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法律不断健全,但保险法的法律条例存在的一些问题却没有明确规定,促使遗嘱变更保险受益人问题备受争议,使实际中遗嘱变更保险受益人的一些问题不能很好解决,甚至与投保人最初购买保险的初衷相违背。因此,本文从加强保险立法,结合被保险人的具体情况,明确遗嘱变更保险受益人的方式、法律效力等方面探讨,从而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保险受益权的设定与变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上保险受益人是由指定和法定两种方式产生的.对于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后是否有权变更,我国采取直接主义,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变更受益人并书面通知保险人,投保人变更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本文在论述保险受益权设立与变更的一般规则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保险实务中在保险受益人的设立与变更方面存在的五个特殊问题,并提...  相似文献   

3.
遗嘱信托作为一种现代财产管理制度,具有独特的功能,正逐渐引起我国的重视。在英美法系,遗嘱信托制度早于合同制度受到衡平法院的承认,它注重的是委托人意愿的反映,注重遗嘱信托财产的转移和确定的受益人,其核心始终围绕在为受益人的利益去管理遗嘱信托财产处理遗嘱信托事务。大陆法系在从英美法系引进遗嘱信托制度时,注重的是怎样从传统民法中解释遗嘱信托这一特殊制度,但始终因为遗嘱信托的异质性而无法实现理想的融合。明晰遗嘱信托制度的法律构造对于遗嘱信托关系的形成与遗嘱信托行为的成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人身保险合同中,受益人是保险合同利益的最终受益人,在理论和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关于受益人的概念、受益人的资格、受益人的指定和变更、受益人受益权的丧失等问题在我国现行《保险法》中的规定虽然对以前的《保险法》进行了修改,但是仍有一些让人不易理解之处,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法律思考,旨在减少相关法律纠纷。  相似文献   

5.
1.个人信托释义所谓个人信托,即是指委托人(指自然人)为财产规划的目的,将其财产权移转予受托人,使受托人依信托契约的本旨为受益人作出服务。目前,个人信托业务的发源地英国主要有:财产管理;执行遗嘱;管理遗产;财务咨询四类业务,包括对个人财产在管理、运用、投资和纳税等方面的咨询。  相似文献   

6.
摘要:“中华遗嘱库”的成立及成功运行体现了遗嘱管理的制度化需求,同时反映了我国《继承法》增设密封遗嘱的需要。“中华遗嘱库”可以作为我国建立遗嘱管理制度的跳板,但在未来应当设立专门的同时具有遗嘱公证与遗嘱管理职能的机构,并对被保管遗嘱的订立、保管人的义务与责任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7.
共同遗嘱是我国继承法上的立法空白,理论上与实践中均需要明确法律调整的态度与尺度。文章立足共同遗嘱调整中的关键问题,抓住共同遗嘱与遗嘱自由的关系这一核心,提出了共同遗嘱法律制度的框架、要点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论合立遗嘱     
合立遗嘱源于西欧德、法等国,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遗嘱人共同订立的同一份遗嘱,是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共同愿望,与一般遗嘱不一样,继承法应当承认其遗嘱效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有产者的增多,遗产方面的纠纷屡见不鲜.遗嘱执行人作为继承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成为律师业务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对于妥善地处理被继承人的遗产,平衡好各方利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国《继承法》中对律师作为遗嘱执行人的相关内容缺乏明确的规定,不利于实践中的具体操作.笔者旨在梳理遗嘱执行人产生方式的基础上,分析律师作为遗嘱执行人的法律地位以及与律师行业规范之间的协调等问题,加强律师作为遗嘱执行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及新兴载体的出现,因遗嘱形式问题及不同遗嘱形式之间效力问题引发的纠纷日渐增多,我国《继承法》关于遗嘱形式的规定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难以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我国宜参照其他国家的立法例,考量我国的实际情形,完善我国有关遗嘱形式的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11.
奇怪的遗嘱     
一个富有的律师拥有11辆古董汽车,每辆值5000美元.律师死时留下了一个奇怪的遗嘱.遗嘱说把他的11辆古董汽车分给他的三个儿子,把其  相似文献   

