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对高等教育评估的客观性和非介入性方法做了理论探讨,认为高等教育评估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其客观性决定了评估研究应该采用实证的方法。非介入性方法由于研究过程不受对象的干扰,比较适合高等教育评估的事后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特征、优势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分析范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下特征:(1)强调客观性假设;(2)倡导经验性感知;(3)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4)主张方法一元论.正是基于这些特征,实证分析范式具有客观性、操作性、验证性和预测性等优势,也存在着诸如追求纯科学性和普世的视角、过多关注政治及社会和经济效果、推崇自然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局限.对其优势和局限性的全面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实证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3.
相对主义的教育研究观认为,基于研究者个人的主观立场,研究观点与思想不可能形成普遍、客观的理论,追求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教育研究的误区。但正确、真实、合理的教育观点必然是普遍的,作为认识教育实在的研究,本质上追求的是教育理论或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这是教育研究的构成性规则和责任。教育理论的合理性,在于研究者使用的理据是普遍的,在于观点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当下教育研究拒绝理论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导致研究缺乏严肃的理论检验,导致研究观点的任意性。教育研究建筑有效的教育理论,就要超越主观因素,追求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4.
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法律意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湖南省祁阳县下马渡镇水冲村老人进行了实证调查,了解了我国农村老人养老法律意识现状,总结了导致我国农村老人养老法律意识薄弱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老人养老法律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课程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体现为课程的客观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课程社会学诞生以来围绕课程社会学这一核心问题出现了许多理论,但所有的理论都各执一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课程的社会性被简化为利益、立场的反映,课程的客观性被否定,这对课程实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伯恩斯坦、杨和迈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课程的社会性和客观性展开研究,表明课程的社会性和客观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一结论对反思我国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争论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是学术范式之一,对于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证研究分为政策导向和理论导向两种,后者以“想问题、究理论、重证明” 为特征,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方面,中国社会学能否真的“走出去”,关键看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如何加强,这就需要大力挖掘和有效积累本土知识,同时坚持本土...  相似文献   

7.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研究的理论起点,同教育现象一样,具有多重属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适应性与超越性并存,应然性与实然性并存。辩证看待上述各对属性,对深化理论研究和指导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涂元玲 《教育学报》2007,3(6):14-20
在当前我国教育研究中,有关教育的实证研究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错误认识:教育实证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教育实证研究等同于关于教育的经验研究或实验研究;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民族志研究等开展的教育研究或质的教育研究是教育实证研究;教育实证研究不需要运用文献资料和思辨或理论研究。对教育实证研究的历史与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澄清上述几个方面的错误认识,有助于促进教育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有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话轮转换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梳理和补充。此理论框架的三个方面是活轮转换类型、优选结构和话轮长度,并且用其对《玻璃动物园》中劳拉和吉姆的的会话进行了研究。与以往许多文学评论家注重主观感受不同的是,文章以对会话话轮转换特征的量化统计为基础,结合剧本内容进行分析,因而具有较高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
对中美职业教育立法的比较显示: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呈现较为明显的同步性、可操作性、制约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而我国职教立法理论的研究滞后于实践的需要,对国家、社会和企业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为此,我国应加强高职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变政策为法令,增强职教法规约束力,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健全、完善教育执法与监督机制,适应社会发展,及时修订职业教育法律。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生教学中,国际法学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应该密切结合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实践。缺乏与国际法实践的联系,学生往往对国际法的法律性存有疑虑,并对国际法在旧际社会中的实际效用和权威性产生质疑。法律实证研究主张以事实学的方法研究法律规范,解释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法律规范适用的实际效果。法律实证研究不仅对学生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训练,而且更适宜于培养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具有“国际法思维”的应用型人才。当然,法律实证研究并不排除传统法学的思辨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十多年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表现出以下特点:与社会史的融合成为主流;理论的探讨继续深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蔚为时尚;现代化的研究成为热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进一步研究需要做到“三个加强”:加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加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相对西方或我们自己的翻译实践历史而言,我们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成果不丰,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传统上重神秘的直觉感悟,重整体把握而轻系统叠架,而我们的研究文章又多陷入诠释性的争论。运用“范式”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一弊端,并且帮助我们清晰梳理“范式”间的继承与超越,从而有效地推动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和译学理论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教育管理中道德不作为问题之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教育管理领域道德不作为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管理学界较多的关注。作为对新公共管理的回应,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上对道德不作为的主客体及内容进行了探讨。然而由于教育管理研究的惯性及其现实原因,却总跳不出教育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框架的藩篱。本文拟从现代教育管理伦理学的视角,对教育管理中道德不作为的本质和根源及遏制之策作一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15.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 as in other countries, is affected by the dilemma inherent to the discipline, namely: is it 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or a sociology for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I analyse three factors in which the dilemma is played out: ‘cultural oppositionism’ in the indigenous (kaupapa Maori) approach, critical policy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empirical research. I argue that a sociology for education is fundamentally weakened by its politicisation, a flaw not helped by the difficulties in drawing political goals from moral imperatives. In contrast 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which uses the strengths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fers the better hope of renewal for, what is, in New Zealand, a moribund discipline.  相似文献   

16.
A central concern in science education is promoting inquiry activities, an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has addressed what inhibits this goal. However, this research has tended to be focused on implementation issues. Levels of implementation are correlated with extrinsic barriers such as time, resources and teacher knowledge, bu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inquiry remains unexamined. However, are there also some ways in which inquiry based instruction is intrinsically difficult? That is, given perfect condi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is devising inquiry activities a non-trivial matter, and are there patterns to the difficulties in doing so?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both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basis for the intrinsic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inquiry activities. We presen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connects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science to the classroom context. We then examine a case study of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designing inquiry-based instruction to demonstrate empirical evidence of intrinsic problems. Our ultimate goal is to improve our ability as teacher educators to guide science teachers in fulfilling this central task of their work.  相似文献   

17.
国外关于教育游戏沉浸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1)游戏中的流体验;(2)游戏沉浸感的影响因素;(3)增强学习者沉浸感的策略与模式;(4)游戏中沉浸感的评估与测量。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已有部分理论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此课题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就,但还颇存不足之处,如实证研究成果不多、研究体系不完善等。未来关于教育游戏中沉浸感的研究在研究内容、方法和视角上还有很多内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或她)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理论最早是由亨利·泰费尔(HenryTajfel)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传人我国。在近10年的时间里,我国研究者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上,都有了稳定的积累和进展,已经产生出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与国外社会认同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或不成熟阶段,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科视野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学界针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论战中,史蒂文·卢克斯独辟蹊径,提出应该区分法权的道德和解放的道德,并且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是法权的道德,赞成的是解放的道德,两者并不矛盾;卢克斯还进一步提出,如果在实践中拒斥法权的道德,就会使解放的道德缺乏现实可行性而成为空想。卢克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二维阐释很有启发意义,促使学界要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开展多维度研究,但他没有准确把握法权的道德和解放的道德的内涵及其逻辑关联,人为地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也使得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理论困境中,而这一问题只有在唯物史观视角下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内涵和实质才能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has embraced the idea of sense of place, it has rarely taken into account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based sense of place literature whose theory and empirical studies can enhance related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context.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research on sense of plac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rom a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 review the components of sense of place, including place attachment and place meanings. Then we explore the logic and evidence suggesting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attachment, place meaning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sense of place. Finally, based on this literature we propose that in gener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an influence sense of place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direct place experiences and instr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