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数学美     
数学不仅是有趣的推理演算,不仅是论理的判断求证,它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与辨证性和应用价值的广泛性等。从审美角度来看,还包含着美和美学。本义着重数字、符号以点、线、面、形揭示了数学美的本质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它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确定性的特征,数学又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知数学美,欣赏数学美,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更进一步而言,对实施素质教育也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在数学中     
数学和美学、艺术有着内在的联系,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特点,因此,数学美的主要表现为有序之美、简洁之美、对称之美、统一和谐之美、新奇之美。  相似文献   

4.
美无处不在 ,无地不有。问题是我们如何发现和看待它的存在 ,如何欣赏和审视它的价值 ,如何应用和发挥它的作用。由于徐利治先生的倡导 ,“数学美”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数学中的美有些玄乎 ,不像自然美、艺术美那样实在 ,是不好捕捉的美。但要搞好数学素质教育 ,必须对数学美肯定和认同 ,必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美的存在和价值。挖掘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是我们数学教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存在存在决定意识。美的意识美的观点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开普勒在发现著名的天体运动第二定律时说 :“数学是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5.
数学家阿达玛说 :“数学家的美感犹如一个筛子 ,没有它的人永远成不了数学家 .”数学美感是数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也是数学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数学美感是指人们在从事数学研究时最高层次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体验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曾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数学美的内涵和标志 .概括地说 ,数学美的基本内容有 :对称性、简单性、和谐性与奇异性 .罗增儒先生也强调 :经验题感的一个重要构成是美感 ,熟谙数学美 ,能以美启真 ,以美寻真 ,能够从题意中领悟到审美感受 ,从而随之…  相似文献   

6.
许多哲学家认为,每一完备的科学理论应该具有简洁、和谐、对称、统一等美学特征.从这个意义来看,数学是一门美学!因为它不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特征,更具有美学特点.数学美蕴藏在它所特有的抽象符号、严格的语言及演绎体系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同样可以进行美学教育.本文从数学美及数学美学教育两方面作一些探讨,以期与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7.
<正> 徐利治先生说过:“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简单本身就是一种美,而数学的首要特点在于它的简单.数学家L.J.莫德尔说过:在数学里美的各个属性中,首先要推崇的大概是简单性了.  相似文献   

8.
在很多人眼里,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如果把美丽和数学相提并论,许多人会持不同意见。数学漂亮吗?数学美吗?这样的问题将接踵而至。事实上,如果能冷静下来,去细细品味那些枯燥公式、烦琐证明之后的本质规律,就能体味到一种独特的美,那是不同于生活中常见美的数学所特有的美:逻辑上的严谨性、结构上的协调性、理论上的抽象性、应用上的广泛性以及其方法之优美与奇特、其形式之间的对称与和谐、其内容的丰富与深刻等等,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刺激、美的热爱。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培养人们认识、发现、体验、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受教育者获得美的理想、美的品质、美的修养和美的情感。一方面,中小学数学教育是为学生建立一个基本的逻辑体系,另一方面是为了学生做到主动学习、喜爱学习,最后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才是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立足点与支撑点。  相似文献   

9.
美元处不在,把生活中的美贯穿在教学中,不仅能使呆板冷峻的数学符充满活力,使枯燥抽象的数学公式变得生机勃发,而且也使学生心灵受到美的陶治,精神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为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一份和谐,一分愉悦。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它的发展建立于社会的需求,所以就有了数学美.数学历来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被人们所赏识,却很少有人把它与美学联系起来,似乎数学与美学毫不相.其实,这是对数学本质的一种误解,是对数学与美学的关系以及数学中的美缺乏真正的了解和认识.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过:"哪里有数,那里就有美."在数学中,只要我们稍加发掘,到处都能发现数学美的地方.下面我们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尝析数学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