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孔子作《春秋》对后世史学的影响很大。司马迁著《史记》以继《春秋》为己任 ,推崇《春秋》和孔子思想 ,在史学上继承光大孔子的学术思想 ,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2.
《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左传》是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传;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这是过去的经学传统。《春秋》和《左传》是史学,把史学当作经学处理是不是恰当呢?《春秋》是鲁国国史,不是孔子家传,而今《春秋经》一本(《公羊》《榖梁》本)记孔子生年,一本《《左传》本)记孔子卒年;孔子如作《春秋》,记自己的生年是不是恰当呢?他又怎能预知自己的卒年呢?左丘明是孔子同时人,亲见孔子,而《左传》作者能预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两件事都远在孔子以后。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而三家分晋在公元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史学领域,虽然《春秋》褒贬特指孔子修订《春秋》的书法,但经由历代学者逐步阐发、深化后,《春秋》褒贬就不仅仅只是一种史书编纂过程中的写作方法,更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历史观念。作为一种普遍而又深层的历史观念,《春秋》褒贬左右着史家著史动机、良史标准、史书内容和形式,制约着史学的社会功能,从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史学发展的趋向和态势。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87):25-26
中国史学有一个传统,就是一种惩劝功能,它肇始于孔子作《春秋》而形成的"春秋笔法",其后史家对其因循损益,逐渐内化为史家的一种责任,即作史必要"惩恶扬善"。到唐代,史学批评家刘知几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把它提高升华,惩劝宗旨变成了史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对社会影响深远。中国史学的批评传统使作史者不断努力提高史籍的水准,这使得惩劝功能更加优化。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一书深受《春秋》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春秋特征”。《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观念是“春秋大义”的体现;小说中一宇而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对历史材料的“笔削”以及“简而有法”的叙事方式都明显地受到《春秋》的影响。罗贯中作《三国演义》与孔子作《春秋》有着相似的创造动机;《春秋》本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另外,我国古代文学有文史不分的传统。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三国演义》“春秋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对我国传统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学家,是我国传统史学的奠基人。他首开私人著史先河,初步创立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对我国传统史学有相当大的贡献;他修《春秋》、编《尚书》,对我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和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教育、教学思想,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孔子首创私塾、收集列国文献、整理和修订了《诗》、《书》、《易》、《礼》、《乐》、《春秋》文籍作为教本等等,形成了我国自春秋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在经学与史学上均有精深造诣。他援经论史,以史证经,把经学与史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得十分透彻。其中王夫之《春秋》学见解直接成为他史学研究的思想根源,所以,研究王夫之史学离不开他对《春秋》学的理解。而《春秋》学对王夫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秋》书法上,即《春秋》"尽而不汙"和"惩恶劝善",使王夫之史学研究形成了直笔和致用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子以四教”别解●陈桂生孔子私学究竟“教”什么?似乎清楚,又像是一个谜。《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加之,其中尚有“孔子晚年而喜易”,死前二年,“因史记作春秋”之说,今人或标以书名号,成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似文献   

10.
<正>《国语·楚语上》记载了春秋时期申叔时提出的教育楚太子的九门功课(即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为论述方便计,下文简称“九艺”),而《庄子》《礼记》等文献提到孔子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授弟子,前贤时彦就孔子“六艺”的研究较多,而对申叔时“九艺”及二者比较研究者鲜少。有鉴于此,有必要通过对比这两种教材(孔子传授“六艺”的同时整理典籍作为教材,申叔时“九艺”亦当有相应的教材),  相似文献   

11.
孔子人学总结了殷商、西周至春秋末年有关天人关系认识的积极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重人思想,对战国时期的史学,尤其是历史思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史学中有关天人关系的认识,表明重人事已经成为历史思想发展中不可遏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典范化,其本质意义就在于作者为其注入了忠义盖世、儒雅绝伦的道德内涵,从而体现孔夫子所提倡的《春秋》大义。由于历史观的不同,造成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叙事重点、细节选择、人物褒贬等多方面的不同,为了把关羽塑造成一个体现《春秋》大义的忠义英雄,罗贯中大胆虚构了一系列故事,以之强化和凸显关羽忠义品质。关羽的走麦城的悲剧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在道德上和人格上却是胜利者。关羽与曹魏的军事冲突转变成道德的冲突。这正是儒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史籍中最古老的体裁之一,编年体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结绳记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编年体国史是迄今可见的最早的编年体史籍.<春秋>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至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门关于史书编纂的专门学问:编年体史学.纵观编年体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了草创、形成、完善三个阶段,分别以<春秋>、<汉纪>和<资治通鉴>为代表作.编年体史学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在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孔子在司马迁心目中是一位不朽的"至圣"。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做了"世家"。司马迁之所以如此推尊孔子,一是受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二是受家学渊源影响,三是与他的遭遇相似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既还原了被春秋公羊学派神化的孔子,打破了今文经学的学术传统,又给西汉思想界注入了理性的光辉,突现了可贵的学术良知和传统的史官精神。  相似文献   

15.
义、利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作为理论式的思考应该出现在春秋时代。从此义与利成为中国哲学一对主要范畴,而义利之辩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孔、孟、荀对于义、义利关系的论说还是比较适恰的,其基本思想观念是重义而轻利,但义与利相对待而生,不能离义而谈利,也不能离利而谈义;到了董仲舒那儿出现一偏,对利采取了熟视无睹的态度;至宋儒朱熹更是一偏,对义的限定采取了天理与心得双重管制,用天理人欲阐述义与利。  相似文献   

16.
王世贞一生反宋学。他批评春秋笔法,否定正统论,重新排列道德系谱,用历史主义与道家思想重新解读宋儒史论,力图作出符合历史本真的认识。他是祝允明与李贽之间一位值得注意的理学化史学批评家。  相似文献   

17.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通过《论语》分析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则和教育目的,从而看出孔子在教育领域的功绩是前无古人的,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先秦时期盛极一时的以老子、庄子、墨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争鸣。争鸣所倡导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是非评判标准,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的篇章,被后世誉为"春秋大义",对于今天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企业家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丽  雷天怡 《丹东师专学报》2010,(4):119-121,130
关羽的登神入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羽是"忠义"英雄的集中代表,是孔子所提倡的忠、勇、义的化身和道德楷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孔子的《春秋》大义所表现出的"尊王攘夷"的历史观和礼乐伦理教化思想以及"内圣外王"道德修养,表现在文学上则是正统思想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关羽形象的登神入圣演变不仅是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是古代"士"的人格理想和人格追求的结果,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与融合的结果,更是儒学成为民间文化的主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