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正在成为制约现代水利人才培养的瓶颈。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环境复杂、成本高,以及部分实验不可及等难题。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意义及前景。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内容,为水利类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具有现代水利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持续发展,计算机、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5G、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快速融合,智慧水利已成为水利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智慧水利是在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产生的相关先进理念,高新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等建设阶段及运行、维护、管理等运维阶段的创新应用。然而,国内现有水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仍以服务"工程水利"为主,对智慧水利建设的支撑明显不足。针对智慧水利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现有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智慧水利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的可行思路与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水利类专业院校主要培养水利工程通用的基本技能与专业能力,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于不断加速的工程领域现代化持续发展而言,就必须培育适应新时期建设行业的水利类创新人才。BIM技术目前在多个领域广泛使用,但在水利行业应用缓慢,在相关的大部分高校也未开设有关的课程。作为新疆地区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新疆农业大学重视并不断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信息化教学,一直在探索BIM技术与专业充分融合的方法与培养BIM技术复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文章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形成了一套BIM技术应用与教学框架,可为同类专业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新颁布的新工科专业改革19个项目群中“土木、建筑、水利、海洋类”的主要部分。如何将当下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技术与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结合,培养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仍需深入探索与实践,在新工科背景下从根源上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仍然是困扰工程教育发展的难题,任重而道远。以面向社会产业需求和科技发展方向为导向,从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协同创新共享平台建设及毕业设计新方式等多个环节展开讨论,将先进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入本科创新人才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的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保障。课题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强调实践创新三个方面研究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条件。测控与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作为人才培养思路,将创意、创新、创业有机融合,按照兴趣引入、实践融合、拓展提高的构建思路,积极探索平台软硬件资源建设方法,在硬件资源、人才培养体系模式、指导教师团队以及学生社团培育等方面进行整体筹划、系统建设,经过3年多的建设实践,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对我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加强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大力度开展学科竞赛、加强产学研培养创新人才平台建设等创新型人才培养办法。教学实践证明、构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湖北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着重从一所全国水利行业示范高职院校如何秉承水利行业精神与内涵、全力弘扬水文化,构建以水为中心的实践育人体系入手,从创新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实践育人机制,丰富实践育人成果,创新实践育人新历程,培养文明中国、文明湖北的生力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级水利水电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遵循"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建设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现代水利特色的水资源与水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由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3大模块构成,下设水文预报与水利计算、水库与水电站调度、水环境模拟与保护、水资源调配和水灾害事件应急应对等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高校水利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机器人技术涉及机械、电子、软件及控制等多个学科,是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研究能力的理想平台。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种优质机电实验教学资源,搭建起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构建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协同创新人力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11.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及其建设的特点是工程规模巨大、投资多、建设工期长.此外,影响建设的不确定因素也特别多,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合理配置建设资金,对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投资效益意义重大.本文对水利经济效益风险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水利经济效益风险评价的几种行之有效的实用模型,因而,这对探讨水利水电项目经济风险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推动产学研结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从办学实际出发,推进产学研结合,通过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提供锻炼平台和机会,使学生专业素养与思想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应用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216-219
按照服务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优化整合校内外水利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资源,创建了农业院校特色的水利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了学科交叉、科教融合、课创一体、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心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和专业建设、教师队伍科教水平提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校内外服务和交流辐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了省级水利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利类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现状,结合新工科背景下水利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要求,从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创新教育的实际出发,构建了水利类专业创新教育的知识层、训练层和应用层"三层级"课程体系,探索"四位一体"的创新教育经费筹措办法,解决了当前背景下创新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章研究成果可为水利类及其他工科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进行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质量标准以及工作过程分析研究,提出了水利类专业"三顶岗、两交替"生产主导型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经过3年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岗位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连年提高."三顶岗、两交替"生产主导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水利职业教育是水利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水利产业升级对水利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福建水利职业教育将水利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相融合,从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开展水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7.
水利工程学院是我院主要二级学院之一,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先后为国家培养多个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13000余名。现设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城市水利、安全技术管理和工程监理(水利水电工程方向)5个专业,在校学生3100多  相似文献   

18.
河海大学环境相关专业具有鲜明的水环境特色。为实现适应性、创新性、实践性环境类人才培养目标,以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建设为契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类对化学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包括构建了适应水利院校环境专业类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丰富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化学实验内涵;更新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实验方法与手段。通过改革与实践,增强了环境专业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背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思路与目标、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内容与成果和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特色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期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政府联合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资源共享,多赢发展.文章从跨学科研究的“大学科观”的角度来探讨协同创新科研平台建设,针对协同创新的跨学科基础、平台团队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学科发展和协同创新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