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哲学传统,中西方悲剧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西方悲剧相比,中国悲剧的美学特色主要表现在:悲剧冲突的伦理性、悲剧人物的平凡性、悲剧结局的中和性和审美效果的教化性这四个方面。以《窦娥冤》为范本,文章分析了中国悲剧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从而总结出中国悲剧的民族特色,也足见中西悲剧各有各自的民族性烙印,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谈悲剧人物     
吴松山  侯丽 《现代语文》2007,(12):97-98
悲剧是一种重要的戏剧艺术形式,以悲剧性的戏剧矛盾冲突为特征,其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悲剧人物形成的根源正是体现着某种历史的必然要求的实践活动遭受到暂时的挫折,悲剧人物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是悲剧人物本身所体现的悲剧性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3.
郝二涛 《文教资料》2011,(33):10-11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在悲剧人物、悲剧性格、悲剧冲突、悲剧情感、悲剧价值等方面与西方古典悲剧迥异。作者将《赵氏孤儿》与西方古典悲剧做对比.发现它所体现出的美学特色是以中和思想为基础的精神压抑的宣泄,以及对苦难现实的理想化表达。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冲突型"悲剧的代表,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具有与古希腊悲剧相同的特征,即在两种力量的冲突中显现人物的高贵品质,给观众以道德方面的感染与净化。但"赵氏孤儿"故事中的两种冲突力量在《史记》中就明确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赵氏孤儿》杂剧中这种区分更演化为一种忠臣与奸臣的对立冲突。这样的冲突结构带给观众的悲剧体验,除了对正面人物崇高品质的崇敬,更多的是对罪大恶极的反面人物的仇恨,而且"仇恨"往往压倒"崇敬",因此中国此类悲剧必导向复仇结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对悲剧作了科学界定。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人物与环境、人物性格内部的冲突是新与旧两个阶级、新与新的邪恶势力冲突的反映;邓肯的悲剧是旧的历史合理性毁灭的悲剧。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对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生活作了最充分的审美反映,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肯定性和否定性本质,富于审美性,是艺术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悲剧的有无一直是中外戏剧界关注的焦点,也存在许多争论。文章认为中国存在古典悲剧和悲剧理论,并从古典悲剧的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结局三个方面简要论述其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悲剧的精神实质是积极的,有它的乐观色彩。当然并非所有的悲剧都有乐观性,但悲剧冲突的必然性预示着美必将战胜恶的乐观前景。悲剧的审美效果是积极乐观的,中国悲剧比西方悲剧更富有乐观色彩。  相似文献   

10.
悲剧的精神实质是积极的 ,有它的乐观色彩。当然并非所有的悲剧都有乐观性 ,但悲剧冲突的必然性预示着美必将战胜恶的乐观前景。悲剧的审美效果是积极乐观的 ,中国悲剧比西方悲剧更富有乐观色彩。  相似文献   

11.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杰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悲剧作品.它把西方话剧史中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以及社会悲剧的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资产阶级性的封建家庭的悲剧,与此联系剧中还描写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的凄惨命运,反映了二十年代中国都市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伪善、冷酷和它们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本文从剧中儿个主要人物的悲剧人生进行分析,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和它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2.
在继承、借鉴和吸纳古希腊悲剧文化传统的同时,奥尼尔又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和发展悲剧艺术,多视角地揭示现代生活的悲剧性,从而赋予现代西方悲剧以新的内涵和审美意蕴.在悲剧人物方面,奥尼尔突破了古希腊悲剧人物中的神或王公贵族,而塑造了众多平凡普通小人物;在悲剧主题方面,突破了古希腊单一的宿命模式,而以人与自身本能情欲的悲剧冲突,人与机器、物质、金钱和清教上帝的悲剧冲突等为悲剧创作的主题系列;在题材方面,突破古希腊悲剧的局限,而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题材,如航海、妇女问题、种族歧视等;在悲剧艺术手法方面,则采用音响效果、象征手法和表现主义手法等揭示现代人的心路历程和悲剧性.  相似文献   

13.
孙创业 《华章》2007,(8):84
中西方悲剧,因其内在文化底蕴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西方的悲剧表现为"悲壮",中国的悲剧表现为"悲苦".西方的悲剧人物更具个人主体性意志与思辨色彩,而中国的悲剧人物则更多地不自觉地去实践仁义道德,维护现有秩序.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西悲剧具有不同的审美个性,所以同为复仇母题的《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在悲剧冲突性质、人物塑造手法、主人公社会地位和结局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旨趣。但这些不同并不能作为评判悲剧优劣的标准,更不能作为衡量剧本是否是悲剧的标尺。实际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造就了彼此不同的悲剧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与客观的分析,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在悲剧冲突中审视人性与个性,揭示出在悲剧的剧烈冲突中升华出的雄浑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6.
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原因:它不仅表现了冲突与毁灭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悲剧的本质是通过语言的表达、动作的模仿,使怜悯与恐惧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即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莎士比亚通过他的悲剧作品来表达他对生命的深思。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与想象。没有想象,莎士比亚就写不出那脍炙人口的著名独白。在悲剧欣赏过程中,我们不仅沉浸在主人公的悲情中,表达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而且从中受到鼓舞,增强斗志。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的神经症心理表现了基于人的主体性与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理性冲突上的审美现代化本质,即两种现代性相互冲突的危机所造成的人的主体心理结构和功能的病态和畸变。  相似文献   

17.
中西悲剧毁灭都是正义战胜邪恶,这就是美。只不过这种美,中西悲剧的表现各自不同而已。中国悲剧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则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悲剧观念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从西方引进来的美学范畴,它有复杂深刻的内涵,悲剧、悲剧性、悲剧意识都是它的基本概念,而悲剧意识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审美品格。中国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充满了对自然的抗争和复杂的社会斗争,具有产生悲剧意识的文化基础。但是中国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儒道又有强烈的消解作用,使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悲剧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西悲剧具有不同的审美个性,所以同为复仇母题的《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在悲剧冲突性质、人物塑造手法、主人公社会地位和结局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旨趣。但这些不同并不能作为评判悲剧优劣的标准,更不能作为衡量剧本是否是悲剧的标尺。实际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造就了彼此不同的悲剧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0.
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的《王书》中的“四大悲剧”,自始至终充溢着忧郁的情绪,笼罩着悲壮的气氛,表现了崇高的情态,体现了强烈的悲剧精神。尤其是“苏赫拉布的悲剧”,无论从题材,人物,还是情节,冲突等诸多方面无不符合西方所谓“悲剧原则”,呈现出典型的“悲剧模式”。然而,东方世界观决定了东方悲剧意识的独特性,诗人对“终极和谐”的追求,形成了东西方悲剧在审美理想上的巨大差异,这也许就是造成西方文学理论界的所谓“东方无悲剧”的误解的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