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自清代以来一些涉及、描写同性恋的小说文本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同性恋的部分成因。陈森《品花宝鉴》在客观上揭示出童年接受的女性化教育和单性环境对男性同性恋者性取向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同性(男性)之间产生性吸引的可能性;现代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显示出社会制度、文化环境是女性走向同性恋道路的主要原因;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的描述带有女权主义意味,女性同性恋不仅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同性恋意识觉醒的产物;白先勇与王小波的相关小说则揭示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同性恋性取向形成的影响;铁凝的《玫瑰门》提及"特殊经历"这一同性恋成因。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可分为弱势男性群体、西方男性群体、特殊时期男性群体以及同性恋群体。这些男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非理想。从时代环境角度以及女性个体心理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一类型人物形象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在性别和异域文化的双重压迫中产生了必须将男性弱化的心理需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2007,(24)
卫生部2006年通报的艾滋病流行现状显示:在我国,吸毒和性传播以及经既往采供血途径传播并存,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呈上升趋势,符合国际上艾滋病传播的规律;艾滋病群体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对男性同性恋人群  相似文献   

4.
同性恋问题是一个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同性恋群体社会干预体系十分必要。本文在对同性恋心理效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同性恋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构建同性恋群体社会干预体系的可行性建议,期望能够促进同性恋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各高校校园中都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敏感、自卑,害怕被嘲笑,只因他们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性取向。高校大学生的同性恋群体虽占总人数比例小但却应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等的外部压力,也面临着不能暴露真实性取向的内在心理压力。于是,各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从当代高校存在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状况、强化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重要性及寻找有效途径以加强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三个方面出发,浅谈高校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大学生为主的知识青年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伴随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加大,多样文化在思想领域上碰撞,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在我国尤其在以学生为主的群体中广泛传播,其主体大学生中同性恋性取向的人群日益增大,卫生部公布数据同性恋约占我国总人口的4.23%。针对大学生群体共发放1000份问卷,显示大学生同性恋所占比例约为4.7%。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在面对各种同性恋负面信息,网络媒体的异化宣传,以及身边人求新求异的心理,大学生的思想尤其值得关注,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对少数群体的关爱,疏导,让大学生同性恋更好健全发展自己的人格,养成优良品格,更好面对人生和各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对于那时中国盛行的男性同性恋的看法,反映了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西方人对同性恋的敌意来源于<圣经>,中国的儒家经典并没有谈到同性恋问题,王阳明的心学对这一时期男性同性恋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男性同性恋作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人看来,司空见惯,不算什么大事,而西方人却对其做了详细的记录.西方人对中国社会观察之深刻,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8.
同性恋在当今中国社会已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一些相关案例的发生使法律显得无所适从。通过对同性恋现象的介绍和分析揭示出对同性恋这个群体进行立法保护和规制的必要性。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同性恋立法时机尚未完全成熟,在这种情况下适用零星的立法模式,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徐军 《教师》2015,(17)
在大学生中,同性恋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高校中为数不多,但交往十分活跃,性交往较为频繁.对于同性恋问题的心理咨询还处在研究中,研究其性生理和性心理对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加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校园里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卑,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担心被鄙视、嘲讽、甚至是人身攻击,因为他们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性取向。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内在状况,并从大学生心理辅导视野出发阐述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探索针对这一现象改善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日"同性恋被精神病案"持续引发关注,尽管我国从2001年就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中排出,但同性恋群体往往因社会排斥而生存状况堪忧。在我国切实充分保护同性恋者权益是繁荣人权事业、建设和谐社会、展现大国风采的必备因素。本文从首例"同性恋矫正案"出发,立足我国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和问题,从人权保护的角度提出建议,希望为促进同性恋者人权保护的正当合法权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同性恋现象存在于历史发展中,是以异性恋为主体构成社会的边缘群体.由于没有受到类似西方的宗教影响,中国同性恋在历史上并未遭受“恐同运动”等极其严重的歧视和迫害,但中国的同性群体也面临着身份认同、心理健康等生存困境,是什么特殊因素造成了中国同性群体生活的苦恼.本文从传统中国的伦理道德视角出发,试图发现造成同性群体道德困境的原因及其道德出路.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戏剧家托尼·库什纳的《天使在美国——关于国家主题的同性恋幻想曲》集中描述了五个男同性恋者的生活,但其意义超出了同性恋主题,再现了少数群体在美国的身份危机。本文运用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论述的对艾滋病的污名化的概念、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关于宗教对教徒的规训的论述、以及他的酷儿理论中对于异性恋霸权的挑战来探讨戏剧中艾滋病患者的身份危机、宗教信徒的身份危机、同性恋的身份危机。在此之上探讨库什纳对于多重危机的解决办法,从同性恋走向酷儿,有意识地建立文化身份;从个体走向群体,在公共空间上提出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4.
《柳州师专学报》2017,(4):60-64
同性恋现象在中国自古而有。明清时期,受性别倒错的审美追求和时代异端的婚恋模式的影响,同性恋行为盛行,明清小说中对于同性恋现象的描写也颇丰。明清时期首次出现了关于同性恋的刑事立法条例;同性恋的法律条例萌芽于明朝,在清朝得到发展。中国对同性婚恋立法依然处于相对漠视的阶段,对明清时期同性恋法律条例的梳理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现代同性恋立法。  相似文献   

