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龚滩是一个千年古镇,兴于唐、明两代,因当年这里的居民龚姓众多,故名龚滩。这里终日舟楫列岸,商贾云集,成了渝川湘黔的物资集散地,故又有"钱龚滩"之誉。龚滩镇位于重庆市酉阳西部阿蓬江与乌江交汇处的凤凰山麓,是乌江连接重庆的黄金口岸,有"重庆第一历史文化名镇"之称。从1700余年的风雨沧桑中走来的龚滩古镇,建筑格调独具魅力,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展示出璀璨夺目的历史画卷。两公里长的石板街青幽如玉、起伏不平、蜿蜒  相似文献   

2.
在川渝至贵州之间,自古存在一条盐油古道。它以乌江航运为主,水陆并进,自川境涪陵(今属重庆)起运川盐,溯乌江经彭水、龚滩、沿河、新滩、潮砥,抵达思南、石阡,辐射铜仁、湘西等地,下载桐油等土特产品水运出黔。这条盐油古道涵盖川、渝、黔、湘,对贵州土家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堪与滇藏之间的荼马古道媲美。  相似文献   

3.
冯其庸先生支持项羽“身死东城”而非“乌江自刎”一说,立论基础在对《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一句的分析上,而强调“欲”字,项羽仅是“欲”东渡而未曾东渡。分析《史记》中“欲”字的用法可以看出其立论不成立,“欲”丝毫不影响后面的句子表达另外的或者正相反对的意思,或者说,欲字的含盖性极弱,覆盖面很小,它往往只能涉及紧跟之一词,如果是动词,则只能约束到一个词。它的力量仅仅如此而已。项羽身死之“东城”与自刎之“乌江”乃交互成文,实指一地。由此,项羽死于乌江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4.
梦想与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涪陵师范学院胜利诞生了!它诞生于世纪之交,又是新千年之始,我们有幸享有这双重的喜庆。正因为如此,当回首往事,追溯为实现这一梦想所经历的千年阵痛,和近年为“强校升本”而备尝的艰辛,感慨良多, 涪陵师范学院所依托的人文地理背景,是渝东南这片热土。从地理位置看,它是重庆东接黔、湘、鄂及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门户,地处三峡库区腹地,襟两江(长江、乌江)而带四省(市),古已有“众水汇涪、万”之说。它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礼仪之邦,早在旧石器时期,这里就开始了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活动新石器时期及其以后,这里…  相似文献   

5.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等文九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羽乌江自刎,《史记》《汉书》写得非常清楚。近年有人说“项羽不死于乌江”,而是“身死东城”。殊不知秦汉时期乌江属于东城,“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是一回事。其说以《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为代表,故我们与其商榷,考论是非。  相似文献   

6.
《满城尽带黄金甲》首次揭开了重庆武隆的神秘面纱,把无穷美景展现于世人眼前。这里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芙蓉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武隆岩溶地质公园、千里乌江画廊、龙水峡地缝、黄泊渡、白马山等。  相似文献   

7.
“涪陵文学创作研讨会”最近在长江之滨的涪陵举行。来自涪陵、黔江地区和重庆市部分区县的20余位作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作者对乌江文学过去十年的成败得失、目前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和未来走向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是独特的乌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乌江文学,形成了有一定实力的乌江作家群。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乌江作家既要深入发掘乌江文化以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又不要被它所束缚,要有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和艺术视野,勤奋创作,做出新的成绩。涪陵文学创作研讨会在涪举行@涪文  相似文献   

8.
有三首古诗,咏的是同一历史故事,但观点大相径庭。一次,我去南京市,承友人之邀去邻近的安徽和县的乌江镇看看。据说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亭长建议他渡乌江,卷土重来,他没有听,羞愤自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云:  相似文献   

9.
两千多年前的西楚霸王项羽,始终是存活于浩繁的文化典籍、众多的文学作品和色彩纷呈的戏剧舞台的一个历史人物。人们无法忘记他,以至于千百年来史家学者、文人墨客乃至寻常百姓。对其感觉与评价莫衷一是。喜爱者有之,赞美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力;尊崇者有之,颂扬其“不肯过江东”的骨气;怜惜者有之,为“霸王别姬”洒一掬同情的眼泪;贬低者有之,为“乌江自刎”发一番由衷的感慨。  相似文献   

