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族主义是基于民族情感的追求与理想,民族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并存的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两者在起源、概念、特征上存在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试从民族主义中寻找解决民族分裂思想、极端民族主义和片面民族主义等问题的方案,从民族社会主义思想中探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问题是自近代以来一直对世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个问题,也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热点问题,可以说民族问题贯穿整个近现代史.直到现在仍没有得到解决。民族问题本身极其复杂,当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掺杂其中时就更为复杂,其复杂表现及原因之一是近代以来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解不一。正由于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意见不同,学界各学科对民族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在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讨论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报》刊登吴稼祥文章指出,一个伟大民族和一个伟大的人一样,都有坚强的心理素质,无论他或她曾经受过怎样的伤害,都不会丧失爱的能力,也不会让仇恨和报复主宰自己的心理。民族主义的形式虽然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健康的和病态的。健康的民族主义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病态的民族主义是自恋的、向后看的。病态的民族主义常常会表现出4个基本特征:一是把伤疤当勋章;二是自恋且排他;三是眼睛长在后脑勺上;四是好战。病态的民族主义起源于一个民族病态的心理,  相似文献   

4.
文化民族主义就是一种以文化为旗帜的民族主义,就是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强调和对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意识的创造、维持及强化,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并谋求民族文化保留、复兴与壮大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取向。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思潮和民族主义类型,它的原初代表首推德国。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理论特点是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相互交织;特殊性对普遍性的批判;民族自我意识对世界意识的遮蔽。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语言在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是特定文化群体的标志,更易于人们产生民族认同感和感情的共鸣,对于民族语言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为研究对象,分析语言在民族主义的产生、散布以及民族文化构建中的重要意义,从而了解语言和民族主义的"想象共同体"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概念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作为一个起源于西欧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但民族主义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理性地看待它。  相似文献   

7.
亚美尼亚民族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持久和稳定的民族特性。历史上,他们居住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及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南高加索地区,是一个文化上孤立的族群。关于亚美尼亚民族起源的研究,众说纷纭,至今尚未有定论,但总体上来说,主要有本土说和外来说两种。然而,在南高加索地域冲突的背景下,本土说和外来说已不再单纯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掺入了为现实政治利益服务的民族主义因素,成了一个为领土占有权合法性辩护的民族主义话语之争。  相似文献   

8.
关于当前民族主义现象特征及起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当前民族主义现象特征及起因的思考张树青不敢说民族主义的蔓延是当今世界核心问题,但是自冷战结束以来,不绝于耳的关于国际国内民族冲突的报到和围绕“民族问题”“民族主义”这些概念所进行的热烈讨论,至少证明,民族主义的兴起已构成了当今国际政治画屏的重要焦...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化领域表明自己态度和立场的观点和行动,是民族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具体化。从理论上阐释和分析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中,正确估计民族主义的走向及其对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对于深入研究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防止狭隘民族主义倾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主义的发展出现过两次浪潮。第一次是战后初期开始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地的民族主义浪潮;第二次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引发了全球性的民族主义浪潮。民族主义对战后世界政治的影响是双重的,即对世界政治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一、民族主义对世界政治的积极影响1.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推动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 ,并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创造了愈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但资本主义同时将“战国规则” ,即侵略性、扩张性的民族主义带到全世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不得不祭起民族主义的大旗 ,并借助现代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以图实现民族自救和民族复兴。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并非对旧的民族主义的亦步亦趋 ,而是以民族解放为目的、以“天下主义”为依归的新民族主义 (国民主义 )。或者简单地说 ,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是协和万邦的国民主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检讨格尔兹的民族主义的分析框架入手 ,讨论了我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梁启超的民族主义虽有自强求富 ,但陷于文化民族主义的冲突之中。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没能认识到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区别 ,导致了辛亥革命后这一话语的崩溃 ,“新三民主义”则解决了这一问题。陈独秀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利益受到侵犯 ,提出中华民族存亡和富强的诉求 ,整合了各民族的力量。当前我国仍遇到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 ,我们应结合自身历史和西方经验教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一套具有整合力的民族主义话语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13.
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用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理论来观察,总结时代的特点,外迫于救亡的压力,内激于现代性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民族国家的建构问题,并开始运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从主权、国民、领土等方面来建构民族国家,虽然遇到诸多认同困扰、焦虑甚至危机,但这是中国人国家观念转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新诠释了"民族"的概念,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具有相关性,民族性中蕴涵着普遍性,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接下来阐述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策略乃中和之美,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倾听其他民族的声音。中国未来的文学批评应是一种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优势,能够研究和解释本土文学问题,体现本民族深层意识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5.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华民族觉醒的标志之一,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传入和影响。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是西方各国在从前近代的王朝国家走向近代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建立民族国家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或主要内容。受其影响,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也是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追求目标。但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则有着不同的主张,前者主张排满,建立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而后者主张合满,建立一个包括满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此双方展开过激烈论战。其结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了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同选择。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se Polish history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eaching history. Drawing on the result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onducted in Wroclaw, we argue that teachers see history education through the prism of nationalism. Teachers construct the past in equivocally nationalist terms. They regard nationalist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ast as taken for granted. Moreover, teachers reproduce a dominant nationalist discourse by using history to promote the idea of the homogeneous nation. We argue that teachers see their role primarily in terms of imposing the dominant structures of collective memory on the pupils. We als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hers pertain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the nation, the way of teaching Polish history and the type of obligation towards the nation. We also demonstrate that teachers do not see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history defined as an objective science and history understood as a ‘nationalising’ tool.  相似文献   

17.
国家理论是诺思制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诺思的国家理论主要包括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功能以及国家对所有权制度变迁的影响三个方面。同其他新制度经济学家相比,诺思的国家理论最为完善。诺思把国家看作一种经济组织,并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为国家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解读,我们看到诺思的国家理论有其科学合理性,又和现实国家不甚相符。  相似文献   

18.
游牧民族的自然形成,一般都要先后经过“畜牧部落”、“游牧部落”、“游牧民族”三个阶段。在我国北方地区所发生的由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向畜牧部落的转变,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起了最直接的作用,不过从畜牧部落向游牧部落和游牧民族的转化,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北方游牧民族起源的时间及其他相关问题上,虽有考古发现和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还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