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览     
新兴的「多透视」新闻学「多透视新闻学」指的是新闻要运用多透视的方法,从总体上反映现实,给人以透视感,而不只是去拾缀一些零碎。它与传统的新闻学观点的不同在于:第一,多透视新闻反映的题材将更多地集中于民众和国家的关系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只片面地报道政府或政府官员与国家的关系。它将注意寻找那些能鼓励或反映「民众爱国、遵守宪法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新闻报道题材。  相似文献   

2.
博览     
新兴的「多透视」新闻学「透视新闻学」指的是新闻要运用多透视的方法,从总体上反映现实,给人以透视感,而不只是去拾缀一些零碎。它与传统的新闻学观点的不同在于:第一,多透视新闻反映的题材将更多地集中于民众和国家的关系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只片面地报道政府或政府官员与国家的关系。它将注意寻找那些能鼓励或反映「民众爱国、遵守宪  相似文献   

3.
新闻道德原则包括:新闻道德的职业原则和新闻道德的工作原则。新闻道德职业原则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不搞有偿新闻、不有意混淆新闻与广告、不制作黄色新闻、编辑部和经营部门职责分明等。新闻道德工作原则是指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包括尊重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审慎地评论尚未结案的事件和嫌疑人。因为它强调新闻工作者进行采访报道时必须心想公众权利,所以又称为新闻道德的公众原则。一西方各国对于调解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的冲突有专门的法规作出规定,如《情报自由法》、《诽谤法》、《新闻报道特许权》等。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报纸有…  相似文献   

4.
媒介特许权与真实、公正评论并称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三大保障",主要指报道官方的、公共团体的或其他公共会议提供的材料,不承担诽谤责任,这给新闻媒介对新闻真实性的核实留出一个空间。健全媒介特许权制度对于保护媒介及其记者、促进新闻业的正常运营和信息传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含蓄,《词海》的释义,一是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二是不正面说明,而用婉转隐约的话把意见表达出来。含蓄报道是指记者抓住事物的本质,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及矛盾的各个方面的观点客观地摆在受众面前,而把自己的观点、倾向隐藏在事实之中,或者将自己所代表的价值、观念通过对事件和矛盾各个方面观点的选择婉转地表达出来。众所周知,报道新闻的最终效果是引导受众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念。把信息转变为公开报道的新闻并使新闻为受众所接受,这是一个主观能动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很多。单就传播者而言,代表一定阶…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的报道就是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疾苦,站在民众的角度,从普通市民的需求出发来报道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民生新闻隶属于社会新闻范畴,但较之一般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报道更加注重理顺受众情绪、解决实际问题、保障普通群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因此,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新闻策划这个词语频频出现于媒体从业人员之间,反映出对这一做法的高度重视。广义的新闻策划可以是和新闻媒体的这个活动相关的一切策划活动的总称,而狭义的新闻策划则只能是对新闻报道活动中策划的概括。按照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应为:“新闻策划是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过程的谋划和设计。”一个出色的新闻策划可以拓宽报道视野,将表象化的新闻采写向纵深推进,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受众希望得到的更多的信息和资料,在报道效果上出新、出彩。 直线推进 将报道做深 进入信息社会,媒体之间的同业竞争日…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电视新闻为了吸引受众,不得不改变原来呆板、迟缓的报道形式,从受众视角选择新闻,采用与民众"平视"的拍摄视角,运用贴近受众的语言,在后期编辑上用独特的手法进行人性化的处理,这样使新闻报道更贴近民众、贴近生活,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获得关注,民众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是社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与直接报道者,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民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提前,影响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舆论导向,所以,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0.
崔博 《记者摇篮》2013,(1):36-37
社会新闻因与人民群众生活的贴近性而博得读者的广泛关注。党报如何搞好社会新闻报道呢?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应该用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处理社会新闻党报的最大优势在于权威性和公信力,党报需要发挥优势,依靠报道的深度、思想的高度赢得读者的认同。党报的一篇成功的社会新闻,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不是具体的新闻内容,而是新闻报道所传达的并被读者所认同的社会价值观,是使受众对所报道事实产生的思考。党  相似文献   