10.
“乌江自刎”故事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各种有关“乌江自刎”的俗文学作品的考察,可以清楚地了解“乌江自刎”故事发展的脉络。而对“乌江自刎”这一环节的了解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项羽的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11.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三峡库区腹地、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榨菜之乡——涪陵。学院前身是涪陵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学院更名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秉承“能力为本。就业为先”的理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学院也先后荣获“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长江师范学院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历史文化名城——涪陵,涪陵素有“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曾是巴国国都,文化积淀深厚。多元而独特的巴枳文化、易理文化、水文文化,孕育出长江师范学院“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重庆之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学者提出“重庆文学”一说,我认为是言之有据,可以成立的。但若把重庆与“20世纪中国文学”联系在一起,其内含及意义却有了不同。因为在这里,以重庆为代表的文学,在内含及意义上都已经远远超出了狭义的“重庆文学”的界限。虽然,正如可以把“解放区文学”名之为“延安文学”一样,以重庆为代表的大后方或国统区文学,亦未尝不可径称之为“重庆文学”,但在这时,它和原本以巴文化为根基的“重庆文学”,确实有了明显的区别。在20世纪中国文学转型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制导或者说统御文化与文学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论赞中有关项羽“身死东城”的总结性评语,既高度概括了项羽于东城县境内殊死搏斗的实际情况,又极其精辟地道出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这种“变文避梭”的精炼的修辞手法,在《史记》的《匈奴列传》、《高祖本纪》、《灌婴列传》等篇章中也时有所见。如果断章取义,死抠个别字句,一味凭空臆断,硬要把“身死东城”之东城扯在离乌江三百里之定远东城,无非是一己之见,习非成是而已。  相似文献   

15.
冯其庸先生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题为《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的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笔者通过对地方志和相关材料的阅读,认为冯先生的观点尚值得商榷,并认为《史记》的记载没有问题,身死东城和乌江自刎不矛盾。“乌江自刎”故事的源流也并非是从元杂剧开始的,而是从敦煌变文开始就有“乌江自刎”的明确记载。  相似文献   

16.
项羽乌江自刎,基本上是沿袭两千多年的说法。自从1985年计正山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文,尤其是2007年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发表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一文,认为项羽死于东城后,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于是关于“项羽死于何地”在史学界和社会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焦点:一是对“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如何理解与阐释;二是对“阴陵”、“东城”如何注释;三是“东城”与“乌江”在秦汉时期的有无管辖上从属关系;四是关于九斗山有无的考证;五是如何看待司马迁在《史记》中史笔手法。综观20多年来关于“项羽死于何地”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是以冯其庸、计正山、董书冰等先生为主的项羽死于东城(现安徽定远)说;二是以袁传璋、王贵华、呼安泰、宁业高等先生为主的项羽死于乌江(现安徽和县)说。史学界张大可、施丁、汪受宽等赞同项羽死于乌江之说。  相似文献   

17.
大观元年(1107年),田佑恭以南征之战占领了位于乌江河畔最大的羁縻州地时,他以其先世传承的“思”字,并结合徽宗帝御敕的黔南路的“南”字,集“思”与“南”形成了“思南州”署名的称谓。凭藉乌江枢组君王文明的漕运优势,开源贵州的文化、开启贵州的文明,思南州必然成为北宋徽宗时期建造的贵州省署的最佳选择。此史实再次证明:到公元2019年,贵州建省当有九百年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友竹《李白三到万州南浦县问题质疑》答辩之答辩,认为李白长流夜郎途中是否到过万州,关键是如何理解李白的《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Jing》、《春于南浦送陈郎将归衡岳并序》和《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三首诗。就第一首诗来看,经考证李白时代涪陵的乌江并不叫乌江,而九江确有一条支流叫乌江,因而该诗的乌江应指九江的乌江,就第二首诗来看,经仔细推敲,“春于南浦”中的“南浦”也以指武昌城南的南浦为宜。就第三首诗来看,经认真分析,该诗作于江夏一带,上三峡,南平(渝州)的可能性同时存在,还难以最后确定。  相似文献   

19.
提起贵州遵义,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娄山关、赤水河、乌江天险、遵义会议等这些能折射出长征精神的山、水、人、事。是的,这里曾经是一片被红色浸润过的土地。但是,遵义又是“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沙滩文化”的故乡。这是一块被蜿蜒而来的江水冲积而成的沙洲,它方圆不过2.5平方公里,却曾蜚声海内外。从明朝末年至清朝后期,这里走出了几十位文人学者和大批有作为的官吏,其中包括两位外交官。学者们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造诣颇高。沙滩,成了影响深远的大儒之乡、诗文之乡、书画之乡。人们把这个学者群的成就,称之为沙滩文化。沙滩文化是贵州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相似文献   

20.
有人间仙境之称的山东烟台蓬莱,历史上曾是秦、汉之君巡幸求仙的地方,之后“八仙过海”的传说又在这里兴起,使这里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荟萃之地,也是中外旅客神往的地方。 蓬莱阁是蓬莱的核心胜景,它坐南朝北,遥望“海不扬波”和“环海镜清”的大海,真有海天辽阔、淼淼无际、烟雨万家、心旷神怡之美。 蓬莱之美还在于这里是观看海市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