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店员的脸色     
余幼时,家不裕,衣食勉强,因无其他娱乐,至乐莫如读书,却无钱购买.多数时候蹭书读,蹭伙伴的书,你半天,他半天,再则去书店蹭读.昔时闭架售书.第一本递来,快速翻阅几页,第二本递来,又快速翻阅几页,第三本便不好意思指点书名,店员也会不耐烦地问你到底买不买.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贴着.晚年一段时间,毛泽东读此书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悠闲地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同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谈笑风生,开始了对这部巨著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说近几年的畅销小说,都是靠着"畅销公式"制造出来的.出版社只要签到一本大家抢标的书,接下来就是发行试阅本,送博客预读计划,找20个名人背书推荐,在通路上大量陈列,挤每月选书,开发独家版封面、豪华包装或赠品,店头贴满海报,再配合预购优惠,敲广播通告,电视密集打书……畅销书就是这样做出来的,真的吗?  相似文献   

4.
新型图书     
法国最近有一种新型图书问世。这种书是平装本,是用一种冷、热混成的胶水装订起来的。由于采用了新的制书工艺,所以达类图书异乎寻常的“柔软”。如果把一本有着一千页厚的这类书摊开,放在桌子上,那么只要没人去碰它,它就决不会自行翻页。达样,人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阅读一本大部头的作品,省却了擎书之苦。这类书售价并不贵,象我们上面提到的那本一千页厚的书,售价也才40法郎。采用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淘书     
今天买了六本书,其中一本是《莎士比亚全集》.居然是单本.一英寸厚。老莎最长的剧《哈姆雷特》在这里只有四十余页。从来不是对书本身特别感兴趣的人.但这本出版于上世纪20年代的书.真把我迷住了。何况.这是莎士比亚老人家。它的深棕色的封面似乎是皮革质地.微微卷起。打开来看,连我这种不藏不玩书的人.瞬间也是绮思缕缕。书边是金色的,抠出了整整齐齐的小半圆.  相似文献   

6.
《蓝调江南》应该是一本慢慢翻细细看的书,即使因为你每天为生活疲于奔命而无法长时间地潜心静读,但没有关系,它是可以捧在手上、放在枕边,余暇时随便翻看哪怕是几页的书——  相似文献   

7.
鲁微微  刘兰 《出版广角》2018,(14):92-93
英美现代艺术理论是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重镇,了解、研究英美艺术理论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典型学说是艺术研究乃至人文研究之必需.沈语冰新著《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不啻为中国读者绘制出一幅漫游英美现代艺术史的"航海图",该书对罗杰·弗莱、施坦伯格等六位英美学者的研究和定位,不仅对中国艺术家具有学术意义,也对学术著述如何融入个性色彩有积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观察台湾图书出版市场就会发现,近几年欧美翻译小说畅行,如<追风筝的孩子>,<偷书贼>.<风之影>等.台湾之所以能以极快速度推出大量欧美翻译小说,且赢得市场青睐,靠的不是台湾读者群自己突然间成熟茁壮懂得挑书读了,而是隐藏在出版生产机制背后的一连串版权与营销操作.特别是版权代理业在台湾产生的巨大变化,直接冲击着台湾翻译图书市场的运作生态,进而推动了一波畅销小说销售热潮.  相似文献   

9.
在浙江省义乌市发现了一套清代微印本《简明五经小备旨》,出版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32)冬月,由上海晋记书局石印。此书全套线装共六本,牛皮纸封面,迄今保存完好,全书共427页。按照《易》、《书》、《诗》、《春秋》,《礼》的顺序编印,其中《易》(1~9)页)、《书》(1~61页)、《诗》(1~73页)、《春秋》(1~50页)各为一种一本,《礼》为最后二本(1~80页;81~153页)。每本书的长宽为6.5cm×5cm,六本全叠  相似文献   

10.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读书讲究方法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能清楚,  相似文献   

