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县市报总编辑要超越思想误区,这是当好县市报总编辑、办好县市报的一个重要前提。误区之一:“要把县市报办得广大读者都叫好不容易,能把县市报办得‘头头’满意就行了。”笔者就曾经在某新闻业务刊物上看  相似文献   

2.
受客观因素制约,县市区域报记者平时采访的新闻事件大多比较平常,要出彩并不容易。如何在“平常”中见“新奇”,是县市区域报记者采访时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它要求记者善于尝试多种新闻采集渠道,围绕“新闻母体”多角度观察,从细枝末节中找出新闻点。  相似文献   

3.
王世枚 《军事记者》2003,(11):64-64
大框框与小框框有一个故事:一歌星要在某市举办演唱会,该市某报派出一名记者去采访,不料记者空手而归,领导问其原因,他抱怨道:“那名歌星被人谋杀,演唱会被迫取消。”领导一听勃然大怒:“歌星被人谋杀不是更好的新闻吗?”这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但却给新闻工作者以启示和教育。在此,笔者想引用“大框框”和“小框框”的概念进一步说明。“小框框”就是记者事先获得的采访线索,“大框框”就是新闻记者发现和挖掘一切新闻事件的观念。显而易见,这名记者采访时只带着小框框,而没有带大框框,因而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报道新闻的机会。小框框之外有新…  相似文献   

4.
毋庸置疑,县市报总编辑首要的是应具备政治家素质。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总编辑的企业家素质也愈来愈显其重要。为什么现在我们县市报的经济宣传老是不能尽如人意呢?编辑、记者,尤其是总编辑缺乏企业家的商品意识、市场观念,不了解经济,不熟悉经济,恐怕是重要原因。这就要求县市报总编辑学会以企业家的眼  相似文献   

5.
县(市)报、台的记者,很少发生抢新闻的现象,原因是新闻机构少、记者少,这也滋长了某种惰性。但是,有时遇到国家和省级领导人来当地视察,或某种高规格会议在县召开,大报、台记者便蜂涌而至,本县记者往往有小巫见大巫之感,难以插手,眼看着重要新闻在本县发生而无法及时传播;而有时上级新闻单位一时没有派出记者,又将新闻的遗漏。我认为,县报记者的这种“惰”性应克服,也应  相似文献   

6.
《新闻实践》2009,(8):4-7
7月10日.由新闻实践杂志主办、义乌商报承办的"2009年县市区域报发展论坛"在浙江义乌市举行,来自浙江、江苏等地的县市氏域报社长、总编辑与《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记者》杂志等专家学者,就国际金融危机下县市区域报的机遇和挑战开展了热烈的研讨.  相似文献   

7.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古人对超越某种境界的描述。“记者换位看湘鄂”不仅对两省经济工作思路进行了一次“换位看”,而且对新闻业务也是一次新的体验。两省两报记者迥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彼此各有长处。应当说,各自都有创新,都比原来惯常的新闻写作方式有所突破。两报记者在这次活动中都认识到了,适应“三贴近”要求必须努力做到主动创新新闻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三、思维转换——运用好十个方法新闻采写中的创造性,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关键是不能将一种方法、方式变成模式、框框,而是要举一反三,推平出巧、推陈出新,不断更新观念,创造新的方式、方法,这才是创造的内涵。为此,应注意运用这样十个方法:即‘政变反加减,扩缩代联搬”;依此十字进行创造性思维,拓宽新闻创新的空间。l、改。传统观念是历史形成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往往对一些陈词老调相沿成习。这就需要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自觉地致力于打破框框,赋予新闻以新的活力。如何改?改一字而立意新,变一意而主题新。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与大报相比,县市报在客观上存在一种优势,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县市报的地理接近性所决定的。但是,对这种客观条件造成的优势,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和充分地运用,县市报就会像水中的浮瓢,与丰富多采的实际生活和基层的广大群众还是贴近不起来,也就会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怎样改变这种“浮瓢现象”,真正发挥县市报“三贴近”的优势?去年9月至12月,本报开展了一次“来自基层的新闻”竞赛,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为  相似文献   