15.
同性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探索杨蓉译余炎校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男性体内存在一种“同性恋”基因。3年前《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汉默小组撰写的论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分子遗传学家汉默的观点令好些权威人士和宗教领袖议论纷纷。该文提出男性的同性恋情结可能部分取决于来自母亲的基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探讨了《断背山》的亚文化对影片的影响。首先,同性恋禁忌使两位男主人公的爱情成为一种未能实现的梦想,使此故事成为人类共同悲剧的缩影;其次,基于自恋而刻意营造的男同性恋影片一贯具有唯美风格;此外,对男性身体的展现更是独特的影像。  相似文献   

17.
陈波 《中国德育》2008,(4):73-75
同性恋(homosexuality)现象在我国早已存在,目前对这一名词的权威定义是《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同性恋者是一个有着显著的、持久的、唯一的受同性所吸引,对同性有性渴望和性反应,寻求同性性活动并从中得到性满足的人。”同性恋者根据其心理角色的不同,分为主动方或甲方(扮演男性角色)和被动方或乙方(扮演女性角色)两种,男同性恋又称“同志”(gay)或“飘飘”,女同性恋称“拉拉”(1esbian);病理学通常根据同性恋表现程度的不同,把同性恋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根据有无实质性同性性行为划分,又分为实质性的同性恋和有同性心理倾向但无同性行为的同性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的态度比较宽容、理解,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男作家对男性同性恋现象的书写。五四时期,女作家对女性同性恋的表现成为五四文学的一道特殊景观。作家多以对同性恋的描写作为批判社会的立足点,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对自然人性的公开表达。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现象的表现带有女权主义意昧。男作家王小波的《似水柔情》则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同性恋作了理性探寻。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同性恋小说大致经历了由古典的编织传奇故事的写法到描述伤心的精神流浪旅程再到"新感官"书写的三个阶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王一博 《林区教学》2015,(4):114-115
同性恋自古以来便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也在不断变化。同性恋群体的绝对数量是庞大的,在高校中也存在着数量不容忽视的同性恋大学生,而大学这一阶段正是年轻人探索自我、适应社会的一个过渡与关键期。很多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同性恋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不良,他们备受压力、害怕暴露自己,存在着自我认同不良以及自我封闭甚至自杀倾向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高校对于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应该加强科学客观的性知识宣传,为同性恋大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创造包容、理性、科学的校园氛围,以期增强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发展,互联网广泛普及,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同性恋这一现象的被关注度和被社会承认度似乎达到了顶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同性恋者尝试着表露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并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大学生同性恋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强大的内外压力,因此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案例,分析大学生同性恋的主要原因,并对辅导员在处理此类案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