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幼教博览     
美国:流行双性化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做过调查,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这个发现印证了今日美国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思路——双性化教育。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美国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1.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2.增加男孩女孩接触的机会。3.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清。4.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5.避免走极端。丹麦:孩子放在外面“置之不管”德国:“善良教育”从爱护小动物开始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课…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人格教育已经被认定为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人格是一种集男性和女性优点于一身的性别模式,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家庭作为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势在必行。要求家长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因性施教,鼓励儿童向异性学习,增加父亲参与教育的时间,为儿童营造一个幸福平等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3.
<正>鼓励孩子"双性化"在今日美国",双性化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早至孩子的幼儿期便开始了。所谓"双性化教育",是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新理念。"双性化教育"的设计者认为,在教育孩子上,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气质)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发展。美国研究者曾对2000余名少年  相似文献   

4.
今日,“双性化教育”在美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早至孩子的幼儿期便开始了。所谓的“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双性化教育”设计者认为,教育孩子,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气质),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欧阳秋琼 《中国教师》2014,(Z1):165-166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性别人格教育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出来,而双性化人格教育对传统性别人格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双性化人格教育不仅受到父母家庭性别教育的重视,成为未来性别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来还有可能成为正规的学校课堂教育。因此,本文就成功塑造孩子的双性化人格,提出了一些途径和方法;同时,也对双性化人格教育存在的质疑和困境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人际交往、人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很多优势,双性化教育必然成为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为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双性化发展,幼儿家长应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父亲应积极参与教养,教师应有双性化的教育期待并鼓励幼儿体验异性的活动,在幼儿异性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渗入双性化教育内容。此外,以幼儿读物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应多传播双性化人物榜样。  相似文献   

7.
培养中小学生双性化人格,可以激发男生语言学习潜能,消除女生语言学习上的精神负累。要培养学生的双性化人格,消除其语言学习及表达能力上的性别差异,就需要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者和媒体各自承担起相应使命,营造性别公平教育的社会氛围,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公平教育。  相似文献   

8.
李璇 《考试周刊》2011,(35):233-234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双性化人格已经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幼儿时期是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期,本文借"伪娘"现象的热议之机来探讨有关幼儿的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在幼儿双性化教育中,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该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在幼儿性别教育中要根据男女两性心理发展的规律,用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理想的性别模式标准来实施性别教育,促进不同性别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提出,是一种可培养、最健康的心理模式,对提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女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与成就动机有积极作用。笔者认为高校应在"双性化人格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女生就业心理辅导,突出就业心理调适;鼓励女生在与异性竞争、合作中进行学习异性的性格优势。同时,高校应通过开设女性教育课程、举办成功女性讲坛等方式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家庭、婚恋观来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双性化人格已被证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最佳性别角色模式.幼儿双性化教育应尊重幼儿的生理性别特征,遵循其心理发展的规律.同时,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双性化的人格特征和教育期望,教育部门和幼儿园也要重视双性化教材的编写和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另外,它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和配合.  相似文献   

11.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士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士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单性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双性化教育模式认为男性和女性不是相对的两极,而是可以分割的相对的两个维度;在教育孩子上,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双性化教育模式的开展途径:一、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二、改变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三、社会大环境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双性化人格在近年来的性别角色研究中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能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环境要求,并发掘自身潜能.因此,从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探讨双性化教育的多种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已经受到众多学者和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中班儿童分别与同性和异性同伴配对,考察儿童与性别角色行为相关的玩具偏好.结果发现:(1)异性同伴强化了儿童的反性别角色行为,弱化了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2)相较于男孩,女孩的性别角色行为更具刻板性.因此,研究者认为利用不同性别类型的玩具及让儿童游戏时与异性同伴配对.可以成为培养儿童双性化人格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家长在发现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时,何不打个“时间差”,在孩子还不明白爱情为何物时,为孩子创造、提供一些同异性接触的机会,教育孩子掌握适当的尺度和分寸,接触时间长了,孩子对异性也就习以为常了。  相似文献   

14.
专家访谈顶级专家,带来前沿育儿知识培养双性化的孩子,从家庭做起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孩子衣服的样式、颜色,相对来说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男人和女人行为方面的特点。要想让孩子  相似文献   

15.
论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双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我们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常常出现性别角色概念过度延伸的状况,即性别刻板化。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从性别刻板化中获益,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教育,并建议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来促使儿童形成双性化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我们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常常出现性别角色概念过度延伸的状况,即性别刻板化。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从性别刻板化中获益。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教育,并建议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来促使儿童形成双性化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概率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数学问题.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这里设计几道联系实际的概率问题,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问题1两个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里,这两个孩子是同性的可能性大还是是异性的可能性大呢(假设每胎生男生女是等可能的)?这个问题,你可能认为不一样大.因为同性有两种可能:都男或都女;而异性只有一种可能:一男一女.所以同性的概率是23,异性的概率为13,同性的可能性大于异性的可能性.这个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这样来考虑: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的性别出生先后顺序有四种可能,即男,…  相似文献   

18.
家庭性别教育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合乎科学、合乎时代要求的家庭性别教育是必要的,其关键在于家长应树立性别多元化的性别观念,克服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的刻板印象,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双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教育研究专家斯可基·约里昂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发现跟父亲接触较多的孩子往往显得更加勇敢、自信、有活力,也更富有冒险精神和创造力。而下面几位美国名人的故事就向我们证  相似文献   

20.
唐若水  珈铭 《教师博览》2013,(11):44-46
在今日美国,“双性化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早至孩子的幼儿期便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