10.
与大报相比,县市报在客观上存在一种优势,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县市报的地理接近性所决定的。但是,对这种客观条件造成的优势,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和充分地运用,县市报就会像水中的浮瓢,与丰富多采的实际生活和基层的广大群众还是贴近不起来,也就会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怎样改变这种“浮瓢现象”,真正发挥县市报“三贴近”的优势?去年9月至12月,本报开展了一次“来自基层的新闻”竞赛,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为  相似文献   

11.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报纸已迈进读图时代,新闻摄影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当今,如果没有新闻图片的报纸,至少不能称作一份完整的报纸;如果不能使用照相机的文字记者,至少不能称作一个全面的报纸记者。因此,采写文字新闻和拍摄图片新闻,是现代报纸记者应该掌握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文字记者在新闻摄影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新闻竞争,从城市走向县市。在一些县市,由于印刷技术和发行工具的落后,偏远乡镇当天下午甚至第二天才能看到县市日报,可是远在百里乃至数百里之外的省地市党报和晚报。都市报,却能赶在县市报之前送到读者手中,对发生在县市的新闻,一个电话,都市报和晚报的记者会驾车赶来采访,电视台的记者甚至会连夜拍摄,抢在县市报之前就见了报或出现在荧屏上。由于颇丰的广告收入,都市报和晚报的报价压得非常低——花五角钱就能买到印刷精美的十几个版甚至几十个版的报纸,而县市报四个版也是这个价。所以,用不着多动员,一些大报的发行量在县…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的最重要原则包括:公正、客观、真实、及时。而如何做到客观、公正地去对采访现场进行介绍和报道,是我们新闻人必须研究的问题。而中立性态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中立是我们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我们的新闻现场、受访人员、观众三个元素的连接中,保证记者自身的中立性才能制作出中立性强的新闻报道,不会把记者个人的情感带入到新闻中,保证我们的新闻一定是客观的。特别是民生新闻需要重视这个问题,新闻的各因素非常的复杂,而社会需要民生类节目或新闻很亲民才会有观众去关注,这就给我们想要保持中立的记者制造出了很多困难。针对社会、记者本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中立性丧失的问题,本文据此问题对记者如何保持中立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会议新闻是企业报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报办报观念的更新和新闻报道改革的深入,企业报的会议报道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但是,目前企业报在会议报道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记者不愿写、编辑不愿发、受众不愿看会议新闻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此看,改进会议报道仍是企业报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上运作比较成功的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种“超稳定”状态,这在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实力的无可超越,实际上却潜伏着危机。如何超越自我,顺时顺势而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呢?最根本的办法是:创新。先说说新闻创新。新闻怎么创新?核心是深层次的新闻观念的创新。我们目前的新闻观念在一些方面还不够开放。以图片的使用和拍摄为例,两翼齐飞的观念提出几年了,一度也做得不错,但在得到业内的认可后,反而止步不前了。表现在版面上,琐碎的、可有可无的图片还时时出现,独创的、有风格的东西比过去少了,路子越走越窄了,这种状况该深刻反思了。创新有目的性,也有过程性。从过程来看,创新有起点而没有终点。要能够使每一个人的创新欲望不断地持续下去,使创新的动力不竭,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创新的层次,就应当建立起一种科学有效的创新保证体系。该体系应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一是评价体系,包括对创新主体与客体的评价。要使新闻创新从观念和理论层面进入实践层面,就要充分发挥编辑记者的积极性,形成共同的创新目标和创新行为,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这就需要对创新主体进行激励性和导向性的评价。创新客体,也就是创新的成果,可以是标题、导语、报道、版面,某种风格等。对其评价体系,需...  相似文献   

