市情况要求传媒与时俱进,努力从城市角度去反映、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做一些预见式的新闻发现,去拓展“三农”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加大城市交通、用工政策、劳动力市场、义务教育、治安状况的综合报道,即可有效防范民工潮的发生。 依招词…  相似文献   

10.
张柯 《新闻实践》2014,(5):93-94
许多地方记者会不无感慨地说:地市一级的报纸很少有可能打响全国的"大新闻",出好稿太难了。其实,我们若关注生活中的"小新闻"——社会新闻,它的典型性和时代特征是不分地域的,就有可能让地市报的新闻摄影报道找到全国打响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1.
徐卓 《新闻三昧》2000,(11):30-31
地市报存在舆论监督效果不佳的现象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地市报舆论监督面临不小的阻力,影响舆论监督效果。地市报舆论监督专版少,有的仅只是一种“点缀”。报纸这样做也自有其苦衷。地市报即使有一些对当地有权部门的批评性的报道,也不敢直接点其名,而往往藏头掩尾,甚至把单位名称表述成“有的单位”、“有少数单位”的字样,让读者摸不着底细。一些被批评单位,由于报上没有直接点其名,负责人假装不懂,我行我素,单位  相似文献   

12.
“泥土味”内容应追求实用性。作为市、县级电视台记者到农村采访是经常的事,但往往是到乡镇找书记问干部的多,真正到村到组和农民面对面了解情况的少。农村到底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农民现在想什么、盼什么,记者知道的并不多,写出来的新闻往往是空话、套话和枯燥的数据,这样就免不了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味。所以记者要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和他们一起感受生活的点滴变化,思索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然后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广泛收集典型故事,从中创作出扎根于乡土的“三农”新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资源共享越来越普遍,新闻媒体的域外新闻事件报道也日益增多。所谓“域外事件”,主要是指发生在本地以外的新闻事件,它是相对本地新闻而言的。对地市报来说,在“厚报”时代,要增加信息量,拓宽报道视野,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除了抓好本地新闻的报道外,域外事件的报道也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地市报主导业务之一。在新业态下的地市报如何强化本地新闻运作优势,提升新闻的竞争力,是地市报人苦苦探寻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下,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信息已经成为受众的习惯,这也给地市报发展带来了挑战。地市报继续报道受众第一时间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的新闻不可缺少,但受众更愿意知晓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背后的故事。因此,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报道,以“深度”提升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不失为地市报应对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挑战、发挥优势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6.
在大多数综合类报纸上,农业新闻在大多数时间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很少能位居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在这些报社,农业线成了“冷线”,搞农业报道的记者不仅少,而且频繁更换。因此,记者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和农业情况,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份量的新闻稿件。但是,在《南方农村报》这样一份“专业为农民服务”的报纸里,农民、农业、农村的新闻就是绝对的主角。  相似文献   

17.
两年前,可以说大多数地市报还只有四个版,一般都是一版要闻,二版综合新闻,三版专刊副刊,四版时事。这个时事版是个包罗万象的,既包括国内新闻,也包括国际新闻,既包括体育新闻,也包括科技新闻。也就是说凡新华社的电讯稿都包容在这个版内。 近年来,不少地市报纷纷扩版,有的扩为八版,有的十二个版。以前那个包罗万象的时事版来了个分身术。一种分法是国内新闻版、国际新闻版都自立门户,有的还设立了国际副刊版。另一种分法是,根据新华社电讯稿的内容进行稿件分流,如经济、科教、文化、体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电讯稿都和地方稿…  相似文献   

18.
书法、绘画和摄影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中国地市报人大家庭中,活跃着一批热爱书法绘画摄影艺术的新闻采编人员。为了给新闻队伍中的广大书画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切磋技艺、交流对话的平台,也推动全国地市报新闻采编队伍文化艺术的大繁荣,《中国地市报人》杂志将不定期免费推出"中国地市报人书画摄影作品展示"专版,  相似文献   

19.
刘宏奇 《传媒观察》2005,(10):33-34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和研究的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农业和农村无处不在进行着脱胎换骨的历史性跨越,农业的区域布局、农民的生产生存方式、农民所面临的市场等都不断在变,热点、难点、亮点、焦点,相互交织,改进“三农”报道,更好地服务“三农”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0.
党报热线的定位是民生报道.如果民生报道中缺少了有关农民的报道,就难以成为全方位的、全民生活的报道.党报热线的编辑记者要树立一个“大民生”理念,即党报热线离不开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既要关注市民的生活,又不能将农民的生活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