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秋风渐凉。秋风这台巨大的收割机所过之处,万物臣服,只留下大地空空荡荡,天空空空荡荡  相似文献   

2.
3.
又是一年秋风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博爱的秋,积极的秋。秋的无奈莫过于生命的逝去,枯叶的圆舞曲终结了,枯叶的玻璃鞋破碎了,只能依依不舍地从枝头坠落,无奈。  相似文献   

4.
秋风     
深秋,我爱观看那湛蓝静寂的海面,温柔的秋风就如和颜悦色的慈母,轻抚着蹦跳不停的海浪,引导它们驯服地、一排接一排地轻摆着,仿佛它们放浪不羁,汹涌咆哮的野性永远也敌不过苦口婆心的慈母。温馨的秋风又仿如我最真挚的知已,替我分担痛苦、与我分甘同味;  相似文献   

5.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  相似文献   

6.
竹雨 《学子》2004,(4):26-26
又起风了。窗外,几棵孤零零的小树正在秋风中瑟索着。风,肆意地卷起几片枯叶,枯叶打着转,徒劳地挣扎着,……终敌不过肆虐的秋风,破了。犹如残损的黄蝶,飘忽忽落到地上,不动了……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段再小心绕也绕不过去的岁月.看不见皎洁的月,听不见温柔的风。只剩下厚厚的课本在做旁白,而我们都在孤独地舞蹈,相信破茧成蝶的神话。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电脑》2008,(7):4-4
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他们的克星?文明?但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获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为它呼喊几声。  相似文献   

9.
丰小霞 《云南教育》2003,(35):40-40
一、创设情景巧设疑问上课伊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位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翁拄着拐杖,在浣花溪畔踽踽独行,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前方不远,三间茅屋就是朋友帮他建的家……”此时,音乐声起,作飒飒风声。“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只听‘呼’的一声,庭院里百年的楠树连根拔起,屋顶的茅草也被狂风卷走,四处飞扬……”学生正听得入神,教师故意一顿,板书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问学生有何疑问。立刻,便有学生问:“这茅屋被秋风吹破了,为什么还要歌呢?”“对啊,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研讨吧!…  相似文献   

10.
秋风野菊     
路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丛野菊静静开放。微苦的清香.把秋天的空气涂抹成了一段充满哲思的短文.使人想起清新,想起深邃.想起天高云淡,想起寂寞辉煌。在秋天,很多词语都会因为一丛野菊的盛开.而显得成熟和饱满。  相似文献   

11.
杜甫一生写下了许多爱国忧民的好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  相似文献   

12.
百灵     
张立国 《小学生》2004,(11):19-19
树林里面有一只只百灵.它们唱着歌儿,唱树林里面叶片儿绿,果儿甜。  相似文献   

13.
秋风乍起时     
水中时卷时舒的云彩,渗透在涟漪的纹理里悠然地荡漾,随意地变幻,在一片起伏的蓝绿中投下浅浅的阴影,如同湖水莞尔一笑时不觉浮起的酒窝,摄人心魂.  相似文献   

14.
黄艳梅 《老年教育》2011,(10):40-41
夏的华裳一点点褪去,露出了多姿多彩的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是大明湖夏日的风情。而秋日的大明湖又是另一番情调,荷塘里望不尽的田田荷叶,经过夏的浸染,绿得那么醉人、那么深沉,大片大片的阳光铺在上面,仿佛连阳光也沾上了荷叶的清香。  相似文献   

15.
查干 《大中专文苑》2010,(11):56-57
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己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这一思考也带出一些“禅”的意味来。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其价值取向应是感受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要让该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中产生深广的影响.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  相似文献   

17.
李帆 《山东教育》2011,(11):55-55
傍晚,不经意间从一蓬扁豆花下过,簇簇扁豆花开得正欢,像一只只紫色蝴蝶翩翩起舞。  相似文献   

18.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  相似文献   

19.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以其高度的人民性、艺术性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高中、职高教材长期以来选其为必修篇目。对于《茅》诗这样的传统经典教材,语教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专篇研讨无疑是有必要的。基于这种认识,校语备课组进行了《茅》诗专篇备课教研活动。起初,大家认为:《茅》诗通俗易懂,“教参”和教材的提示、注释又提供了详细的说明资料,似乎再没有什么好钻研的;至于教法无非是一般讲授法、谈话法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