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习作要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关注孩子的生命体验。可是,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践,我们无奈地发现,现在的学生每当写作文时,总是很为难,内容总是空洞地拼拼凑凑,就连抒情也是在无病呻吟。究其原因,因为习作教学偏重记忆,更多训练的是想象作文和自主拟题的记忆作文,忽视了“观察”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那么,怎样实现学生习作的生命回归呢?  相似文献   

2.
沐浴在新世纪。我们不禁会想起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21世纪是生命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使我对此有了深刻的理解。习作的最两境界是创新。习作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关爱一个孩子的生命发展。关爱生命。就必须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显示充分的生命活力。学生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放胆习文。奏响新世纪创新习作的乐章。  相似文献   

3.
走在路上     
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我们学习了本组课文,还搜集了有关的资料,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把这段时间的学习收获和大家交流交流,可以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说说身边的那些热爱生命的故事,还可以说说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要写出真实的感受。习作的题目由自己定,写完后认真修改。而后把习作和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  相似文献   

4.
正写作是生命意识、生命感觉的自然表达,也是生命创造本能的喷发窗口。面对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个体,习作教学应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丰富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生活积累,提高学生认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  相似文献   

5.
刘坤 《小学语文》2009,(1):80-8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习作”。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生命的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我们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首先我们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热爱生命。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善于通过深挖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情境、借助有效引领等策略来渗透生命教育、突显生命意识,让学生感受生命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生价值以及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凤梅 《小学生》2011,(1):38-38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习作要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关注孩子的生命体验。可是,面对语文教学的实践,我们无奈地发现,现在的学生每当写作文的时候,总是很为难,他们总是在空洞地拼拼凑凑,就连抒情也是在无病呻吟。究其原因,因为习作教学偏重记忆、忽视观察,更多训练的是想象作文和自主拟题的记忆作文,忽视了“观察”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那么,怎样实现学生习作的生命回归呢?  相似文献   

9.
庄素娣 《文教资料》2011,(13):57-58
学生的习作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真实再现。习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寻觅、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而根本上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亲近生活,在生活中观察出新意,在生活中描绘自由,在生活中体验真情,在生活中展现出童真。  相似文献   

10.
曾经听过两节有关表达感受的习作指导课,一节是靳家彦老师执教的人教版教材上的习作课,一节是邢跃武老师上的自主开发的习作课。两节课的授课对象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注意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习作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捕捉感受、表达真情,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情境中放飞思想,完成习作。这两位老师的精彩教学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反思和改革习作教学提供了鲜活可感的实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语文即生活,作为母语课的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火热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感悟生命。高中语文新课程呼唤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以对人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的高度关注,引导学生在文字中感受人性的美好,感受生命的灿烂与辉煌,领略世界的丰富与神奇,促进每个生命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文玲 《甘肃教育》2014,(22):84-84
正快乐习作就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积极主动地写作,积极主动地评价,使快乐始终贯穿于习作教学中。那么,教师应如何让农村学生乐于写作,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美丽,享受习作的快乐呢?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作了以下的思考和探究。一、习作教学的困境1.习作教学未架起素材与表达的桥梁,学生不会写。调查中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在生  相似文献   

13.
宗文菊 《生活教育》2012,(17):47-48
当前我们的小学习作教学因为比较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疏远了儿童的亲身经历,导致习作言之无物;疏远了儿童亲身经历中的真切感受,导致习作言之无情。我们老师习惯了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过分地拔高要求,追求一些不切学生实际的表达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习作逐渐远离了儿童的真实生活,失去了儿童的纯真本色,因此,习作质量提高缓慢就不足为奇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习作教学就亟须回归学生的生活——"儿童世界"中去,这样才能使习作真正达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才能真正呈现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呈现学生生命灵动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在新教育的引领下,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个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有着这样的定位:"生命应该受到最至高无上的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都应被珍视;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学生的自由精神,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张扬体现师德本质意义的师爱。"在语言文字中我们感受着生命的力量,而在语文课堂中,我们演绎着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5.
王秋萍 《宁夏教育》2014,(12):10-12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感受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融入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悟生命,同时开展安全教育,使学生能够有效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学生习作应是用我的自由之笔,抒我的自然之情,是释放生命、展现个性的过程,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在习作时,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学生习作过程成了苦难之旅,习作课堂成了学生的炼狱。如何还学生习作以原有的精彩?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引领学生达到习作的三大境界。  相似文献   

17.
绿色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能引领学生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新课程导引下的绿色课堂应是工作坊、阅览室、游戏场、问题吧、旅游线、加油站,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生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习作,要尊重以其独特视角来感受人生的体验.小学生的习作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感悟,释放他们的生命活力,这样才能真正地写出具有生命力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19.
胡茂山 《成才之路》2009,(25):38-39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愉悦,使作文教学在儿童与作文之间形成“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我们的习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让学生的习作因生活而显精彩,因生命而显灵性。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意义     
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我们学习了本组课文,还搜集了有关的资料,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把这段时间的学习收获和大家交流,可以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说说身边的那些热爱生命的故事,还可以说说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