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有一出大剧,上演了一千多年,这就是科举。科举之剧,喜耶?悲耶?就常理而言,中举者喜而落第者悲;金榜题名者稀而名落孙山者众,若以应举士人的绝对数量为评判标准,科举应该属于"悲剧"。  相似文献   

2.
当你把目光投注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灿烂星空而神游其中时,你是否也产生了种种疑惑?诸如韩柳是以什么样的组织方式倡言复古为文的?“宋文”能否简单界定为“宋代的散文”?宋文风神与宋代科举的文化取向有无关系? 儒林外史 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范进中举发疯后为什么要醒过来?八股为何物?等等。只有善于生疑与解疑,智慧之筏才能真正驶入文学的星宿之海。《科举与古代文学》一书立足于科举文化的大背景,以其宏博开放的关注视野对此类问题作了饶有兴味的探索与深入切实的理论回答,颇能启人心智。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品位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4.
很多学生收集了一些素材,但他们不知道怎样处理才能使文章化腐朽为神奇。那么,怎样才能把记叙文中的事例写得熠熠生辉呢?一、用细节描写变空泛为具体好文章所以能感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  相似文献   

5.
在《花间集》中。几乎所有能展现红楼女子“娇娆之态”的细节都成为士大夫们的抒情对象,“美”从一些细小的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是一种意蕴深长的绮靡风情。从南北朝到唐代,“贴花”是一种非常盛行的化妆方式,女性喜欢在脸上、额上贴各种小花片作为装饰,当时叫做“花子”、“花钿”等名目。人不笑时,妆靥却使得人儿似乎在笑;人笑了,妆靥又来助笑,为女性的微笑更增添一番情态,因此“贴花”这种看似寻常又极其感性的行为在词中被赋予诸多内涵,使得“花钿”成为一种独特的寄情意象。  相似文献   

6.
现行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一文,节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是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笔者认为有待商榷。这篇文章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国人的世态和人情。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真实的中国世态人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从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语言、行动的变化以及所送礼物的不同,可以看出科举引起的癌变已经扩散到社会的每一层面,它使世风更为浇薄、人们更加势利、人情更趋淡漠。在科举阴影下,郎丈之情被亵渎、被异化。通过重新解读《范进中举》可以看出,抨击世风日下是其主题,作者除了关注士子外,也"为市井细民写心"。  相似文献   

8.
从范进中举前后看其岳父胡屠户语言、行动的变化以及所送礼物的不同,可以看出科举引起的癌变已经扩散到社会的每一层面,它使世风更为浅薄、人们更加势利、人情更趋淡漠。在科举阴影下,郎丈之情被亵渎、被异化。通过重新解读《范进中举》可以看出,吴敬梓抨击世风日下是其主题,作者除了关注士子外,也"为市井细民写心"。  相似文献   

9.
说明:《儒林外史》堪称中国讽刺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这一点在阅读《范进中举》时可见一斑。在中举之前,胡屠户对范进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中举后,胡屠户换上了另一副嘴脸;昔日“尖嘴猴腮”,如今却变成了“方面大耳”;“癞蛤蟆”摇身变成了“文曲星”。不仅如此,他还要跟在“贤婿”的身后,将滚皱的衣服小心地扯上几  相似文献   

10.
一部《红楼梦》,统而观之,包含着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情感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等等,可谓经验的结晶;细而观之,《红楼梦》中的家宴、对话、小诗、眼神、微笑等等细节描写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可谓是其中的又一座“大观园”。本文试从曹雪芹笔下女子的“笑”的诸多细节中,解析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教养、体态、形象等特征,进而感受作者描写热闹场面、刻画众多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11.
从明代湖南乡试的中举人数在时间分布来看,明代前期和中期湖南地区中举人数所占合闱乡试的湖广省的一半左右,后期则相对减少了很多;从空间分布来看,湖南各府的中举人数基本均衡,但是各县内举人数额则差异较大。在与湖北的举人和进士数额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明代湖南科举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12.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秀才的资格,必须通过“童生试”。童生试的应考者不论年长年幼,一律称为“童生”,或者叫“儒童”、“文童”。据清人笔记载,一些屡试不第的老童生为了避免受到主考和其他考生的歧视,总是十分注意返老还童的美容术,努力把自己打扮得年轻一些。有一名年近半百的老童生,试前只顾温习,忘了修饰面容。初试的一场通过了,接着要面见主考参加复试,这时他想起满嘴的胡须来,就强忍疼痛,拔而除之。一个刻薄的考生将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改换数字,变为:“老大离家少小回,乡音无…  相似文献   

