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中国古代史》2001年版第13页《战国兼并形势图》下面对马陵的注解是在今河南范县。课本下面的注解则是今山东郯(tan)城马陵山。地图中马陵标在桂陵的有上方。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有一些地名没有注解,现查阅资料,补充如下:1.辽东。第26页,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郡治在襄平(今辽阳市),辖境相当于辽宁大凌河以东。第59页,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在今辽宁辽阳市西北地区。2.骊山。第28页,秦始皇筑骊山陵墓:陕西临潼东南,因古骊戎居此得名。有烽火楼,传周幽王举烽火戏诸侯处:东北麓有秦始皇墓:西北麓有唐华清宫故址。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所选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尊还酹江月”句,其中的“尊”字,课本注解为“通‘樽’”。其他参考书,也有这样注的。如山东师专教学法校际教研组1982年6月编的《语文教材研究》第384页注解(13),刘允声、彭格人合编的《全日制十年制语文课本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276页注解⑨第。也有直接把“尊”与“樽”归到“通假字”中的。如上述《古诗文译注》(见该书第342页“通假字”第66条),再如《中学古汉题基础练习》(见该书第66页“同音假借”的练习语。吴祖兴等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1981年7月再版。)  相似文献   

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外国文学(下)》第3页和《外国文学学习指导书》第57页,都说冯维辛创作有一部喜剧《旅》。但就我见到的一些教材和资料,又都说冯维辛写有一部喜剧《旅长》(“冯维辛一七六六年写《旅长》”——高尔基《俄国文学史》第26页,新文艺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第一版。“一七六六年,冯维辛的第一篇创作喜剧《旅长》出版了。”——布罗茨基主编《俄国文学史》上卷第161页,作家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第一版。“冯维辛……成名之作《旅长》是俄国最早的一部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 117页 :“元朝的……建康、杭州、成都的丝织业很发达。”此处的“建康”应为“应天即江苏南京”。课本第 15 1页《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图右侧 :“应天 :今江苏南京。”课本第 15 2页 :“13 68年初 ,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课本这两处都对 ,并没有出现“建康”字样。人教社 1990年版《中国历史》第二册第 3 6页 :“13 5 6年 ,朱元璋攻占集庆(注 :集庆 :今江苏南京 ) ,改名为应天府。”《辞海》1979年缩印本第 499页 :建康 :①晋建兴元年 (公元 3 13年 )因避愍帝司马邺讳 ,改建邺为建康。即今南京市。……隋灭陈 ,…  相似文献   

6.
一、《殽之战》中,‘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的‘同姓’指什么? 课文注释说:‘同姓,指郑国。晋郑都是姬姓国家。’郑虽是晋的同姓之国,但在这里,‘同姓’指的应是滑国。滑,姬姓小国,鲁僖公三十三年为秦所灭,后因秦不能守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 3 9页《安史之乱》图 ,标示“灵武”在黄河左岸 ,图下注 :“灵武 ,今宁夏灵武西北。”笔者认为 ,图中的标示和图下的注解均是错误的。《辞海·地理·历史地理》分册 :“灵武 ,郡名。隋大业三年改为灵州置。治所在今迥乐(今灵武西南 )。”“唐武德元年改为灵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灵州为灵武郡。”可见 ,课本注解是错误的。同时 ,插图中“灵武”的标示也是错误的。与课本配套的教学挂图和辽宁大学历史系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地图》均将灵武郡治所标在黄河右岸“灵武”定位$辽宁省锦西化工总厂一中@叶枫  相似文献   

8.
教读散札     
一、“郑伯克段于鄢”的“鄢” 《春秋·鲁隐公元年》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鄢地位于何处?杜预注解说:“鄢,今颍川鄢陵县。”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出版)承杜说而谓:“鄢,本是(女云)性之国,为郑武公所灭,地在今河南鄢陵县北而稍西”他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华书局出版)以及郭锡良等同志编写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出版)等书,也莫不均宗此说,而认为鄢城“在今河南鄢陵县境”。不过此一说法,终不免致人以疑。且就《左传》于此事叙述所涉及的地名考查其所在位置,郑国直辖区域在今河南郑州与新郑之间,紧濒黄河南岸而立国。大叔所居之京,杜预注说在“今荥阳京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六册《陈涉世家》一课出现“酂”这个地名,课本注释“酂”读zàn,在今河南省。我认为应该注cuó音。 查1989年9月《新华词典》1213页注:“酂,①zàn,古县名,秦置。在今湖北光化西;②cuó古县名,秦置。在今河南永城西酂县乡。”1990年重排本《新华字典》第71页注:“酂 cuó,在今河南永城。”课本标明“酂”在河南省,所以读cuó。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 16页《俄国侵吞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沙俄通过军事威胁、外交讹诈、偷移界碑等多种卑鄙无耻手段蚕食鲸吞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但细究此图 ,我认为有两处明显失误 :一、“爱珲”并非当时地名 ,“爱珲”系“瑷珲”之误。主要理由有三 :(一 )《中学历史词典》第 198页注 :“《瑷珲条约》全称《中俄瑷珲条约》 ,185 8年 (咸丰八年》5月 2 8日……在瑷珲 (今黑龙江爱辉县 )签订。”《中国近代史词典》第 110页注 :“……《中俄瑷珲条约》……瑷珲 (今爱辉县、爱辉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第 78页《沙…  相似文献   

