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沧州日报,偶见王凤玲一篇《追赶太阳的人》,开头这样写道:“你东奔西跑大半生,已经是一名女高级记者,而今年届花甲,孙儿绕膝,按说该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了,可你偏不。你说只为活而活的人,其价值不如一根针。”“你依然激情如火,壮心不已。你那和蔼的笑容里,依然透着对生活的挚爱,那浓眉下的双眸,依然闪烁着睿智的目光,那目光里依然藏不住你热爱事  相似文献   

2.
网络这东西     
我是个实在人,挺怕什幺“时空隧道”和“虚拟人生”,觉得那是大话.最起码不可思议,然而,随着一张张大网铺天盖地向你套来,你也就老老实实被人网络住了,怕也是他,不怕也是他,你是无法离开“时空隧道”与“虚拟社会”了,网络世界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现在好多号称“新新人类”的人,竟然天天活在“隧道”或“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据说还有滋有味,面对这些人和由这些人想成的“新型”社会,  相似文献   

3.
档案忆片     
生机 身为中国人,大概没有谁能与档案脱离干系的,不说从出生那天起,至少从你念书开始,就有人为你准备好了一个档案袋。这个档案袋,以后将不断加厚并陪随你辗转到你参加工作后的所有单位或户口所在地。虽然你本人压根儿也弄不清袋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世俗社会常会以衣帽取人,那只是表层面的“取人”标准;在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际意义上的“取人”标准,其实是以“人事档案”为准的。虽曾有一句一时为大象熟知的用语“重在表现”,但说穿了不过仅仅  相似文献   

4.
正花开一季,人活一世,乐天随缘,就会轻松自在。苦乐根源藏在心间,想开了自然微笑,看透了坚定放下。时光就在不轻易间从指间划过。生活简单安稳,单纯而平凡,用一支素笔记录下了岁月的足迹;一杯花茶品味了世间的滋味;一段时光追溯了抹不去的记忆,淡然一笑心静如水。心依然,情怀依然,心中那道美丽的风景,让人留恋、让人心醉,留下的是那绚丽,带走的是那回忆。潺潺生命之河,花开花谢……生命的河流里,因为有爱所以心动,因为懂得所以宽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家说:“人的心灵如一扇窗户,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环境,一个是心灵的窗里,一个是心灵的窗外。”心灵的窗里载满宁静、平和与安逸:心灵的窗外则充满压力、竞争和挑战。至于你处于窗里还是窗外,则取决于你的心态。在窗里呆得久了,会沉闷、烦躁。此时透过窗口看到外面的风景,好像格外新鲜、惊奇,有一种恨不得逃避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小应”大名叫应学良.人长得白白净净的,满脸书卷气,一看就知道是“舞弄墨”的。在团里,如果你连他都不认识.那真是孤陋寡闻。他可是在报纸频频露面的“兵记”哩!  相似文献   

7.
我们旅通讯员写稿有一怕:怕政治部主任张子俭审稿。他那“打破破罐纹(问)到底”式的“问”,常把你“问”到难堪的境地。“名列前茅”是第几?有一次,我采访了一次军体比赛,稿子写成后,送给主任审阅。张主任细细看过稿件,指着其中一句话问我:“‘其余4人也名列前茅’,这4个人都是第几名?”我解释说:“这次400米障碍和5公里越野比赛,他们6个人中有2人夺得第一名,2人夺得第3名,其余2人…”我看了看张主任那审视的目光,补充说,“全旅近百人参赛,‘其余2人’也都在20名之前”。张主任又问:“在前20名中,他们排第几?”我只好…  相似文献   

8.
2004年3月9日上午,五一路邮局像平常一样工作着,一位中年男子带着3个包裹大步流星地走进五一路邮局,对值班小姐说:“请寄挂号。”值班员目光扫过包裹收件人名字,突然触电般地站起来,问道:“你要寄给胡锦涛、温家宝、吴邦国?”中年人笑着说“没错。”值班员好奇的问:“那你是?”  相似文献   

9.
人生若寄的千古一叹,仿佛是对人生宿命的终极注脚。但如果把宿命论作为现世安稳的支柱,恐怕你我就只有活在自己与生俱来的生活轨道和环境中。只是论及此,众生能有几人会甘心?如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里常常重复的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  相似文献   

10.
“沃克哈德,你有女朋友吗?”“没有。”“你吸烟、喝酒吗?”“烟酒不沾。”“一不喝酒,二不吸烟,又没有女人,那你图什么?”“为了长寿。”“既不喝酒,又不吸烟,连女朋友都没有,活100岁又有什么意思?”哄笑声中,沃克哈德一本正经地说:“长寿,是为了新闻事业。”在常驻开罗的各国记者中,这段对话几乎无人不  相似文献   

