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为广西桂西壮族地区"埋蚂(虫另)"节的调查报告。对于埋蚂(虫另)节的祭祀礼仪、壮族的舞蹈、壮 族的传统游戏均作了重点式的介绍。文末并附有"壮族蚂(虫另)歌",详细述说蚂(虫另)的传奇事迹和悲惨遭遇。  相似文献   

2.
蚂拐节是广西东兰县壮族人民最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节日主要通过祭祀蚂拐来庆祝过去一年的和顺平安,整个蚂拐节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文化象征。文章对东兰县巴英村蚂拐节的起源由来、蚂拐节历史文化的象征和隐喻进行探索,结合巴英蚂拐节的现状,有针对性提出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蚂拐舞以蚂拐作为图腾崇拜,举行隆重祭祀行为的活动仅在广西出现。而人们对壮族舞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刘三姐的印象中,山歌甚于舞蹈,这种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正在慢慢消亡退色。为此,本文通过蚂拐舞的形成原因、舞蹈丰富内涵的研究,提出蚂拐舞是典型的壮族祭祀舞蹈表现形式;并从蚂拐舞的动律风格特征探究其训练价值。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蚂拐舞以蚂拐作为图腾崇拜,举行隆重祭祀行为的活动仅在广西出现.而人们对壮族舞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刘三姐的印象中,山歌甚于舞蹈,这种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正在慢慢消亡退色.为此,本文通过蚂拐舞的形成原因、舞蹈丰富内涵的研究,提出蚂拐舞是典型的壮族祭祀舞蹈表现形式;并从蚂拐舞的动律风格特征探究其训练价值.  相似文献   

5.
开心课堂     
蚂蚁和大象 蚂蚁和大象结婚不久,大象就死了,蚂蚊一边埋大象,一边痛哭:“亲爱的,你怎么这么早去了,我这辈子不干别的,就埋你了!”  相似文献   

6.
考查了生态对蚂蜴节的决定作用以及蚂[虫另]节、蚂[虫另]崇拜对生态的反映作用及表现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蚂[虫另]节所蕴含的生态精神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舞蹈《蚂柺》以壮族蚂柺舞文化为创作基础,通过模拟蚂柺的形态,使用大量高难度的跳跃技巧来展现蚂柺的灵活敏捷的特点,运用模拟象形的手法来表现人们快乐积极的生活状态,传达了崇尚生命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创作背景、结构安排、动作特点、表现手法四个方面来阐述该作品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8.
针对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的原则入手,根据民俗学、经济学、旅游学等有关理论构建评价模型,并且结合西部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苗族系列坡会群、壮族蚂蜴(虫字旁加另)节,云南傣族泼水节、白族三月街,贵州水族端节、苗族姊妹节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若干理论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壮族歌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这固然是由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点所决定,但同时也与“歌圩”这种传统风习的特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地从历史的角度,对壮族的这一传统歌节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壮族民俗舞蹈是在多民族文化碰撞下交融产生的,代表性的民族舞蹈有铜鼓舞、女巫舞、扁担舞、绣球舞、捞虾舞、师公舞、蚂拐舞等等。其文化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集体性、反映性与继承性、地域性、民族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1)“碧蚂一号”:碧蚂一号小麦是西北农学院用蚂蚱麦作母本、碧玉麦作父本杂交育成。杂育种工作开始于1942年,至1948年起在大荔、泾阳、武功,南郑等地作区域试验,并定名为碧蚂一号。1950年开始推广,1953年引入我省试  相似文献   

12.
韦力 《广西教育》2012,(44):19-20
“三月三,阳光明媚,我们去采枫叶。漫山遍野,寻寻觅觅,回家啦回家啦,回家春枫叶啦!”这是武鸣县太平镇庆乐小学(以下简称庆乐小学)自编的壮族歌谣《情满五色糯米饭》中的一节。充满灵气的童声唱出了壮族人的生活场景,也反映出壮民族文化的璀璨。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届壮族文化传承活动上,这首歌给现场的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粤北壮族有9万之众。其中聚居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境内的超过一半。这个县的壮族,除了太保、吉田等几个乡镇的壮族人不讲壮语外,永丰、福堂、小三江、上帅、加田等乡镇连同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族乡瑶族的近3千壮族人,均讲壮话和保留着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其中一个习惯,就是酷爱唱歌。他们说:“唱歌好呀唱歌好/唱歌解得万般愁/姑阿嫂/唱歌快活有快老。”他们“出门三步起歌声”,在田间耕耘,几曲低吟,协调了劳动节奏,增添了田园乐趣;在山间采樵,几声高吭,山鸣谷应,冲散了层层山岚,和应着松涛竹韵;在年宵节旦,聚众联歌,气氛热烈,喜气洋洋。  相似文献   

14.
"父亲"这个充满的刚之气的词,视乎很难和“脆弱”、“忧伤”、“抑郁”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产后抑郁症并非新妈蚂的“专利”,孩子出生后.父亲也可能患上“产后抑郁症”。  相似文献   

15.
关于壮族歌圩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壮族歌圩起源于壮族先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即“乐神”);另一种认为,壮族歌圩起源于壮族先民的“择偶”生活。本文笔者否定后一种看法,并对前一种看法的科学性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6.
讨厌蚂蚁     
万夭《x自)多蚂奴侯,我就到厨《ch田房捉《zhu动蚂奴。我把水灌(gudn)进蚂奴洞(d己ng),蚂奴叮将琅(Idng)狈《b色i)逃《t6o)拿(eudn)。有时侯,我用纸(zhn片(Pidn)绪(d0)住蚂奴洞,我想:没有空气,蚂奴肯(k色n)定(d}ng)决死. 一次,我见一只蚂奴不紧(j Tn)不慢(m己n)地从洞里大出来,就问它:“你的寿(s hou)命有多畏?”妈奴走一步(b的点一下头,又走一步扭《nio)一下屁(Pi)股《gu),将意地对我说:“两年.’,我担(ni动了它一下说:“淆你坯两年!”我也格意地笑了. 蚂奴有一十。优(Y 6u)点’,发现食物动成群结队地分享(xi6ng)大襄《c6n),吃不完就搬伯…  相似文献   

17.
sarah 《成长》2005,(11):12-13
六蚂,是他的网名。 六蚂是江西一个小城镇的人,问他为什么用这么个名字,他淡淡地说:“哦,我考过6次大学,蚂蟥似的。”大伙儿愣了愣没有反应过来。  相似文献   

18.
安全诉求:桂南“跳岭头”仪式文化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跳领头”是广西南部汉族、壮族人民在过岭头节时举行的主要仪式。经过长期的变迁与调适,它在清朝末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与当地人们的心理愿望和诉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人们对安全的诉求。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人类学看来,壮族文化与壮族机智人物故事存在着密切的互构关系。自然灾害与人因灾难构成的文化为机智人物故事提供重要背景。机智人物故事演绎了壮族文化的多个侧面,潜在叙事书写隐忍文化,“智斗”叙事描摹抗争文化,“大团圆”结局展现朴实、乐观品质。机智人物故事则丰富了壮族传统的幽默与“尚智”文化。  相似文献   

20.
谈壮歌的形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唱的成员。自古以来,壮族人民酷爱唱歌,常以歌代言;并且每年都有定期聚会唱歌赛歌的传统风习,这就是人们所共知的“歌圩”(壮语叫“窝坡”(okbo)、“龙垌”(roengzdongh)等等,各地称法不一)。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歌圩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这块土壤上产生的“歌仙刘三姐”,就足以说明了壮民族的这种善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