11.
每逢读书碰到那种篇末注的情况,总是忙不迭地中断正在读的内容,翻到本章节的末尾,三下两下读完,又再匆匆倒回正在读的地方。这种时候,原来本章节所讲的内容,常常需要重新回味一下,才能接上原来的思路。碰到一本书中这种情况很多,往往就会觉得扫兴,读书的兴趣大打折扣。这时,就会怀念起上学时,语文教科书所采用的页下注的编排方式来。虽然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排版方式上的不同,但是,读那样的书,让人感到编书人对读书人的细致入微的理解和关照,让人心存感激。现在,市面上很多书,不知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学术品位,抑或是为了编…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得到一本名为《乌拉特原生态调查》的书。读了其中的一篇,就放不下手,越读越有兴趣。几天下来我一口气读完全书。这是一部新闻采访原始记录的汇集本,是值得一读、读后会引人思考的书。《乌拉特原生态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是人民日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贴着。晚年一段时间,毛泽东读此书真是人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悠闲地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同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谈笑风生,开始了对这部巨著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西行漫记>或许算是我进入大学后读的第一本新闻写实的书.大一时只是简单地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故事书或者历史书来读.正如苏东坡诗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这是我第二次读<西行漫记>,主要是从新闻的角度重读此书,真的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在新闻事实方面的思考颇多.  相似文献   

15.
宋应离 《今传媒》2007,(5):29-30
近几年来,学术刊物的编辑出版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情况,那就是用字越来越小,载文载来越多、本本越编越厚.一本学术刊物每期120页左右是少见的,180页至200页左右是普遍的,300页以上的也不是个别的.读者拿到的不是一本学术刊物,而是刊载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作者撰写的一本厚厚的皇皇巨著.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带给我的最大快乐,就是可以自由读书了. 与书结缘可追述到小学识字始.读小学时正逢"文革",几乎一切书籍都成了毒草,惟有八个革命样板戏连环画可读.后来,邻居偷偷借我几本破旧的《三国演义》和《水浒》连环画,看得如痴如醉,对刘、关、张喜爱有加,还将108将背得滚瓜烂熟.读中学时取出家里私藏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悄悄阅读,还是偏爱《三国演义》.那时,过去出版的书籍都成了禁书,只能读鲁迅和浩然等几个人的书,故被喻为"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海岛女民兵》、《渔岛怒潮》等小说给我留下了颇深的记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每天中午陈醇老师用浑厚的嗓音播讲《渔岛怒潮》,令人陶醉!后来邻居借给我几本泛黄的《红岩》、《林海雪原》等"毒草"小说,才发现别有洞天,暗自感到这些"毒草"比公开出版的书更好看.  相似文献   

17.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一本名为《中国》的超大型文献画册面世,引起一时轰动。说其“超大型”是因为这是一本重6500克、厚6.5厘米、共有551页的六开本巨型画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馆里,就珍藏着一本珍贵的《中国》画册。  相似文献   

18.
《投稿指南》是本粗制滥造的书。该书作者自称是“一本较系统全面指导投稿的实用工具书”,那么,它就应沿循指导投稿这条主线介绍情况,但是,在它庞杂的内容中,与之有关的内容很少。此书一开篇就讲信息知识和大众传播理论,及国外出版社现状(其中包括国外作家收入情况),这就用去63页。然后,又用25页半介绍版权知识(书后半部还有83页的  相似文献   

19.
王千任 《出版参考》2009,(17):33-33
观察台湾图书出版市场就会发现,近几年欧美翻译小说畅行,如《追风筝的孩子》、《偷书贼》、《风之影》等。台湾之所以能以极快速度推出大量欧美翻译小说,且赢得市场青睐,靠的不是台湾读者群自己突然间成熟茁壮懂得挑书读了,而是隐藏在出版生产机制背后的一连串版权与营销操作。特别是版权代理业在台湾产生的巨大变化,直接冲击着台湾翻译图书市场的运作生态,进而推动了一波畅销小说销售热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俗史(六卷本)钟敬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近读钟敬文先生主编的《中国民俗史》总序,颇受教益。这篇"总序"本是钟先生对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讲话,经董晓萍教授整理,冠于《中国民俗史》书首,题为"总序"。"总序"纵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态势,并时时提到一些国外的民俗学研究的论著并加以评论。总序针对博士生的培养路径,较广泛地讨论了读书与治学方法的问题,而在博士生如何选择、确定学位论文论题方面,多所措意。读完总序之后,我的感受和认识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