16.
县市报如何跃上新台阶,走向二十一世纪?多年的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强化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管理意识,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一、强化市场意识,视读者为上帝,开发自费征订群体,牢固占领本地市场。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报纸是办给群众看的、读者看的,办得好不好,要看群众爱不爱看,读者喜欢不喜欢。广大读者的需要是我们办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县市报,其市场定位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视读者为上帝,一切围绕读者转。 新闻贵在创新。县市报人办报观念创新就是“换脑汤”…  相似文献   

17.
清人龚自珍有句诗叫做“不拘一格降人材”,新闻作为信息,它是客观事物新近变动的反映。事物是不断运动着的,我们只是对一个事物的相对的瞬间的反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状态,新闻写作就不能拘于一格,不能搞个框框,什么东西都框到里面去,这样是写不好的,要因事制宜。事物是什么状况,就反映什么状况。特别是消息的写作,惯用“倒宝塔”形式,由导语、背景、结论三大块组成。这种形式的产生是电报出现之后。一些通讯社,记者在外地采访,用电报往回发稿,电报往往容易中断,稿子也中断了。有时为了抢发新闻,就把新闻的几要素提到面前。发稿时,电报即使中断,前面导语包含的内容也可以发表。这种形式是传播技术不发达,不完善时期的产物。可是,一直到现在,人们还不敢突破这个框框。一些目击新闻,本来生动活泼,也要去套导语、背景、结论三大块的写作形式。一条活蹦乱跳的鱼,硬要装到一个不大的盒子里,就像小学生填空一样,读者不爱看,有时看个标题就完了。所以,要设法打破这个框框,特别是目击新闻。像体育新闻《邹振先惊人一跳》。文章很短,写得生动活泼,它也没有什么导语。还有篇通讯,是写无锡一个纺织厂的党委书记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记者把这位书记和青年的对话记录下来,写成通讯,为通讯写作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评论,过去的评论、社论长篇大论,面面俱到,四平八稳。项南同志写了一篇100多字的社论,内容是写有关反贪污问题的,这就是一种创新。评全国好新闻,强调创新,记者采访不要带框框,根据事实,该怎么写,就怎么写。我的看法,框框要破,但新闻规律必须遵循。  相似文献   

18.
一张报纸要吸引读者、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 县市报更是如此.在各路大报压境,五花八门的小报满天飞的情势下,县市报要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着力追求个性特色,以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县市报报道普遍存在着一般化的问题,缺乏个性、缺少特色的报道充斥版面.县市报报道一般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看,传统的“正统”观念,还是社会上不少人衡量县市报的一把尺子.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同志把报纸作为文件的载体,采用违背新闻规律的手段干预新闻报道.从报社内部来分析,造成报道一般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思维方式简单化、公式化.在家想点子、出门找例子;领导讲话强调什么,就到下面去找什么、“概念十例子”,依样画葫芦.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报道一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报道角度单一,不顾新闻价值而单从工作角度着眼的报道比比皆是.第三,采编队伍素质不高.第四,采编人员作风不深人.那么,县市报报道要克服一般化,凸现自己的个性特色,该从哪里人手呢?第一,围绕社会热点,精心策划组织战役性报道,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冲击波.县市报小,但小报也可造大势.在一段时间里,围绕某一社会问题,集中版面,集中力量,全方位、多侧面地开展战役性报道,可使报纸宣传有声有  相似文献   

19.
面对高校这座新闻富矿,校报记者要想成功地挖掘其中的新闻资源,并借助社会媒体让学校的人与事广为人知,就必须具有相应的社会视角。在媒介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在校报记者肩负学校对外宣传重任的今天,社会视角对校报记者来讲,就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大报不能没有评论,县市小报同样也如此。但是,县市报的评论与大报评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有不同,正如县市报的新闻与大报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不同一样。县市报的特点,一是“小”,版面小,容量小;二是“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三是“低”,即大多数读者文化层次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