12.
论继承法中的共同遗嘱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继承法》对共同遗嘱没有明文规定,但实践中共同遗嘱一直存在,表现为实质意义上的共同遗嘱形式与形式意义上的共同遗嘱两类,只有实质意义上的共同遗嘱才具有法律意义。学术界对共同遗嘱存在不同的理解,究其原因就在于这种遗嘱本身利弊并存。因为共同遗嘱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建议实践中应据内容的差异选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遗嘱是用生命书写的语言,既包含对过去经验教训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寄托。同时,遗嘱也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文化。改革开放前,北洋时期一直被视为一个黑暗的时代,北洋政要长期被视为祸国殃民的卖国贼,其遗嘱自然无人问津。然北洋政要的遗嘱既有对过往的忏悔,也有对家国天下的寄托。解读北洋政要遗嘱中对家国天下的独特情怀,对于重新认识北洋人物及北洋历史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遗嘱。表现人的思想最高境界,是政治、经济制度及社会思潮、道德观念的反映;解读遗嘱,可以认识历史人物和社会发展规律。巴人有三个遗嘱。本文对遗嘱中的“政治问题”、印尼史的写作、出版问题,关于死后骨灰的鼾等问题作了解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每次卒读《读一位共产党员的遗嘱》(下称《读》),总在经受精神洗礼后自问:教材编辑怎么能认定《读》是读后感? 众所周知,体裁属于形式问题,而内容决定形式。《读》的体裁,只能由其内容来决定。因此,作者撰写的六个自然段,自然就是要探讨的焦点。请看: 一段,遗嘱的有关情况:1.关系:“远亲”。2.去世时间:“最近”。3.遗嘱的落实:“一切都是按遗嘱办的”。4.遗嘱的纸和字:“从练习本上撕下的纸”,笔迹“颤抖潦草”。  相似文献   

16.
论共同遗嘱     
我国《继承法》没有对共同遗嘱作明规定,但实践中共同遗嘱却大量存在,表现为形式意义上的共同遗嘱与实质意义上的共同遗嘱两类,而只有实质意义上的共同遗嘱才具法律意义。学术界对共同遗嘱有着不同的态度,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遗嘱本身利弊兼存。从我国继承法律制度发展方向以及民间实际做法的角度看,应以承认共同遗嘱法律效力为宜。由于共同遗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司法实践中应根据共同遗嘱的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遗嘱自由作为私法领域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原本无可厚非,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价值观、伦理观激烈冲撞,在尚未形成稳定的体系之前各种社会矛盾大量涌现.为此,该种理所当然的"自由"必须受到适当的限制.本文从遗嘱自由限制的历史起源,各国立法状况及对我国现行继承法缺陷的分析入手,阐述了遗嘱继承中引入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遗嘱漫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所说的遗嘱,是遗嘱人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处分自己个人的合法财产,并于其死亡后发生效力的单方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保险法》规定,保险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就人身保险利益主体而言,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到底谁应该具有保险利益,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建议将受益人纳入保险利益主体范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阐述了遗嘱的法律依据、遗嘱的有效形式、遗嘱和遗赠的区别,公证遗嘱的法律效力等。遗嘱是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处分其个人合法财产或者处理其他事务,并在其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法律行为。公证遗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规定的五种遗嘱形式之一,它是我国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当事人所立的遗嘱的行为进行严格审查,确定立遗嘱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遗嘱内容不违背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对遗嘱进行公证证明,出具法律文书,以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的一种遗嘱。遗嘱行为的直接法律依据为《继承法》第16条“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我国现行《继承法》是1985年4月10日颁布实施的,由于制定于计划经济时代,立法之初受到时代和立法技术的局限使得立法过于原则化,当时公民继承的遗产大多局限于消费资料,随着经济的发展,财产的内容更趋丰富,社会实践也更加复杂,《继承法》和我国有关继承的法律制度已日显落后,导致《继承法》中所涉及到的遗嘱相关问题也出现了法律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