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4年开始,全国高中课改正式启动。“千呼万唤始出来”,现在,她的面纱已被逐步揭开,一个全新的身影正向我们走来。对此,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迎接她的到来呢?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它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当然,物理学科也不例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至关重要!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等,实际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社会现实、生活现状等具体情况确定学习方式。各种学习方式并非完全割裂,而是互有交叉。在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中,人们正在提出、探讨着许多新的学习方式,那么,这其中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注意哪些问题呢?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不论哪种学习方式,以下五点都需要我们特别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3.
一、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特点新课程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无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实施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新课程标准的设计者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考虑了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结合我国教育的基本状况,提出了新课程高中物理的课程性质,即“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4.
高山 《物理教学探讨》2004,22(6):1-2,14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信心如何?他们如何看待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究竟是以讲授式为主还是以探究式为主?这些问题亟需了解和解决。为此,笔者对参加高中新课程培训的其中326位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在认识和熟记知识的时候.遗忘也就同时开始了.所以学过的知识不仅必须复习.还应及时复习。上好复习课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用“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概括复习的目的.但由于对“新”的理解不同,因此复习的方法和复习的效果也就迥然不同。有人认为“新”就是要有新内容.因此把高三复习的内容加到高一、高二,把普通物理的内容加到高三,从而人为地加大了学生学习中学物理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谓“物理”,就是通过“物”——物理实验引入物理概念,研究物理规律。就是要以“物”喻出“理”的本质,以“物”明了“理”的内涵,以“物”揭示“理”的真谛。因此,物理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得不重视发挥物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终身学习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省的高中学校尚未实质性地进行新课程实验,但随着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学生数的迅速增加,怎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衔接好初、高中的教学内容,怎样发挥实验区学生的优势、弥补他们的不足?这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首先,必须了解新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明确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其次,应当理清新、旧课程在知识内容上具体的增减及其要求的变化。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搞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很快就要全面实施,面对这新的挑战,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去应对呢?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着重从中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的调整、自身素质的加强等方面探讨怎样走进新课程。  相似文献   

10.
马琳 《四川教育》2002,(11):22-23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这就是说,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进而“乐学”、“爱学”,这需要我们自觉地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行为。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怎么“教”呢?一、树立课程意识,在材料和设计上求“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师生应该成为…  相似文献   

11.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验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反映了对数学课程的新认识,既受到欢迎,又在经历着挑战.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课标理念?真是说时容易做时难.本文根据新课程在广东的实验情况,阐述新课程在实验中的问题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课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社会系统的协调和教育系统的支撑才能进行。课改的核心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课改的实施者,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所以,在课改中教师承担着重要任务,是主要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其中教师职责的变化,是此次课改的重要变革之一。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教材。关键是要看到每一课的教育价值,灵活地根据《课程标准》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研活动要特别注重教师个人的思考和体验;课堂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反应。新的教学理念不再是简单…  相似文献   

13.
刘炳艳 《教育艺术》2003,(12):28-28,31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自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新课程就像一位遮着神秘面纱的少女,在众多观众的呼声中姗姗来迟。而对于具体实施教学的各位教师来说,新课程在头脑中也许是一个出现频率最高意义却并不清晰的词语。应该说关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素等,几乎每个教师都能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制订并于2003年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写道:“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在淡及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时也强调指出,“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高中历史教材新结构)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由此可知,  相似文献   

15.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及其处理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从2004年9月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展开,2005年又增加了江苏省.实验区的一线老师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思路,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造性地组织数学课堂教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获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呈现出许多新颖的教学方式,形成了积极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多样的学习方式,然而这毕竟是一次数学教育的变革,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会遇到各种阻力,在实验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思考和研究,从而使数学新课程的实验能够得到更好、更理性、更健康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实现新课改所预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已于2003年颁布,下面简单介绍《标准》的研制思路及框架。  相似文献   

17.
2003年5月正式颁布的《物理教学大纲》与1990年大纲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除增加了新的内容要求和降低部分传统内容的教学要求外,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指出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高中物理新课程方案试验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国家教育部决定在总结现有课程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 1997年秋季开始,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开展高中新课程试验,经过三年一轮试验,总结出经验,找出其不足,认真分析研究后进行修订,于 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十个省市进行第二轮课改试验。作为新课程方案第一轮试验的参与者,三年试验收获很多,下面结合修订后的教学大纲,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旨在抛砖引玉。   一、背景与现状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  相似文献   

20.
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性质,本在物理化定义及其起源的基础上,从跨化的角度对物理教学的化活动属性作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运用“准历史现象”法组织物理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