11.
刘翎 《军事记者》2002,(9):40-42
近年来,以记者亲身经历所撰写的新闻报道在新闻媒体中刊播后,以其真实可感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述而大受读者和观众的欢迎,亲历式报道也因此而成为记者大显“英雄本色”、媒体成功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武器。其实,亲历式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样式,早已有之,只是由于我们的记者长期习惯于以一种第三者的身份转述、评析新闻事实,而全然忘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看重的不是记者的观点而是新闻事实本身。所以亲历式报道因将新闻事实以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若干“两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如:对有的新闻,不报道,可能会造成对受众知情权的损害;报道了,又可能侵害了社会公众的隐私权或产生新闻报道的负效应。又如:新闻报道时不连线现场,可能会让受众感觉缺少现场感,从而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一连线现场,又可能破坏了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再如:新闻报道时只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加评论,可能会让受众感到新闻品种的单调和缺少引导;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加以评论,又可能造成"妄加评论",造成新的单调和引导无效。  相似文献   

13.
彭扬 《今传媒》2014,(6):57-58
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当下新闻报道中人文主义关怀缺失的现象,新闻报道不应该只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而更多的是应该为受众传达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在信息社会,新闻事件发生后便会即刻通过各种不同媒介心态传递给受众,在对事件客观报道的基础上,新闻报道更应体现出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在一个新闻报道中如果只为用热点来博眼球,不考虑当事人的情绪以及对社会情绪的影响,那么新闻报道也就丧失了原本该有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艾臻 《新闻通讯》2014,(5):50-52
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本质是传统纸媒的新闻采编力量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相结合。媒体融合要求传统报业的新闻报道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变革:善于在网络上开展新闻传播、善于使用数字技术采写新闻、善于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善于与受众开展密切的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多媒体新闻、数据新闻、博客新闻、公民新闻、聚合互动新闻、“群体外包”式报道。这预示着媒体融合将促使新闻报道形式出现以下的创新发展趋势:从运用事实报道到运用数据报道,从报社专属报道到受众参与报道,从媒体立场报道到个人立场报道,从图文并茂报道到多媒全息报道。  相似文献   

15.
公正、客观、准确是新闻报道基本准则,而实际操作中,各个媒体不同的意识形态,往往会构成不同的新闻图式.新闻记者通过新闻图式按照主流论调来撰写报道,间接塑造了受众对客观事实的理解,进而达到其报道目的.同时,新闻制造者可以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观点、态度等通过新闻文本传递给读者.那么,看似价值无涉的新闻文本是怎样潜移默化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呢?本文试图通过话语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释新闻文本背后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16.
政法新闻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关,在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受众对于政法新闻有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文献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从和谐社会对政法新闻报道的要求、政法新闻"民生化"的必要性、如何将政法新闻"民生化"这三方面阐述要做好、做大、做强政法新闻,更好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要让政法报道更加接近民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有眼光的企业家,在上世纪90年代即纷纷导入CS策略(顾客满意策略),运用于日常的企业经营管理之中,争夺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得了显著成效。观照我国新闻媒体经营与管理,也不缺乏使受众满意的观念与行为.但缺少的是将CS作为整体经营的新闻理念。新闻报道策划是对新闻发现、主题提炼、材料选择、写作艺术、版面安排的全过程,进行精心的谋划和周密的安排。通过新闻报道策划,可以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掘和延伸新闻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而CS战略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从顾客的角度和观点来分析消费者需求,从产品开发、制造、销售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及时跟踪研究顾客的消费心理,最大限度地赢得顾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传播的把关人理论在1950年被学者怀特引入新闻研究领域.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er)模式。怀特主要观点是针对新闻报道的控制力量而青的。这个理论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播媒介也不能使每一个事件都能够做到及时、准确、详尽的报道,其中有很多的新闻事实.在某些媒体看来是不适合于报道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中存在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新闻诽谤即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新闻侮辱即新闻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①具体形式主要有:新闻事实完全失实、凭空捏造;采访时只听取一家之言、未对情况进行核实而造成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相似文献   

20.
实现平衡不等于展现对立——论新闻客观性中的报道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在新闻报道中做到平衡是新闻从业者的准则之一,也是保持新闻客观、公正的重要手段。如果新闻只呈现利益一方的观点,或者只对利益一方进行报道,就会使新闻报道片面化,误导受众的试听,损害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正如《新闻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