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但我们认为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不是要我们一味迎合、迁就学生已有的运动兴趣,而是要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论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体育兴趣是学生积极从事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它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有多种。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需要让学生明确体育的意义,面临实际问题情境,知道学习结果,并运用表扬与批评,利用竞赛的作用,同时,要注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学生对运动产生了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体验到运动后的愉悦,从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进而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  相似文献   

4.
兴趣是人类认知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从事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也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即可以激发,又可以引导,更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所以通过体育教学来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乃至爱好,让  相似文献   

5.
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6.
季晓强 《体育世界》2011,(10):39-40
长期以来,在高中体育教学方面存在着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圈。下文具体分析了各种让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以及如何依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激发每一个不同个性的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的各种有效教学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7.
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把社会和学校向他们提出的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把已形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培养是激发的前提,而激发又能进一步加强已有的学习兴趣。很多教育措施往往兼有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两种作用,难以分开。  相似文献   

8.
<正>一、案例背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一些教师对此缺乏正确全面的理解,走上了极端,认为学生喜欢怎样就怎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于是出现了不少"放羊"式教学。他们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且可以充分发  相似文献   

9.
颜庆 《贵州体育科技》2004,(3):46-47,65
体育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参加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对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了兴趣才有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从而实现课的目标,达成健康体育的目的。本文就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一定的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体育运动学校的英语教师,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明确学习目的,与自己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体育学科正在走向世界,它与英语的联系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英语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学生们也已深切地认识体会到。学生们可以把自己学习  相似文献   

11.
<正>《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要求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勤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252-253
针对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多年体育教学的实际经验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体育课积极性,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探讨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体育学习兴趣是学习者对体育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它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他的认识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智力因素密切相连,也和支持学生体育学习的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直接相关,它贯穿于体育学习中的知识习得、技能掌握和身心发展之始终。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加强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把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的有效性和身体、心理的发展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一、发挥体育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体育学习兴趣的产生能…  相似文献   

14.
<正>一、教材激发(一)科学性即在教材安排上做到先后得当。例如学生在刚上课时思想和注意力比较集中,对学习新技术比较有利,因此把新授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为了使运动负荷的变化符合人体活动的规律,应将运动负荷较小的教材  相似文献   

15.
1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1.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虽然是统考科目,但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1.2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缺少科学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多数家长走入误区,认为孩子只要吃好睡好营养好就是健康,导致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日趋下降,营养过剩而体质差、运动机能差的孩子越来  相似文献   

16.
蓝昌福 《收藏界》2018,(8):66-66
众所周知,初中体育课既不影响学生的高考升学,也不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生活,根本不存在压力。所以只有学生本人感兴趣时,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初中体育课教学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欲望放在中心位置。至于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很规范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因为,有了兴趣和欲望,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去上好初中体育课,才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体育师友》2019,(5):40-41
低段学生课堂中的运动参与兴趣是否积极踊跃,直接决定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兴趣十分重要,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  相似文献   

18.
“听信号赛跑”游戏是中小学体育课加速跑练习的一种常见教学内容,能注重发展学生的快速反应和奔跑能力,是中小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一种游戏,但是经常用一种方法作此项游戏,往往使学生们感到单一枯燥,注意力分散,厌倦,纪律松弛,失去游戏的兴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能经常变换听信号姿势、改变练习方法、练习队形,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游戏的兴趣,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从而发展学生运动体能素质.  相似文献   

19.
胜光 《体育教学》2006,(4):49-50
体育新课程把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是因为学生对运动有了兴趣,才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兴趣-爱好-习惯-理想-发展”的递进关系最后达到的结果,也正是体育新课程追求的最终结果。然而,由于对体育新课程中学生运动兴趣的理解存在失误,对运动兴趣的功能、价值、内容等认识不明确,导致在体育新课程实践中对待学生运动兴趣仅停留在教学方法翻新,教学情景求“热闹”等表面现象上,出现了各种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运动兴趣是学生终身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的心理倾向。如果学生的运动兴趣浓厚,那么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只要教师针对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兴趣的因素,采取精心设计"导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优化教学方法、创建师生互动氛围和公平、合作、竞争的体育氛围等有效策略,就一定能不断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