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本第 18页 :“193 0年 ,红军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应为 :193 0年 ,以红四军为主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到 193 2年 2月 ,赣南、闽西这两块根据地贯通起来 ,发展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庞长仙  相似文献   

2.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下创建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整个中国民主革命中起了重大作用。本文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作一简略叙述。一、红四军下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是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开始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以赣南、闽西两大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心而组成的。因此,应从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率领红  相似文献   

3.
<正> 赣南闽西是中国客家人的聚集区,20世纪30年代客家山歌在这个地区极为盛行,在革命战争年代里,起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本文仅就30年代客家山歌的繁荣及其原因与影响,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给客家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赋于客家山歌新的内容,使之焕发出革命的风采,客家山歌的创作,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30年代创作的客家山歌数量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客家人创作了成千  相似文献   

4.
赣南闽西既是中国客家人的最大聚集地区 ,又是全国最大的一块苏维埃革命区域 ;文章从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 ,展示了赣南闽西客家人对中央苏维埃革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表现了客家人在现代客家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闽西是个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領导下,二十多年来红旗不倒,坚持革命斗争,有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事迹,为我们历史教学結合乡土教材进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极其生动和丰富的资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地区在党和毛主席亲自领导下建立了紅色政权,創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斗爭的一个缩影。在高中中国现代史教学中,当讲到“中国紅色政权的建立”一章时,结合闽西的革命斗爭史实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正> 当今海内外客家学研究界,一般都视今广东梅州地区为客家人的聚居区与集散地,并以梅县语音为客家话的代表。这无疑是不无道理的。但笔者以为,这反映的只是近现代客家的实际,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代表的是明清以后的情况;设若追根溯源,在客家史上,客家人的最早聚居区与集散地不在粤北,也不在闽西,而是在赣南,是由赣南而闽西,而粤东北,最后稳定于赣、闽、粤边三角地区的。  相似文献   

7.
<正> 赣南客家形成于第二次汉族大迁徙(唐末到宋代),赣南客话亦在此时形成。在第三次汉族大迁徙中(宋末到明初),赣南、闽西一带的客家继续向南迁徙,到达广东东部和北部,使得广东东部和北部成为客家聚居的地区。广东东部的梅县是纯客住县之一,梅县话一向被当作客家方言的代表。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赣南客话与梅县话既保持着较大的内部一致性,又有一些不同的特点。赣南的寻乌县是客家方言比较集中的县  相似文献   

8.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史,过去隐而不彰.本文从理学与赣南客地的最初因缘、闽学在福建客家地区的传播、阳明心学在赣闽粤边客地的传播三个方面表而出之.认为周敦颐与二程在赣南的活动对理学的创立具有奠基作用;闽学先驱杨时、罗从彦及朱子追随者在闽西客家地区的努力使闽学在闽西得到及时和广泛的传播;明中叶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对于安定湘赣闽粤边区社会、促进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起到特殊作用,他倡导的阳明新学因而大行于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促使部分士人由理学改宗心学,使陆王心学在客地骎骎乎与程朱理学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9.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赣南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 ,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发生于赣南的文化事象都应视作客家文化。与闽西、粤东相比 ,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  相似文献   

10.
论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系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而这一历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显示出地域性的特点。赣南闽西边区是唐末五代接受北来客家先民的第一站 ;客家民系于北宋时期酝酿、发育成长于赣闽边区 ,而于南宋时期成熟于更为广袤的赣闽粤三角区。随着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 ,赣南又成为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地。因此 ,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中 ,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客家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十分丰富,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兴国山歌、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闽西汉剧与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等5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客家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深深蕴藏着客家族群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是客家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客家非物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赣南闽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客家精神的影响,客家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创建了手工业和商业合作社,私营工商业经济也一直长盛不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支援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艾儒略、刘迪我、聂仲迁等耶稣会士,先后在客家原乡闽西(汀州)、赣南(赣州)开堂布教,使之发展成为西方耶稣会在中国内地传布天主教的重要基地之一,从而为今日客家原乡社会和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九二九年春,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率领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并于一九三一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标志着苏维埃红色政权的日益巩固与发展。为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的势力赶出中国去,以夺取革命的全胜,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苏区人民开展了苏区的各项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5.
在赣南、闽西和粤东这三个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中,赣南尽管以其众多的客家人口及保留完整的客家文化,被誉为了解客家、体验客家的最理想的基地,但在社会范围之内,它显然受到了一定的冷落,以至于在一般公众心目中,但凡言及客家,必称闽粤。这就使得赣南客家人在相当程度上“失语”,从而造成赣州这一目前国内最大的客家聚居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6.
<正>七十多年前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并于1931年11月成立了以江西瑞金为首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政权建设探索,取得了大批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其中中华苏维埃地区轰轰烈烈的体育事业(下称苏区体育)就是“革命战争文化的奇葩”.因此,苏区体育是中华民族最具革命意义的传统体育,最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本土体育,理应得到当今体育学研究者的重视.江西赣南师范学院的曾飙教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文化的底蕴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根基,这可以从客家民系的形成以及诸如方言、礼俗、戏剧等客家文化事象中得到印证。闽西汉剧是清中叶在闽西客家祖地孕育形成的客家人酷爱的地方戏剧,在此,从闽西汉剧的形成、闽西汉剧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以及闽西汉剧演绎客家人的中原情节等方面分析中原文化在客家地区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宁化石壁地处赣南闽西交界之要冲,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历史上客家先民最重要的聚居地与再迁出发地,见证了客家形成的全过程,因而是客家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地域性标志。客家文化应由"前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和"后客家文化"三部分组成。作为"客家祖地",石壁集中体现了"前客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漂泊中的宗法文化、家族文化、血缘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文化客家"论者否认血缘文化在客家形成过程中之重要作用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并结合实地考察,以闽西地区客家民间武术为研究对象,对闽西地区客家民间武术文化传承背景进行调研,为推动闽西地区客家民间武术文化传承及其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有着独特的文化体系;作为客家人已经习惯了的精神向度和价值取向,客家文化浸润了闽西客家文学;闽西客家文学自两宋出现萌芽到20世纪的逐步成熟,经历了从民间到殿堂的发展过程;自觉清醒的客家意识,成为20世纪闽西客家文学创作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