11.
稀世国宝“筑”湖南岳阳县平地中学李耕拓高中《语文》第6册《荆轲刺秦王》中有“高渐离击筑”的句子。那么,“筑”为何物?教材未作注释(见1991年版第164页)。但根据下文“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等记述,以及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可知“筑”为我国最早的...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不少教育学著作提出了一个观点——“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和主体”。就笔者则知,以下四本《教育学》是这样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苏联巴拉诺夫编著,李子贞等同志译校的《教育学》(以下简称巴编《教育学》)提出“儿童是教育的客体和主体”(该书第7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教育学》(以下简称人教版《教育学》)提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该书第6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教育学》(以下简称吉林版《教育学》)提出“学生既是施教的客体,又是教育的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 15页关于《北京条约》的赔款是这样表述的 :“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 80 0万两白银。”我认为这一提法是不妥的。据《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 ,中华书局1985年版 )第 12 5页载 :中英北京条约 (续增条约 ) :“再今所定取偿八百万两内 ,二百万两仍为住粤英商补亏之款 ,其六百万两少裨军需之费 ,载此明文 ,庶免棼纠。”很明显 ,在清政府向英国赔偿的 80 0万两白银内 ,不仅仅是军费 ,还包括了英商损失费。如果按照课本的表述 ,人们就会错误地理解为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赔款总数将达到 180 0万两白银 ,因还有英商损失费 …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法国评论家众口一词地把十八世纪的法国诗歌领域称之为一片沙漠,例如:“对于喜爱诗歌的现代人来说,法国的十八世纪是一个沙漠。”(布吕奈尔等《法国文学史》第一卷第363页)“人们有权把安德烈·谢尼埃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法国诗歌沙漠’。”(让·罗斯洛《法国诗歌史》第57页)“概括地标志了这个时期的特征的表述方式,就是‘诗歌的沙漠’。”(莫里斯·纳陀:《法国诗歌,《十八世纪》,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诗歌》第153页,拉罗斯古典丛书版,巴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学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对这句话中的“六朝”一词注释是“六朝,一般指东吴、晋、宋、齐、梁、陈”(详见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32页注释。2005年版)。对此注解,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6.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年10月第1版)第227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对其中的一句,课本作了如下注释: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十二铜表法》(人教社2007年版高中《历史》必修第26页)时,学生对课文小字注解中提到的“同态复仇法”产生疑惑。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此略作说明。  相似文献   

18.
李自成农民军何时占领河南全省?现在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录的《明末农民战争大事年表》中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襄阳。河南全省及湖北大部地区归农民军控制”。(第119页)。此种说法,还见于解放后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论著之中。1953年出版的《中国农民革命史话》一书中说: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农民军“统一了河南,占领了荆襄”。(第352页)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有些词语的注音不够准确,现举例如下。   1.第 51页《世间最美的坟墓》注解③ [荫蔽 (yīnbì )]“荫”注音不对,应为“ yìn”。这在 1985年 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已有说明:“荫 yìn(统读 )”。新版《新华字典》也是这样注音的。   2.第 56页《烛之武退秦师》注解 {31} [阙 (jué )秦 ]“阙”注音值得讨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998年版 )对该字注音有 3项:① què在作“宫阙”“宫殿”“豁口、空隙”“损害”这些义项时读 què。② qu…  相似文献   

20.
近日在执教《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发现: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179页注释10,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欠妥。原文如下:【杂然相许】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笔者认为: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137页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更合情理。原文如下:【杂然相许】纷纷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地。许,赞同。因为愚公的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很多,用“杂然”很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