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活动是人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它是实现人和客观世界相互关系——审美关系的桥梁,如果没有具体的审美活动,也就不会形成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这就很有必要对审美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进而揭示美是怎样在审美活动中发生、实现的。然而当我们着手分析、解剖审美活动时,就会发现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相当完整的系统,有着特殊的内部建构及心理活动规律。笔者在吸收审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就审美活动的内部建构及心理活动过程分析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审美活动的内部建构分析(一)审美对象。任何客观事物只有与人…  相似文献   

2.
所谓“美”就是“美感”,是同审美活动相联系的一种情感,它是所客观事物的美的体验,是人们审美观点的具体表现,而美感能力即审美能力,它是指审美心理籍以活动一种能力,由于审美并不单指静观美,从广义讲也包括创造美,因此,审美创造办亦可包括在审美能力中。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然设计审美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物的和谐。那么在以实践为基础对设计审美价值进行判断时,要明确设计审美价值是在客观事物功利价值的基础上产生,并取决于客体本身的客观属性和主体实践活动与需要。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这其中,人的主观情感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美”就是“美感”,是同审美活动相联系的一种情感。它是对客观事物的美的体验 ,是人们审美观点的具体表现。而美感能力即审美能力 ,它是指审美心理籍以活动一种能力。由于审美并不单指静观美 ,从广义讲也包括创造美。因此 ,审美创造力亦可包括在审美能力中。在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史上 ,鲁迅先生王国维、蔡元培之后竭力宣传并身体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他一生写过论述美育的文章近百篇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不遗余力地从事大量艺术审美启蒙教育活动。在“美术之目的与致用”一节中 ,鲁迅认为真正的审美教育 ,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也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什么是审美情趣呢?《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 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它既不是感性认识,也不是理性认识。它是人类(主体)对世界(客体)的一种特殊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是一种有意识的一体化。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  相似文献   

6.
审美地掌握世界,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法,要求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作出审美的评断,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读者是构成图书馆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的主体,而图书馆则是客体,审美活动的对象。图书馆美学就是通过对图书馆建筑、环境、人际关系(工作人员同读者)的美学特征的研究,从而在图书馆的审美创造活动中,塑造图书馆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7.
一人的审美实践,主要是感情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审美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它是把审美对象当作审美者某种心态的表现物,是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对审美对象进行取舍、建构乃至重组。这样,审美主体的“内在的尺度”,不仅仅是一种感知,而且还是审美经验、情绪、兴趣、理想等的综合,并利用这个“综合”来满足审美者的需要,从而构成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审美价值关系。也正如苏联美  相似文献   

8.
《风景谈》一文包含的美学观点唐明哲一、美为人而存在美是一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离开了人,就没有审美的主体;离开了人,审美客体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沙漠驼铃”画面中,作者从观看《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引出猩猩峡外的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  相似文献   

9.
陈田 《华章》2012,(12)
“美”既不能是客体性实体,也不能是主体性实体,被人们当作美的审美价值、审美属性都只是一般事物在审美关系中的表现.审美对象也不是美,而是审美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审美主体的意识对美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在赋予客观事物以意蕴的同时,也在与事物的对接中达到了真正的实在.在这个双向体验的过程中,主客体在双向逆反的建构中融合走向美.  相似文献   

10.
美育与教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的简称。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它是“美学方面的教育”(《反杜林论》第327页)。人类要按美的法则改造客观世界,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美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感受、理解、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它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也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美的本质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解放以来,我国美学界进行过热烈的争论。但至今也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下面介绍几个主要观点。第一种意见,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人的一种观念和意识。我国当代的美学家吕荧就是主观论派的代表。他认为美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中的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提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首先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在音乐欣赏中激发学生审美的再造性想像与创造性想像,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以审美为核心”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中的再造性想像与创造性想像?再造性想像是主体(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表象。创造性想像则不仅是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且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  相似文献   

12.
现代条件下,对美的向往正促使人类在自身活动的各个领域以无限的热忱追求丰富多样的审美价值。审美的意义是深刻的、广泛的,而对于人类认识真理、探索真理的巨大启迪则是审美的意义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从美的本质来看,美与真并不是一回事,但美和真从不是相互脱离的,更不是彼此对立的。真是美的内容的主要构成基础,美是对真的包容与质的升华,事物之为美必须是对真的超越。正是真与美的这种交融性决定了审美活动所包含的潜在的、但却是巨大的认识真理和发现真理的功能。一切审美活动都会不断地积聚起人的心理能力,促进其  相似文献   

13.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集聚着人类的审美心理。评判美也有很多标准,其中评判形式的审美标准被称为形式美法则。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能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对美都有着特别的感情,我们时刻在欣赏它,乃至不断地追求它。可以说,缺少了美,生活将黯然失色。然而,任何美的事物都需要赋予情感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美是主观的和谐统一。”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美与审美情感的辩证统一关系。就其内容来说,美是客观的,但如果离开了人的主观因素,即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美的事物虽然存在,也终将失去其应有的社会价值。而这种审美情感,对于以育人为天职的教师来说,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体会之一。本文就英语教师的审美情感对课堂教学的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它是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精神消费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这种消费方式和价值关系的形成根源于“自然的人化”。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使主、客体双方造成了同步双向的“自然人化”,而且都是在主体的感觉和心灵中完成的。审美就是以“主体自然人化”的结果为纽带实现主、客体的相通融合,从而使主体获得精神消费需要的满足感即美感的活动。“美”就是主体因获得了美感而对消费对象作出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6.
学习审美论——兼论减轻学习负担的内在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对人类学习与审美活动的分析,指出学习是一种审美活动,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审美机制,学习主体具有天然的趋美冲动。所以,应让“美”来引导学习,并为教育“立法”;确立教育的功能是“对学习的帮助”,而且是恰如其分的帮助。这样,学习主体才能愉快而高效地学习。  相似文献   

17.
相比较“美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审美”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唯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走出审美迷宫》一书在审美原因的阐释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它撇开了传统的美学问题,从审美意识是如何起源的这个问题人手,把性动力作为美学研究的起点,认为人类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活动都是在性的推动下进行的,而美学研究的目的则是审美对人类的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曾说:“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价 值。“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既不是人的心灵或意识,可随意创造的,但也不是可以离开人类社会的生活,当成一种物质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它是人类在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的劳动过程中,逐渐客观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美必须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探求。当然,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他们的探求常常体现在日常的细小的劳动中,所以,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常常渗透在日常劳动中,日常劳动教育也渗透着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对象     
古人认为,美就是味、滋味、意味,其主要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将我们通常分离开来加以研究的美、美感、审美对象连成了一体;并且,味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晶,它既不是客体本身,又不是主体本身。只有在审美活动中,相对于审美主体,才出现了审美对象;相对于审美对象,才出现了审美主体。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审美对象具有“现量”性(当下生成性)、感应性、虚化性。  相似文献   

20.
这里说的“初感”,或称“第一感受”,指审美活动中主体最先获得的直觉性感受。这种“初感”虽然朦胧,却发于至诚,得之幽微,常有真知灼见的胚芽,因而总为世人所珍视。这里,我们借它来指称人类对审美特性的初期感受和认识。在这种整体性的直觉型思维中,包孕着对审美活动特性的单纯而直接的感悟,因此,对这种“初感”的再思,有助于对审美活动特性的把握。 美学应当把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关系”来考察。 正是“关系”,才体现了人类活动的主体性。美感,是人类的这种特殊的肯定和享受方式的体现,是主体与对象在特定的对应和关联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审美活动的特性又集中地表现于美感的特性。拙作《审美关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