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可以改变新闻素材形态并提升其价值,同时可以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受众。报人怎样抓住创新机会,如何创新,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跨进WTO的门槛,许多清醒有为的报人感到喜忧参半。WTO在带给我们机遇的同时,带来的更多是挑战和考验。底子薄、人才欠缺、经济实力严重不足的县市报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如何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大潮中处变不惊,经受住挑战与压力,是我们每一位县市报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谈些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县市报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中国入世虽没有对传统传媒业开放作出承诺,但我们发现许多相关产业的开放将对县市报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机遇一:经营成本有望下降。报业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张姬  康铁 《新闻传播》2004,(11):37-39
报纸重视编辑功能,激发编辑的创新意识,是报纸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一种必然选择。过去,我们一直讳言报纸的商品属性,往往过于看重报纸的宣传功能,而很少顾及报纸的生存问题,或没有把报纸自身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产业门类来发展。正因如此,有人把编辑功能作用的发挥,仅仅局限在把握“办报导向”上,忽略办报观念、报纸编排、新闻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创新,编辑的创新意识因而受到局限。所以解决编辑的创新意识问题,应引起报人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3)
梁启超、于右任、李大钊、史量才是近代不同立场办报之人("报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撰写的报刊发刊词分别表征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报人、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无产阶级报人、商业报(大众报)人的身份认同。这些身份认同体现于他们对于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法制和新闻道德的认识上。这些认同呈现为两种不同状态:报人的政治职业认同状态和新闻职业认同状态。两类身份认同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中国近代报人身份认同的如下历史事实:或直接或间接追求办报的政治或经济目的促生了认同的不同种类;新闻职业认同强调的是抗拒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因为商业报刊遵循新闻规律办事,所以商业报人在身份认同方面更趋专业化,更符合职业报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5.
陈东 《新闻实践》2008,(2):10-12
分众化趋势、传媒格局变化、传播方式变化,对传统媒体的主流、主导、主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生存还是毁灭,主流旗帜到底还能打多久,未来怎么样、现在怎么办”等问题,不仅值得每一个报人深思,更需要我们勇于探索:根据新闻宣传创新的要求,金华日报社将今年工作的主题定为“创业创新提升融合”。  相似文献   

6.
党报改革是一个大课题,我们即要坚持党报的性质,坚持正确导向,把握大局的原则,又要强化党报新闻宣传的读者观念,努力实践“三满意”,长期以来,一些传统形式已经演变成系列套式,我们很多采编人员难以从这些套式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如会议报道的套式,经济活动报道的套式,各个时期报道的套式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套式抹杀了事物的新闻性和特殊性,而新颖性和特殊性恰恰是新闻的生命,因此,作为党报报人,我们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办报理念,把改革新闻写作形式作为报纸改革的切入点,突破传统新闻写作方式,思维方式,倡导新闻写作创新。  相似文献   

7.
政治上的风险,政策上的风险,新闻纪律上的风险,如同礁石,如同冰山,如果我们漫不经心,不注意规避,一旦偏离航向,很可能造成一张报纸沉沦。能否规避诸多风险,是摆在我们报人面前严峻而现实的问题。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可以冷静地思索这方面的问题,尽管话题有些沉重。  相似文献   

8.
小报误入黄色陷阱!这绝非夸大其辞、危言耸听,而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尽管用“黄色新闻”手法操作的是一部分报人,尽管误入“黄色新闻”陷阱的是个别小报,但这个苗头这种现象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刘庆鹰 《新闻窗》2011,(5):13-14
干正书兄是我的老战友,我们曾经共事30个年头。正书第一是报人,第二是文人,在报人中有文人的底蕴,在文人中有报人的气质,这两面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个性独具的多面手的正书。《行走报林》是贵州人民出版社刚出版的正书的著述,正书的政绩、业绩以及他的新闻功底、写作天赋相对集中地显现在这本37万余字的文集里。  相似文献   