13.
清代书法家钱泳所著《履园丛话》卷12中有一“量体裁衣”的故事 :古代有人持匹帛 ,命成衣者裁剪。遂问主人之性情、年龄、状貌并何时得科举 ,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 :“少年科举者 ,其性傲 ,胸必挺 ,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举者 ,其心慵 ,背必伛 ,需前短后长。肥者其腰宽 ,瘦者其腰窄。至于尺寸 ,成法也 ,何必问耶。”裁衣 ,在一般人眼中 ,是那样普通、简单。可是在这位“成衣者”眼里 ,却有如此丰富的哲理 ,不能不令人感叹。由此想到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者 ,在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时 ,不也有个“量体裁衣”的问题吗?问题即是矛盾…  相似文献   

14.
只是到了近代,在“欧负美丽”冲击下,中国文化才透出一丝新气息。而与这种景象格格不入的,是当时教育腐败造成的官僚阶层“无才相”、“无才吏”、“无才将”,学校中“无才上”。“军兴以来,论者多患科举之弊,请筹变通之法”。整治科举教育,已开始汇入社会改革大潮。清流派正是“患科举之弊”、“筹变通宵之法”“论者”群当中的一员,他们的教育思想,显现出抨击科举、萌发改革的特证。  相似文献   

15.
一“笑”值千金四川/陈邦林一)贾雨村之“笑”①雨村……便忙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②雨村笑·道:“你也算贫贱之交了……”③雨村听说,便笑·问门子道:“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你大约也深知这凶犯躲的方向了?”④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  相似文献   

16.
范进中举是一幕精彩的悲喜剧,它向人们展示了科举笼罩下的各种人情:感人的母子情;世俗、虚伪的邻里情:逢场作戏的官场情;变色龙式的亲戚之情。浓重的科举意识无情地侵蚀了人的灵魂,吞没人的良知,异化了人情、人性。通过解读文本,可以使我们对科举的弊端和罪恶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达到对科举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点·面     
那天,我和朋友去踏青,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朋友问我,看到了什么?“朵朵白云”,朋友笑了;中午,朋友铺上一块漂亮的桌布,坐下来后他又问我,看到了什么?“好多水果”,朋友笑了;晚上,我们归来,意犹未尽的我还在谈论那和暖的春色。朋友抬头指着天,问我,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同样,这一次,朋友又笑了。整整一天,朋友都在问我,可每次他又只是笑而不语,我终于忍不住了:“你到底想说什么?”“你说呢?”朋友还是笑。“朵朵白云,你注意到它的蓝天了吗?好多水果,你看到它的桌布了没有?繁星点点,深邃的夜空却又逃出了你的眼睛,小傻瓜”。朋友用手指戳戳…  相似文献   

18.
庄子《逍遥游》一篇中,写鹏之将南徙后,插入“蜩与学鸠笑之曰”一节: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而起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在“汤之问棘”之后,又有类似的关于“斥”的一节: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对这两节的理解,对这三种“小虫”的形象的分析,历来都较含混,影响最大者当数郭象。他在“蜩与学鸠”一节下注: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责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在“斥”下,…  相似文献   

19.
《范进中举》中的细节描写是很成功的.其中尤以范进见报贴后发疯时的“一跌”和胡屠户治范进疯病的“一巴掌”最为精彩.这两处之所以独见功力,我以为这两个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元杂剧“苦乐相错、悲喜交融”的特点。悲剧作品中穿插一些插科打诨、带有喜剧性的关目,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而“团圆之趣”的羼入,也成了元杂剧悲剧的普遍现象。喜剧多含有悲剧意蕴,引起人们“思考的笑”、“含泪的笑”。在处理某个单位时空里的细节时,元杂剧作家同样遵循着悲喜交乘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