11.
“真有你的,山杉!”1988年初春,在中国美术馆三楼展厅,“白山杉南极考察纪行摄影展”上,我们又见面了。见了面,我就想捶她一拳。又一想,都不小了,干嘛呀!于是学会了收敛。两三年,我们没见面了。这次我才发现,南极一趟,山杉依然是山杉:没有流曳的风韵,没有拂人的妩媚。有的,只是她之为她的独特的蕴藉:平实、纯朴,永远地给你一种年轻的动感,永远地让你觉得,她,是“春天里的一把火”。我完全可以正儿巴经地问她:“去南极的念头因何缘起的?”是不是活腻味了,也想来点儿探险?”可我什么都没问她。我和她,一问一答显得多余。我甚至觉得:什么都不说,才是我们俩在一起的最佳意境。该说的,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全说尽了。  相似文献   

12.
“相思”已经令人缠绵入骨,黯然销魂;“不敢相思”又是种什么滋味?多情自古空余恨,如果你已不能多情,也不敢多情,纵然情深入骨,也只有将那一份情埋在骨里,让这一份情烂在骨里,死在骨里。那又是种什么滋味?  相似文献   

13.
报刊集萃     
智慧幽默《毒药》一次,邱吉尔的政治对手阿斯特夫人对他说: “如果你是我丈夫,我会把毒药放进你的咖啡里。”邱吉尔笑着说“夫人,如果我是你的丈夫, 我就会把那杯咖啡喝下去。”《让路》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仅能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曾经尖锐批评过他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傲慢地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相似文献   

14.
怎么样下笔,才能写活人物?古人在总结写作经验时曾经指出:一个从事写作的人,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初不知好恶,肆笔而成”;二是“既而识羞愧,成之极难”;三是熟练透彻,“信手拈来,头头是道。”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有限的篇幅里,信笔自如地写活人物呢? 不少人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人、一物、一景,或是一个印象,一点情绪,一个意念,在你眼前一闪而过,却给你留下极为鲜明、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许时间过去很久了,可你却还时时在惦记着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为生存而进行的一场战斗。“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你不想低贱地活,就要狡猾,要狠,要拼命打球,像狼一样。  相似文献   

16.
你如果去过曲阜,也许会记得这么一方“御碑”。这方碑上刻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孔圣人”后代的戒谕。请看:“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接着,就转入了正题:“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历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乃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这一段话好象老百姓叙谈家常,那用语,也象平常人一样称“你”道“我”,甚至还称对方“你老”,而没有张口“孤家”闭口“朕”,完全没有封建帝王常用的那些套话。但这简明通俗的语言里表达的意思,谁又能说不扼要呢!简短的几句话,朱元璋的“风格”就跃然于碑  相似文献   

17.
“背景音乐”在图书馆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人们并不陌生;一桌丰盛的晚餐,此时倘若加点柔和的背景音乐,定会给晚餐增色不少;走进商场,轻柔回旋的音乐伴随着你休闲购物。当你走进图书馆,最初打动你的可能是这里的安静、平和,你的目光所及的或许是那四周墙壁上关于“肃静”的条幅。然而,你是否想过在你读书时、思考时耳边是静静流淌的音乐声? 音乐对人体心理、生理以及智力的积极作用越  相似文献   

18.
幽默笑话     
一言不发有个人在交际场合中一言不发,哲学家狄奥佛拉斯塔对他说:“如果你是一个傻瓜,那你的表现是最聪明的;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那你的表现便是最愚蠢的了。”倒过来试试看有一天,一个初学绘画的人去拜访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阿道夫·门采尔听了说:“亲爱的,请倒过来试试,要是你能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卖掉了。”唯一令男人心跳的办法贝因哈特晚年时极喜清静,多住在巴黎的一家高层公寓里,但崇拜者仍不断来访。某天,有位年事已…  相似文献   

19.
美丽的谎言     
每天上午10点左右,收发室刚把报纸分好,报道员小王就会出现在窗口,准确得让人吃惊。从小王调入宣传处任报道员后,每天都期盼着报纸上能出现自己的名字,但每次都怀希望而来,又拎失望而归。这天中午,政治部张副主任来到宣传处,颇为神秘地对小王说“今天上午,南京日报社来了个电话想约一篇关于新兵生活的稿件,部里决定由你负责采写”。“我行吗?”小王一脸迷茫地望着张副主任那有些令人琢磨不透的目光。“行!你一定行!这次可是报社约的稿,只要你细心去写就一定能登报,千万别错过了这次机会哟!”小王心里像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20.
慎出书     
郭双年 《出版参考》2009,(12):10-10
一个人能出书当然好,如果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写点美文出来娱乐观众自然是一件好事,假若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文章波澜不惊,别人看了味同嚼蜡,那还是别出书为好。怕就怕没有自知之明,明明是一根“米米蒿”,楞把自己当成“灵芝草”,那就糟了,即使你皓首穷经,弄出来的竞是“文化垃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