10.
张可 《新闻窗》2014,(4):22-23
在都市类报纸日益成为主流媒体的今天,如何走出一条“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众报纸路线,即拥有自己的主流受众,赢得市场认可,同时又能很好完成党和政府的宣传任务,不失主流,这是所有都市类报人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位老报人说导语是炼出来的。这句话意味深长,入木三分。导语虽寥寥数语,却浓缩着整篇新闻作品的精华,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千锤百炼,炼出了其中的磁性,使整篇新闻作品生动感人,好看耐读。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写作实践,浅叙一下对导语的写作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2.
报人出身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写的浩瀚的报刊政论,尤其是我国革命导师毛泽东所撰写的为数众多的新闻评论作品,总是令人百读不厌,耐人咀嚼,回味无穷。一些庄重严肃的政治性论题,在他们笔下顿时显得情趣盎然,寓庄于谐,谈笑风生,毫无枯燥乏味之感。内中“奥秘”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因素是跟他们擅长机智幽默的说理艺术分不开的。由此,为了增强新闻的说理魅力,进一步发挥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中独特的导向功能,实在有必要重视并强化说理的幽默效应,让我们的新闻评论多一点幽默情趣。   幽默是战斗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报道越来越及时、新闻版面越来越扩张的同时,副刊在新闻的高速公路上,被挤入人行道的状况时有发生。曾经在2003年,一些著名的报人就已经意识到,并深入探讨过副刊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大多数人认为。副刊尴尬状况的出现,并不主要缘于人们对副刊需求的降低,而是因为副刊的老面孔已经不再适应于新的读者需求。可以说,副刊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副刊的创新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副刊的创新应该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杨玉辰 《军事记者》2004,(12):46-46
《羊城晚报》的老报人、名新闻言论作家微音(真名许实)同志离我们而去了.他留给我们的数千篇“街谈巷议”和其他章,连同他的“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的战斗精神,都已成为我们新闻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余望 《中国编辑》2006,(3):49-51
成舍我(1898-1991),原名勋,又名平,湖南湘乡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成舍我一生献身于报业,刨办了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形成了所谓的“世界”报系,还创办了民生报、立报。等著名报纸,是民国时期四大报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报纸的性质是决定版面风格的前提,报人队伍是形成版面风格的关键,报社的物质条件是体现版面风格的基础。在前提确定之后,报人在形成报纸版面风格上具有主观能动性。高素质的报人不但能在日复一日的出版过程中,根据报社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体现报纸既定的版面风格,而且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读者阅读兴趣的变化、报社物质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版面风格。风格的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的统一:没有继承,便形成不了风格;没有创新,便不能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突破,正在进行--办报过程中应该正视的若干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克远 《青年记者》2004,(10):25-27
办报最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什么?是与时俱进,是以不断变化的办报理念和手段、不断变化的报纸形式和内容,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报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家竞相创新,传统的办报理念正在被突破,对此我们报人所能做的,是正视并顺应这种潮流。变化一:报纸封面由要闻版变为要目版。新理念:先卖掉“面子”,再卖掉“里子”。按传统的办报方式,报纸封面总  相似文献   

18.
在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长治日报社紧密结合本社实际,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切实以“三贴近”为突破口,引导大家学习创新,做与时俱进的报人,当好喉舌,做守土有责的报人,爱报敬业,做德艺双馨的报人,遵纪守法,做从严律己的报人,自觉改进作风、端正文风、树立良好社风,使报社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9.
粤港一代报人杨奇最近出版的著作《粤港飞鸿踏雪泥》.以其厚重的历史感和多棱面的表述手法紧紧吸引并深深地撼动我们。这本书是十分珍贵的新闻史料.它并非白纸黑字,而是杨奇以毕生的艰苦实践,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办报轨迹。  相似文献   

20.
无论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需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快速变化的受众需求以及掌握新兴技术方面带来的挑战,因此,报纸差异化——尤其是同城报纸差异化的进程就更应该加快。为了没有一张相同的报纸,我们的报人正朝着这一方向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