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导致我国城镇化建设所需的技术人才匮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职业教育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步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以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应该树立服务于城镇化建设的理念,从办学模式、师资力量以及专业设置等方面提升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14,(4):107-108
新型城镇化是新的历史阶段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主要强调以人为本。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转变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培训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双重身份,是育人与人力资本投资高度耦合的"共同体"。从发展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挖掘职业教育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以重庆这一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背景,总结职业教育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力求将其内生动力转化为推动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共生发展的"加速器",将其外在模式打造成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论述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基于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嵌入理论,构建了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概念框架模型,并分别从职业嵌入、社区嵌入和组织嵌入三个层面探讨了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理论路径,同时,提出了江西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5.
《中国职工教育》2014,(16):111-112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与过去的"大城市群理论"而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在未来较长的时期是我国经济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应当在其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教育与培训任务,提出职业教育在这项工作应当具备七项功能,并对如何发挥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功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农民工市民化。但作为市民化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服务于他们的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和自身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旺,导致其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总体偏低,影响其市民化进程,进而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为此,必须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三个层面,寻求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路径,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新型城镇化基础增强,非农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城镇化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城镇环境质量提高,卫生状况明显好转。但是,城镇化未能与工业化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协同;城镇化进程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对称;第二、三次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呈现扩大趋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比重;增强城市的异质性,加快城市圈建设,努力形成新城镇集群;积极扶持壮大县城,着力建设重点小城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制度,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都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它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以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职业教育要想获得新发展,必须依托城镇化发展需求,做好统筹规划,调整职业院校战略发展方向,在专业设置上实现与产业结构的对接,加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提升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以统筹城乡一体化为发展模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弊端,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新手段。它要求必须提高农民现代化水平、提升农民职业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对此,必须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把握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重新调整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加大构建多层次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训体系,推进学员、学校、企业"三位一体"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三农"水平、缓解农村劳动力供需结构矛盾,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提高农民的市民化水平,还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城镇经济发展的活力。目前,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育方法、质量评价等方面背离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探索一条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目的是提高新城镇的人口和产业集聚规模、转变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实施教育扶贫,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文章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结构的互动关系和政府在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采取的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取向是:在专业结构调整上要适应新城镇建设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特点;在布局结构调整上,大城市应向新型城镇疏散富余的职业教育资源,吸纳新城镇建设所需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形态结构调整上,要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种职业教育需求形式。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和现代职业教育在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功能,但以"户籍"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财政体系,导致职业教育财政资源分配与产业集聚和职业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空间错位。未来应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新机制。可利用信息化提供的技术管理手段,创建职业教育转移支付与学生流动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使职业教育的学费减免和学生资助经费能够跨地域"可携带"、跨年份"可结余",同时加强对人口流入地职业院校的绩效考核,构建职业院校全面而严密的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的过程是人口聚集的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的过程,农民工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来源,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而现阶段农民工职业教育落后的状况直接困扰着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通过分析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发现,农民工观念落后、人力资本投资意识薄弱、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当前培训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是影响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对当前困境研究的基础上,应从广泛树立农民工职业教育理念、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方面出发,对新城镇化时期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路径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还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所在!"2016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如是说。我国将继续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大释放内需潜力。服务国家战略,职业教育努力发挥自身作用。2015年8月,教育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协议》,决定在甘肃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这是第12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探索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展中,职业教育可以有何作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和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两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希望通过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是个人职业发展和城镇化的双重需要,职业教育可以为职业转换提供服务,职业转换结果受职业转换能力、职业转换意愿、职业转换认知、社会环境、个人特征五大因素影响.文章根据五大影响因素及体现点,认为可以从重视职业教育在服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深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深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终生教育需求、将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职业转换结果等四方面路径作为衡量职业教育成效的关键指标,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向上职业转换,通过职业转换实现城镇化及经济、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促进"新市民"、"新型职业农民"等的培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以及办学方式和办学内容的规范化形态,文章从办学体制、办学内容、办学方式、保障制度四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培育"新市民"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和培育"留守农民"(包括"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界定,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是一个综合性很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职业教育则是"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型城镇化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职业教育应从办学模式、专业结构、教育布局、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职业教育课程实施以"对话"与"建构"为价值诉求,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资源的建设,重审课程内容;形成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共同体,搭建实践平台;采用自中而上的课程实施策略,超越课程方案本身;呼吁政府激励与管制角色的归位,提供有效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