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发挥想象,把高度概括凝练的诗歌语言转换成生动形象的散文语言,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使他们深入感受了诗中意境,丰富了情感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2.
青春的诗行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首抑扬顿挫的歌。时而深沉,时而高亢,让人时而欢喜,时而忧伤。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倘若你无心驾驶,风浪会将这艘小船掀翻。让你饱尝,海水的苦涩。  相似文献   

3.
隐喻产生于事物之间的结构对比,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则体现为语词不合常理的并置。不合常理的语词并置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动力,语词替代使隐喻的话语呈现出新的意义与惊奇的美学效果。隐喻语词张力的消失其是走向日常语言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英汉语语言体系(特别是语音特征)的不同决定了英汉语言语并置方面的不同,特别是语音并置中的押韵有所不同,汉语多是元音押韵。而英语则主要以辅音和辅音群押韵为特色。汉语里还包含了特有的词汇并置——仿词和语法及语义并置——对偶。  相似文献   

5.
关于语汇体系构拟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温端政先生"语"和"语汇"的概念为基础,逐一分析、甄别有争议的语汇各子类的特征,确定其身份,从而形成构拟语汇体系新的思路:即依据语体色彩标准,将语汇体系的外延首先划分为口语体语汇和书面语体语汇,口语体语汇包括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口语习用语;书面语体语汇包括成语和格言.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就语汇的分类和造词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主张首先应该将语汇分为大众语汇和非大众语汇,而不是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语汇学主要研究的是大众语汇,这样可避免同义词研究过程中所遭遇的尴尬。还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考虑,提出需要开展对基本语素和基本熟语研究及研究设想。关于造词法问题,主张区分"造词"和"语汇成员形成"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否定把外来词语和缩略语纳入造词法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8.
并置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学生当中“汉化”英语现象还是相当严重。其中最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词汇的搭配情况掌握不够。本文以并置理论为依托,从语法并置、词汇并置以及语义并置三个不同的角度剖析并置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在并置理论指导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天性讲究形式美,诗一旦依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了相应恰当的诗行形式,就会具有建行视像美。由于中文和英文语言的差异,中英文诗歌呈现的诗行视像美也不尽相同。从常规诗歌和象形诗歌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英诗歌视像美的呈现,认为理想的诗行视像美能升华诗歌内涵,达到"形神合一"的效果,从而充分展现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诗意德育是弥补知性德育的不足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正确认识其基本内涵与理论根据,是进行诗意德育理论研究的起点和实践操作的基础。在工具理性的视阈,德育成为社会规则教化的同义语,丧失了应有的诗意魅力。从实践美学的角度审视,德育的诗意实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人的社会化与社会的向善化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化。所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建构诗意德育,就是要从本体论的高度尊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采用有魅力的言说方式,让德育富有生命的质感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诗歌由于分行摆布而形成了独特的外观样式。作为现代诗歌最基本的形式单位,诗歌的行既是诗歌诉诸听觉的时间单位,也是诉诸视觉的空间单位与诉诸心灵的意义单位。现代诗歌“留空”、“提行”与“分节”的技法运用,应该基于对诗歌行列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2.
梳理了新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整个概貌,重点考察了早期的白话自由诗到现代格律诗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尤其是以宗白华、李思纯等为代表的对新诗音乐美与自然音节的重视,为以后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白话自由诗和现代格律诗论侧重对新诗形式方面的探讨,而以穆木天为代表的“纯诗”理论则对诗歌的内容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询1917-1927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已经崛起,并开始形式多元化的格局,以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造与诗歌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晚唐体"     
"晚唐体"是沿用已久却没有明确内涵的一个诗学和文学史概念,通过对其历史渊源与界定的梳理和辨析,可以发现,虽然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比较随意,但是"晚唐体"概念本身还是有一定的明确指向,即以姚贾诗风为核心但其范围又略大于姚贾诗派的诗歌风格,其具体内涵则表现为"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工巧精致"、"长于五律"、"清雅有味"五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曾莹  杨向荣 《天中学刊》2003,18(3):81-85
“陌生化”意为“使之陌生”。它通过对日常语言及前在的文学语言和文本经验的偏离与违背,从而创造出一种与前在经验不同的符号经验。它具有一种质的规定性:取消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前在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学情现状,依托信息平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的主要任务。本文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现状,结合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经验,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应打造“获得感、中心感、仪式感、释放感、罪恶感”。  相似文献   

16.
“终日言”与“未尝言”,“有言”与“无言”,形成一种巨大的语言张力,中国诗性文论的语言观在此张力中生成。在儒家,是“慎乎辞”与“非文辞不为功”的联缀;在道家,是“忘言”与“与之言”的契合;在佛禅,则是“终日言”之后对“未尝言”的妙悟。  相似文献   

17.
"诗性逻辑"是维柯《新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分析维柯的"诗性逻辑"中的内在"逻辑",认为早期人类社会所具有的诗性智慧是诗性逻辑的起点,诗性思维是诗性逻辑的演绎方式,而诗性逻辑的价值旨向则是探寻人类社会各民族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8.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引发了广大师生的热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贬兼具。诗人借古典语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具有古典美的现代诗歌情境,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品"语言",鉴赏作品语言的形式美;思"意象",感悟作品语言的意境美;况"诗味",体悟作品思想的哲理美。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立体化解读,读者能够开掘出既"贴近"文本语言又"超越"文本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笔下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之一。纵观林黛玉的一生,不论是体态神貌、举止言行,还是吟诗作赋、赏花弄月,无不体现出诗人的气质,焕发出诗性的光芒。诗性之美,才是她的美之为美的根源。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论述林黛玉的诗化人生:首先,从林黛玉的待人处世等外在表现来看;其次,从林黛玉写的大量诗作中体现出的诗美来看;再次,从曹雪芹塑造这样一位诗化人物所寄托的审美追求来看。由此得出结论:林黛玉的诗化人生其实是曹雪芹诗美理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鉴于明朝人学唐诗只学到其腔调形式,一味模仿,没有真实感情,因此提倡“神韵”,写作者对景物的艺术美和真感受,这比模仿形式好得多。但这只能聊备诗中之一格,不能写大的题材和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