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轰轰烈烈的发动期逐渐步入高原期,迷茫与困惑逐渐显现,故有的教育。问题与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甚至渐趋恶化。究其根源,问题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不稳。当今的课程改革应以课程史研究为其提供历史实践的标准,以科学精神开展课改实验,以期创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理论,科学指导教育改革,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轰轰烈烈的发动期逐渐步入高原期,迷茫与困惑逐渐显现,故有的教育。问题与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甚至渐趋恶化。究其根源,问题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不稳。当今的课程改革应以课程史研究为其提供历史实践的标准,以科学精神开展课改实验,以期创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理论,科学指导教育改革,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教育管理与教育实践层面的问题不断涌现:教育行政的松绑放权与科学决策问题、学校发展自省与自律机制的建立问题、教师培训与日常繁琐的工作时间安排问题、教研方式的变革以及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正在成为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面对前进中的困难,从事课程改革工作一线的学校领导要努力做到“四个坚持”,以夯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保证新课改工作的稳步推进。一、坚持课程改革决心不动摇,巩固和发展业已取得的课改成果(一)进一步认识课程改革的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美国是举世公认的教育大国,其高等教育很久以来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引来无数异国学子前往留学深造。然而有人却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并不是同样值得称道,虽然对这些说法都无从考证。一些在美国长期深造学习的中国教育和美国本土教育也确实都认为:美国基础教育真是“死”、“活”兼具!  相似文献   

5.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理念到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传统课程进行了重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课程改革的近十年中,教学实践始终被"形式化"的现象纠缠,  相似文献   

6.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中存在着"突变论"倾向,即认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后的、传统的、急需改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通过"突变"方式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或是转向"后现代教育"。然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是深化、调整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而非通过"突变"另创一套新体系,"渐进论"应是改革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7.
当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尤其是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高师院校明显滞后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应让位于"为了基础教育、针对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可通过分段教学策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增强其工作适应性、知识拓展性、技能应用性,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2009年10月30~31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重点转向内涵发展的重要时期、课程改革发展到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八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基本经验,研究分析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具体部署了下一阶段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工作。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9.
1953-1957年间,为了适应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对基础教育的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模式,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条主义地对待国外教育经验,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出现了对苏联模式的照搬和移植的偏误。1953—1957年间的课程改革,实则构成了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二波。  相似文献   

10.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同样要体现出“基础性”这一本质特征,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及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法国基础教育和中国极为相似:重哲学、重历史、重基础文化,内容庞杂,学生负担较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法国基础教育改革开始从关注制度层面转向重视中小学教育质量和课程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举措是增设“多样化途径”课程,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至今,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形式化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在广大教师面前,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深刻反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2014,(3):F0003-F0003
2004年,由李岚清同志亲笔题写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正式出版,至今已十年。《基础教育课程》伴随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走来,见证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庆祝《基础教育课程》创刊十周年,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境界?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变革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境界?是最理想的还是最合适的?记得陆有铨教授在与研究生对话时说过:教育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只有合适与不合适。那么,改革中的挫折是否就是因为不合适呢?或,我们可以以追求合适来启迪变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新”在何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阶段,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去年9月在实验区试用。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实验区逐步应用。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实验工作拟用三年时间。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2001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于2001年正式颁布,拟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面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至此,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我国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2014,(6):F0002-F0002
2004年,由李岚清同志亲笔题写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正式出版,至今也已十年。《基础教育课程》伴随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走来,见证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庆祝《基础教育课程》创刊十周年,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促进《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有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新课程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2013-2014年度首届“见证十年——践行教育的理想”全国教师论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课程创新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贯穿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  相似文献   

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 ,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 ,设置体现基础教育性质与素质教育的以分科为主 ,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 ,面临如何理解内容综合性、目标全面性、活动方式多样性等问题。一、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现代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 ,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能力人才的需要 ,是为了解决有限的学习内容和无限增加知识矛盾的需要 ,也是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2000年1月31日教…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开发”是从英美等工业化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开发策略,它最初是针对1960年代盛行的“新课程运动”或课程现代化运动中所采取的中央集权课程开发模式和策略的局性性而采取的弥补措施。在经过一段时期的理论与实施积累后,逐渐形成一股大的课程革新思潮。认真研究以美国的施瓦布和英国的斯腾豪斯为代表的“实践课程模式”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1953-1957年间,为了适应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对基础教育的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模式,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条主义地对待国外教育经验,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出现了对苏联模式的照搬和移植的偏误.1953-1957年间的课程改革,实则构成了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二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