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针对城市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情况和需要而采取的学校教育干预措施,其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城市中小学教师对城市教育抱有狭隘认识,缺乏接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对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怀有偏见和"放任"思想,使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为做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教师应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生活、心理、家庭等方面情况,研究并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学习和心理问题,为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流动人口子女,并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了解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对公办初中学校流动人口子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是否为班委、年级、父母文化水平、居住地周围情况、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因素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流动人口子女应主动融入校园生活;家庭应运用科学正确的教养方式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公平。  相似文献   

3.
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义务教育一直是各界关心的焦点问题。而这些流动人口子女中,有一小部分能就读于当地公办学校,其余则只能就读流入地的民工子弟学校。为了解就读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对苏州市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家长及他们的任教教师实施调查,并对两类学校的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就读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家长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心理资本"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引发不同性质学校教师对其所教授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情感态度差异。最后,研究得出流动人口子女要获得流入地较优的"教育资本",当地政府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要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家长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相似文献   

4.
刘小平 《考试周刊》2013,(13):163-164
随着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我镇,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潮。为稳定大局,我校充分发挥流人地公办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主渠道作用。近十年来接纳1650位流动人口子女在我校就读.至今有461人在19个流动人口子女班就读。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产生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目前全国有几百万学龄儿童在形形色色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中接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里生活,其在义务教育上是被边缘化的,他们极有可能是城市未来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应该比其他学校更加重视德育的作用,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德育,引导他们走向自由和幸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现有9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自创办以来,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与结对的办公学校之间业务交流非常活跃,除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到公办学校听课外,公办学校也经常送教上门,2004年,区教研室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开展了“与新课程同行”专题培训,所有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一年级和七年级都进入了新课程实验。为了解这些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促进教师不断提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市200名初中流动人口子女为被试,采用量表对其学校生活的适应程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在成就动机、父母期望和家庭帮助三个因素上得分高于女生;在年级差异上,三个年级的学生在各项指标上均不存在明显差异,也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程度没有因年级的升高而趋向更好的适应性。依据研究结果,人格特质与社会背景资源两个因素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性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是当前城市教育改革发展遭遇的现实问题。在众多因素中,师生关系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教师在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中,担当着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学业适应的引导者和心理素质培养者的角色。教师应主动作为,通过调整师生关系、对流动人口子女实施重点关注、提高师生矛盾处理能力,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9.
兰州10万流动人口子女纳入城市学校统招范围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问题,甘肃省兰州市提出了四个"一视同仁"的举措,从今年起将全市10.41万名流动人口子女统一纳入学校招生范围。兰州市近年流动人口增多,其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日益凸显,城区教育资源紧张,截至2011年底,兰州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格局,学校的课程建设也随之而来。我校是在2001年由宣武区政府挂牌成为北京市第一所招收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公立中学。流动人口子女具有不同于本地区学生的特点,所以校本课程应有别于其他学校。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产生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目前全国有几百万学龄儿童在形形色色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中接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在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环境状况。方法:使用自编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环境中文版量表(PES-CV),对河南省5所学校299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父母一起外出比例较高、外出年限较长、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父母学历较低;2.不同外出类型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和控制性两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应该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一个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不堪忍受歧视而轻生的案例,反映了学校德育、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等方面的不足与问题,归根到底是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的平等问题。本文认为应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质”的问题,给流动人口子女以真正的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就导致流动儿童数量的增多,也使得他们的教育成了一个难题。流动人口子女是个特殊的群体,相较于本地学生而言,流动学生在求学中面临的难题更多。作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班主任,如何关爱这些流动学生,让流动学生真正融入城市学校、城市学生之中,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缘起2004年,天津市实施"千百万"项目为流动人口办实事、送温暖,为解决部分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涌现出以华安街小学为代表的一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自此,天津市流动人口子女都可以进入公办学校上学,享受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如今农民工子弟小学已经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6.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流动人口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现象,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坚冰”没有打破,社会对流动人口的排斥也有加重的趋势。流动人口子女作为流动人口中的一个小群体却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整个社会变迁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九年制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理解,破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是社会政策的目标。那么,在现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积累基层经验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生态圈”出发,通过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的社会感受再现其学校教育的实现过程,归纳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的六大难点问题,提出混合班制学校教育是最有利于社会融合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变迁过程中流动人口的群体特点、家庭的亲子交往、学校教育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促进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对策包括:转变观念,建立富有弹性和面对现实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建立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模式”,为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仍然存在入学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心理问题严重等问题。只有进一步明确流入地政府、学校的义务教育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制度,积极改善流入地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关怀和教育,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城市公办初中校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系统探讨其心理融入水平,归纳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身份认同、归属感、学校主观生活质量、学习适应性、学校人际关系适应、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特点。提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融入水平可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2条中提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人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动"是市场经济的现象,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不仅是信息的流动,物产的流动,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人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随之流动,而且流动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加.这样,他们的子女也像小鸟一样随父母而迁徙.这种"流动"现实,派生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学校本身的高度重视.为此,我校响应临海市政府"学在临海"的号召,切实解决在临海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困难,接纳了一大批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但是由于学校生源特殊性的影响,产生了与本地常住人口子女截然不同的现象,这些儿童的教育背景、生活习惯上也存在着与常住人口子女学校显著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